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与探究学习能力培养教学的实践探索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让学生去体验和感受知识的获取和延伸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以便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我们以问题为线索,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着手研究,围绕有效教学的四个阶段(激活、演练、应用、整合)做了大量工作,建构了自主与探究学习能力培养之教学模式。
(一)自主与探究学习能力培养教学模式之理论基础
1.班杜拉(Bandura)的行为自我调节论
班杜拉是心理学界对自我调节行为进行系统研究的第一人。他将人们对行为的自我调节分为三个过程: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自我反应。
班杜拉的自我调节理论是用于解释人类的一般行为的。学习是人类从事的一般性的行为形式之一,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理论来解释学习的机制。自我调节理论又是阐释人类自主机制的,因此,我们又可以用它来解释人们的自主学习机制。换言之,我们也可以把个体的自主学习看成是对学习的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的过程。
2.麦考姆斯(McCombs)的自主学习理论
在麦考姆斯看来,自主学习是自我系统发展的结果。自我系统不仅对学习动机的激发起关键作用,而且对生成假设、解释、预测以及信息的加工和组织也具有重要的影响,自我系统有静态结构和动态过程两个侧面。自我系统的结构反映个体对自身的能力、价值、特点等相对稳定的认识。它有自我概念、自我意象、自我价值等结构成分,这些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学习动机的强弱。在既定的学习情境中,如果个体相信并知觉到自身具有指导和控制自己认知、情感、动机和行为的能力,就会产生较强的自主学习动机。自我系统中的过程是自我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反应。它包括目标设置、自我监控、自我判断、自我评价、自我强化等成分的过程,这些成分过程构成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在这其中,自我评价过程居于最为核心的地位,因为它不仅影响个体在具体学习情境中的能力判断、任务评估、目标设置、结果预期,而且影响个体对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和基于学习结果的自我强化。
3.齐莫曼(Zimmerman)的自主学习理论
齐莫曼是当今美国最著名的自主学习研究者之一,也是自主学习社会认知学派的代表人物。齐莫曼的自主学习涉及自我、行为、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自主学习者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做出主动控制和调节,而且要基于外部反馈对学习的外在表现和学习环境做出主动监控和调节。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个体要不断地监控和调整自己的认知和情感状态,观察和运用各种策略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营造和利用学习环境中的物质和社会资源。
自主学习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计划阶段行为、意志控制阶段和自我反思阶段。
4.分析与总结
通常认为,一个人要做到自主学习,需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具有主动学习的心向,也就是说“想学”;二是要知道如何学习,也就是说“会学”。但是,当我们把自主学习作为一种活动、一种过程来审视的时候,就会发现,自主学习的内涵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总之,自主学习过程包含着内在动机激发、认知策略应用元认知调节以及资源营造和利用等若干子过程,在每一个子过程,又包含若干成分过程。正是这些过程的交互作用、循环往复,帮助自主学习者完成自己既定的学习目标和任务。这也就提示我们,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教师应该以上述某个方面或几个方面作为突破口,有针对性地施加教育影响。
(二)自主与探究学习能力培养教学模式之条件创造
自主学习的条件是学习者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材料等方面进行自由选择的程度。这种自由选择程度的高低取决于主观认识和客观条件两个方面。主观认识是教育机制对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宽容度和信任度。而这种宽容度和信任度取决于主导教育机制的教育思想和国家、社会、家庭以及学习者本身对教育的理解和对教育的期望。主观认识还包括学习者本身对自主学习的愿意程度和自信心。
我们提倡的自主学习,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创造一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以期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激发学习动机,优化学习效果,并且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便学习者离开学校以后能继续学习。学校仍然是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学习资料的主要来源;教师仍然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教学大纲仍然是指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文件。学习者可以有自己的学习目标,但这种目标不应该与教学大纲的总目标相抵触。因此,自主学习不是否定已经有悠久历史的学校教育,而应该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
(三)自主与探究学习能力培养教学模式之指导策略
1.激活身心,引发自主学习的内部需要
好的课堂教学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更多的是学习动机的唤醒、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教材的解读者和教案的执行者,而是一个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富有教学机智、充满教育智慧的人。教师首先关注的应该是学生的学习愿望、学习习惯,然后才是对应知识、学习能力;教师要用自己教学智慧的沉淀和教学艺术的折射,引发学生的内部需要,激发学生的内部活力,促进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提升品质、张扬个性。
2.开放课堂,创设自主学习的外部条件
教学是不断摆脱社会、技术、自然与他人的各种压制的过程,这一过程应当是面向学生、强调学生参与和自决的过程,因而也是反对权威的过程。教师要尽力创设具有接纳性、支持性和宽容性的课堂氛围,创设富有开放性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真正做到动眼、动手、动耳、动口。
