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事故的预防和急救措施

二、常见事故的预防和急救措施

(一)创伤

1.发生原因

创伤是很容易发生的事故之一,多发生在手指、手掌、面部及暴露的皮肤上。如安装仪器时用力过猛,或违反操作规定,使玻璃仪器破损而引起创伤。

2.预防措施

从胶塞中装卸玻璃管等物时可用湿布包裹,并滴加少量水润滑;手要持管的前端,用力大小要适当;实验中要集中精力,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3.救护方法

伤处不要用手抚摩,伤口较小且无碎玻璃时,可敷止血消炎药并用纱布包扎或使用创可贴;如伤口内有碎玻璃,要小心取出后,再进行上药、包扎处理;如伤口较大,要用手或止血带压迫伤口处进行止血,并迅速送往医院救治。

(二)烫伤

1.发生原因

烫伤也是实验室中常发生的事故之一,多发生在皮肤表面。如使用不能加热的仪器加热时,造成仪器炸裂;用手触摸过热的受热器皿或仪器;使用电烙铁时都可能引起烫伤和创伤。

2.预防措施

不要用手去拿刚加热的玻璃仪器,可使用坩埚钳或垫毛巾;使用高温液体或对液体加热时,不要随意移动,同时液体不得盛装过满;加热盛有液体的试管、使用烙铁时,都应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3.救护方法

不要用冷水洗涤伤处,要保护烫伤部位皮肤。轻度烫伤可涂擦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或将碳酸氢钠粉调成糊状敷于伤处,也可抹獾油或烫伤膏、京万红等药膏。伤势严重时,应立即就医。

(三)酸、碱灼伤或溅伤

1.发生原因

配制酸、碱溶液时,不慎溅在皮肤上或溅到眼内;盛装酸、碱的容器突然破碎造成迸溅等情况。

2.预防措施

配制及使用酸、碱时,必须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不得违反。操作时可戴防酸、碱手套和保护镜加以保护。

3.救护方法

可先用大量水冲洗。酸烧伤时可先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或稀氨水、肥皂水)洗,然后用水清洗,最后涂敷碳酸氢钠软膏。碱烧伤时可用1~2%乙酸溶液或饱和硼酸溶液洗,然后用水冲洗,可涂凡士林或烫伤药膏。如果酸溅入眼内,用大量水冲洗后,可用3%的NaHCO3溶液洗眼;碱溅入眼内,可立即用1%的硼酸溶液冲洗,严重时立即就医。有条件的实验室应安装喷淋洗眼器。

(四)吸入刺激性或有毒气体

1.发生原因

制取有毒气体时,有毒气体未被充分吸收,实验室未安装通风设备或通风效果不好时,都有可能导致鼻、眼、口腔黏膜被刺激或吸入毒气而中毒。

2.预防效果

安装有毒尾气吸收装置和通风设备。制备有毒气体时,一定要在带有尾气吸收装置的实验装置或通风橱内进行。

3.救护方法

吸入氯、氯化氢气体时,可吸入少量乙醇和乙醚的混合蒸汽使之解毒。吸入硫化氢或一氧化碳气体而感到不适时,应立即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但应注意氯、溴中毒不可进行人工呼吸,一氧化碳中毒不可使用兴奋剂。

(五)毒物进入口内

1.发生原因

用嘴直接吸移液管,在实验室吃东西或饮水,用被药品污染的手拿取食物等情况。

2.预防措施

认真鉴别标签,在实验室中不要饮用、食用饮品和食物。

3.救护措施

毒物入口时,要迅速吐出。如已咽下,用手指伸入咽喉处进行催吐,也可服促吐剂(30g硫酸镁溶于一杯水)、肥皂液或蓖麻油促使呕吐,严重时要送往医院抢救。

(六)爆炸

1.发生原因

药品用量过大或错误使用,造成剧烈反应,从而引起爆炸;点燃可燃性气体前,未验纯而发生爆炸粉碎氯酸钾、硝酸铵等物质时,由于混入有机物或用力过猛引发爆炸;使用大量的金属钾、钠、钙时,遇水发生剧烈反应,而引起爆炸;使用启普发生器时,中途添加反应物,而未再次验纯,或因仪器漏气而发生爆炸。

2.预防措施

严格遵守药品的使用规则和管理方法;认真检查仪器质量和气体流路,做可燃性气体实验时要通风,避免明火;有爆炸物生成时要及时处理。

3.救护方法

爆炸发生时,应冷静、镇定,根据爆炸原因迅速分析是否有可能再次发生爆炸,并及时排除爆炸的隐患。爆炸中如果生成有毒物质,应根据需要将有关人员疏散撤离。如爆炸引发起火、创伤、烧伤、中毒等要立即分别处理。

【注释】

[1]本书编委会.中学化学实验改进设计与规范操作实用全书(上)[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151.

[2]林锦明.化学实验室工作手册[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16:30.

[3]闫廷娟.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