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中任务的设计原则

三、高中化学教学中任务的设计原则

任务设计是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中的重要环节,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设计非常关键。适当的任务设计能诱发学生深思,使学生很快进入思维的状态中,使任务顺利地进行。在具体的实践基础上,笔者总结了化学教学中任务设计的六个原则。

(一)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任务的目标要明确。在设计任务的过程中,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一个目标的完成,需要很多的知识点,这时可以把总体目标分解为一个个的小目标,并且把每个小目标设计成为一个个子任务,使之容易掌握,再通过这些子任务来实现总体目标。

(二)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

因为不同的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不一样,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是有差异的,地域差别、学校差异等因素也导致了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的差异性。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分散重点、难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展开教学,尽力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对新的知识或有难度的任务,教师要先进行必要的讲解与点拨;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开始时应布置一些简单易实现的任务,让他们体验到一定的成就感,培养其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学设计要为学生留有活动余地,任务不能太琐碎,应具有一定的完整性,便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要处理好任务之间的联系,不要孤立地设计任务,以确保教学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三)任务设计要符合真实性原则

教师要创设出与当前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使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任务应来源于实际的学习和生活,是学生熟悉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经验。这样有利于运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唤起其学习欲望;同时,有利于改造和拓展学生的已有经验。所谓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经验包括两种可能:一是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来教学,如考查生活污水对河流的污染,并用化学反应机理说明原因;二是将化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如氧化还原反应对人类的危害。设计任务时可以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这两种“贴近”方式。

真实性原则中还要注意,教师不可片面地理解任务“来自实际”的含义,选取来自实际但远离学生生活经验的实例,会导致学生在学习和完成该任务的过程中要补充大量的基础知识,而课程主题被冲淡,学生不知所云。如调查衣料所用纤维制品的性能价格和市场占有率,以及如何识别它们,这样的任务就比较大,不适于课堂教学,只可作为课后实施的开放型任务。实际上,所谓的“来自实际”的任务,其核心目的是唤醒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烘托课程主题,提高学习效率。

(四)任务设计要遵循可操作原则

在化学学习中,学生亲自做实验得出结论比听教师讲、看教师示范要有效得多。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尝试,最后完成任务。设计任务时,一定要注意任务的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完成的任务。当然,任务不能太难,如果学生经过一定努力也难以完成,这样会让他们对化学学习失去信心。任务也不能太易,如果让他们感觉化学太简单,也会对学习失去应有的认真。任务最好限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附近,以达到最佳效果。一般来说,封闭型任务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应采用个别化学习方式;开放型任务由多个学生共同协作完成,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增长知识技能,促进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五)任务设计要遵循趣味性原则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设计的任务如果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将会大大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为北京奥运会设计一种有中国特色的节能环保型奥运火炬。这个任务的设计与课本知识点中的能源部分紧密结合,又与当代最热门话题“奥运会”相联系,学生乐此不疲。同时,通过这样一个任务,教师可以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与爱国主义的教育

(六)任务设计要注重渗透方法,培养学习能力

设计的任务要给学生“留白”,给学生充分创造和发展的空间,并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思维得到发展。同时,任务的设计要注重渗透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例如,在讲解“乙醇分子结构”时,教师不是直接把乙醇的分子结构给出,而是让学生做一道练习题,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己推导:某有机物重4.6 g,完全燃烧后生成0.2 mol的二氧化碳和5.4 g的水,并且此有机物蒸气的相对密度是相同状况下氢气的23倍,求此有机物的分子式。

学生经过解答,得出符合题意的分子式为C2H6O,而该分子有两种可能的结构形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乙醇的相关实验,判断出乙醇结构中有一个氧原子和其他五个是不同的,而得出乙醇正确的结构。这道留白习题的设置,还为以后学习同分异构体奠定了基础。学生通过习题得到了思考的空间,对知识的掌握也会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