3.师生互动,构建自主学习的调控机制
自主学习是一种潜能释放的学习,它赋予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自动、自控地展开求知活动。与被动接受式学习相比,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更充满张力和复杂性,更需要师生双方的互动。
(四)自主与探究学习能力培养教学模式之实施程序
从自主学习的展开过程来看,自主学习主要由八个环节组成,自主学习教学指导的具体步骤和要求如下。
1.确定学习目标
在这一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知道自己需要学什么,学习应达到什么样的标准,以及如何达到这些标准。如果从严格意义上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目标应该由他们自己制定。但是在现行的教育条件下,由于学生在课堂上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习任务,他们能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确定学习目标的机会较少。在多数情况下,他们的学习目标还是要由教师来制订。教师给学生制定的学习目标除了必须反映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出一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外,还要尽可能具体、明确,便于学生对照着学习目标自学。
2.激发学习动机
严格地讲,激发学习动机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它应该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主要是要设置好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感受此情此景,学生的好奇、议论、猜测油然而生,求知的迫切性得到强化,探究动机油然而生,疑问自然形成并想办法解决,认知积极性得到强化。
3.自学教材内容
制定了学习目标和编写了自学提纲后,就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提纲的要求对教材进行自主学习。但是自主学习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看书,而是让学生先系统学习教材的内容,这是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习得基本技能的主要环节之一。
4.自学检查
自学检查的目的是检验学生自学教材或自学提纲的情况,为组织学生讨论和教师的重点讲解做准备。自学检查的关键是及时掌握学生反馈的学习信息,因此,要涉及如下内容。
(1)学生的学习目标哪些已经完成,哪些没有完成,练习正确与否?
(2)如果学习目标没有达到,有几种表现形式?
(3)学生没有达到学习目标的原因何在?
(4)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困难在哪里?
自学检查的有效形式是让学生做紧扣教材内容的练习题。在练习的过程中,一般指定数名学生板演,板演的学生包括学习成绩优、中、差三类。板演的结果最好是有做对的也有做错的,这样便于大家讨论。学生在做练习时,教师要勤于巡视,一方面及时了解学生解题的情况,掌握反馈信息;另一方面及时辅导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
5.组织讨论
通过自学检查,一般可以发现,有些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已经达到了某些学习目标,有些学生可能没有达到。这表现为有些学生的练习题做对了,有些学生没有做对。这时候教师不要讲解,可以引导学生对练习的结果进行讨论,力求通过集体讨论,使学生自己纠正、解答一部分没有做对的习题,进一步理解、掌握学习的内容。根据已有的教学经验,学生讨论一般从评议练习题着手为好。判定谁对谁错,学生就有话可说。教师接着引导学生讨论习题做对的道理以及做错的原因,把讨论引向深入。一般来说,正确运用一节课所学的知识、技能、策略才能做对练习题,因此,讲出做对的道理就是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容易做错的地方也就是学生学习困难的地方,因此,说出做错的原因也就是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这样的讨论,既解决了教学的重点,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教学方法。
6.教师重点讲解
经过自学和讨论,有些学习内容和问题已经被学生掌握或解决,而有些内容学生还没有理解或掌握,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讲解。在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所进行的课堂教学是一种高水平的教学,它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用于解惑的“精讲”。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对教师的讲解也有很高的要求。
7.练习巩固
如果学习目标设置得当,通过学生自学、讨论和教师讲解,大多数学生可以初步理解并掌握规定的学习内容。但是到这一阶段学生还不能牢固地掌握,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技能,甚至有些学生看似掌握而实际上是机械模仿例题,并没有真正系统地深入理解所学内容,因此,还要通过系统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设计好变式练习,引导学生学会概括和迁移。有时候还可以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使学习走向深入。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视情况给学生以个别指导,尤其要给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以指导。
8.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对当堂所学内容进行概括归纳,使之系统化,作为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为了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总结和评价的能力,课堂小结可以由学生自己进行,教师适当给予补充。但是在自主学习教学的初期,由于学生还没有掌握课堂小结的方法,没有形成自我总结的习惯,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当堂学过的内容进行总结;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学生自我总结能力逐渐增强,可以把课堂小结逐渐交给学生自己完成。
【注释】
[1]张恺.教育信息管理理论与模型研究[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91.
[2]冯克诚.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方法实用全书[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847.
[3]卓毅.信息技术新课程与教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