核心特征与操作程序

三、核心特征与操作程序

教育是人的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经验、技能、知识的传承和延续,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基。[1]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是人,教育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人本教育”是为了完善人的人格,培养人的健康心理、生活态度、发展能力和创新意识。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人本教育”以改善人与世界的关系为根本指向,将人从“个体”和“自然属性”中解放出来,肯定了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和主体地位。教育的根本不是分数、升学,而是育人、成人。育人、成人的教育原则需要把人的发展作为出发点与归宿,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本教育”。

(一)核心特征

纵观人类教育的发展,无不是在“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教育思潮的影响下前进的。科学教育是以征服自然、促进物质财富增长和社会发展为目的,向人们传授自然科学技术知识,开发人们智力的教育。人文教育是指把人类积累的智慧、心性精粹与阅历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以便使人能够洞察人生,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它所培养的人文精神具体表现为求善、求美和求自由的精神,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科学教育的同时要有意无意地渗透人文教育,这样会使课堂生机勃勃,激发并保持学生的思维兴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促使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观察、思考、归纳和总结。同时也提高了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使人获得理性、情感、精神、体格等多方面的健全发展,使人最终成为一个既能创造生活又能享受生活,既懂得尊重他人又善于实现自我的具有完美个性的人。

化学教学中的“人本教育”尊重生命的独特性,关照生命的整体性,善待生命的自主性,理解生命的生成性。化学教学中的“人本教育”所提倡的学习就是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自主、创新等主体精神为目标,以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为主要特征,以学生自我体验为主要手段的学习方式。

(二)操作程序

化学教学中的“人本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不仅要体现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更要体现尊重学生自我实现的要求,即“以人为本”。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取向

兴趣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向导。它能促使学生积极地探索事物,积极思考问题,动手操作。教师可以通过电教媒体、实物、挂图、现实的问题、趣味资料、游戏、音乐、生动的语言等手段,创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架起学生已知经验、情感与课本学习之间的桥梁,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校生活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在教学中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提出基于学生的真实问题、尊重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及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功能,对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都有着积极的作用。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科学和人文的有机融合。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着眼化学史实承载的人文传统

化学教学中“人本教育”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在这一操作程序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探究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解答疑问的方式是师生共同商量的,问题的答案是学生在已知经验的触碰下,共同合作探讨出来的,教师不强加给学生任何结论,也不用正确或错误来区分他们不同的知识概念,只是让学生在交互、质疑、辩证的过程中,澄清所存的疑虑,逐渐完成知识的建构,形成正式的科学知识。

化学发展史不仅记载着化学知识的每一步进展,也记载着人类为之所做的努力、获得的经验和教训,以及这种进展对科学、对社会产生的作用和影响等。追求化学发展的历史,走进化学家的人文世界。我们会发现化学家们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即信仰科学,追求真理,研究化学的兴趣强烈,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报国之心,化学实验热情高、能力强等。

3.实践创新,提升能力,强化赋予学生自主创造的启发

人的活动过程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不断建构的过程。建构过程又是不断发现和创新的过程,当我们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表现欲望和创新潜能,让学生自主参与实践活动时,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意愿进行不同形式和不同方面的体验、领悟与创新性学习,就能获得直接经验与成功感,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就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化学的实用性表现在它渗透到我们工作、生活的每个领域,与人们的吃、穿、住、行、用无一不紧密联系,在教学中要充分重视这一点,引导学生学化学、用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