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维森真之理论的前后一致性评述
从对真的根本的认识上来看,戴维森的真之理论是具有前后一致性的理论。除此之外,戴维森在与真相关的具体问题上,有过认识上的转变、更正。但是,这些转变和更正以及这些不同细节所反映出的不同真之特征,都包容在戴维森对真的总体认识当中。
这种总体认识就是:真是一个整体上不能被定义的前分析的初始概念;但经过具体限定之后,真的特性可以通过真在语言当中的具体作用得到展现;因此,人们只能在这种作用和特性的意义上建立对真的认识,并接受约定T模式(绝对真)的规范;经过具体限定,一种真之理论已经由整体上对真的定义转变成在真概念内部对其进行的解释;这种相对于一种解释、一个模型、一个可能世界或一个论域的真之理论,在绝对真之理论的规范之下具有实质性的理论价值。
本文将戴维森真之理论视作反映了戴维森这种对真根本看法的理论。它是戴维森全部理论的总纲领,并在戴维森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当中逐渐呈现出来。例如本章第二节约定T理论对相对真之理论的规范和限定作用、第三节满足概念的真之理论、第四节对关于指称概念真之理论的规范,这些内容大都是对真的某一个方面作用或者特性的展现。虽然在戴维森对于真的论述当中,很多内容并非直接地反映了他对于真的根本看法,但这种看法作为上述具体内容核心的纲领已经在完整意义上得到展现。
戴维森在他的很多后期作品,例如,《复活的真理》[67](1997)、《试图定义真是愚蠢的》[68](1996)、《真之概念的追求》[69](1995)以及《真与谓述》[70]当中,也都集中表述过他对于真的很多看法。这些看法也都是上述对真总体看法的强调和体现。在《复活的真理》当中,戴维森陈述了真的不可定义的特性。戴维森在整体上预设本不可定义的绝对真概念。他将这种预设的理论价值,即绝对真对相对真的规范作用,看作“是开启对世界和心灵的认知的钥匙”[71]。这在戴维森那里被称作不可定义的真的复活。另一些著述则展示了他根据其真之理论对主流真理观的评论。在《真与谓述》一书中,戴维森将常见的对真的认识划为“认识性”的和“直觉主义”的两类。[72]随后戴维森以一个详细的说明,分别表示了对这两种认识当中不符合约定T规范的部分的批评。[73]他总结道:“一个与关于真的规定性定义相对照的真之理论是一个关于某种句子整体中每一个句子的真之条件的经验理论。”[74]“我们认识到真必然以某种方式与理性动物的态度有关。现在可以看出,这种关系来自人们相互理解的本性。语言交际,即人们细腻的相互理解所必不可少的工具,依赖于相互理解的言语表述,而这些言语表述的内容最终以被认为是真句子的模式或原因固定下来。这种解释概念的基础是一个真之理论。”[75]真之理论的一个任务是对句子的真做出解释,这同时就是对这个句子的意义作出了解释。因为,这个句子是通过真建立与语境整体的一种天然联系的。并且通过真,这个句子在一种语言语境当中获得其精确的意义。这正是戴维森将一种绝对真作为前分析的初始概念所给出的关键性说明。这正体现戴维森建立意义理论时,绝对真之理论的纲领性作用。
这些论述印证了很多他在先前论文集中所分开讨论的关于真的一些理论之间的联系,使戴维森对真的根本性看法保持着在他理论建构过程当中的前后一致性。为此柯克·路德维希在他所主编的《唐纳德·戴维森》[76]一书当中的序言里评述道:“他的主要工作分散在跨越近四十年的一系列文章当中,展示了一种统一性,这在对如此众多的不同论题作出贡献的哲学家当中,乃是罕见的。”[77]
其实,这种关于戴维森真之理论一致性的评价并非是对很多学者评述戴维森哲学具有阶段性和中间变革的否定。在通常意义上,戴维森在与真相关的具体问题上的观点确实存在着一些表述方式和言说角度上的变化,也存在由这种原因所造成的疑似前后矛盾之处。其中戴维森的关于真的理论被划分为符合论、融贯论以及不可定义论等理论阶段。也有观点认为戴维森意义理论存在理论转向。但是,这只能反映出戴维森在一种相对真的视角之下,对真的作用和特性认识的发展或转变。这些特性和理论作用都是与戴维森所阐释的约定T模式始终相一致的。这一点正如戴维森在评价其他人的真之理论时,严格区分与约定T一致的理论和不一致的理论一样。
例如有学者指出:“为了维护其原则立场,戴维森在发展其意义理论的同时,也展示了从塔尔斯基式符合论,到融贯式符合论,到客观性实用论,再到不可定义论这样一个真理观的心路历程。通过这个历程,戴维森一直在探寻对真之概念的恰当解释,从而捍卫真之概念在其意义理论中的核心地位。”[78]还有的学者指出:“戴维森后期提出的三角测量理论……是在意义观和语言观上的质的发展:真理理论语义学是一种关于意义理论的语义学观点,而三角测量理论则是一种关于意义理论的语用学观点。由此本文提出,戴维森的意义理论发生了语用学的转向。”[79]
这些看法反映了戴维森在数十年理论工作中,对关于语言与真的认识上的不断完善。这些具体理论的发展、改变,都是戴维森对真认识的不断丰富的体现。这正如戴维森所强调的人们关于真的知识在哲学史上的不断建立和发展。这些所有的理论发展都不与戴维森一直以来对于真的根本看法相矛盾。所以说,戴维森真之理论的根本观点在戴维森早年的文献当中得到建立,并反复体现在它对之后戴维森具体理论工作的纲领性作用上。这一点一直持续到戴维森晚年。这也正是上文所提到的这种统一性或一致性的体现的最简要概括。
综上所述,戴维森所提出的绝对真和相对真的划分,正是将上述的理论一致性和阶段性进行统一的理论说明。本章全部内容已经对此进行了简要阐释,亦即真的不可被定义是如何基于它的原初性理论地位的。同时,这也说明,人们关于真的知识虽是有限却是可以不断被完善的。这种完善正是因为有了绝对真,是在其引导和规范当中完成的。这正是戴维森真之理论的理论意义和价值。
【注释】
[1][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59.
[2][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5.
[3][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83.
[4]Davidson,D.Inquiries into Truth and Interpretation[M].Oxford:Clarendon Press,1984:65.
[5][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45.
[6][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68.
[7][德]弗雷格.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29.
[8][美]唐纳德·戴维森.真与谓述[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50.
[9][美]柯克·路德维希.唐纳德·戴维森[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1.
[10]对约定T理论的作用的论述、对新真之符合论的构建、对指称概念合理用法的规范是本章2、3、4节所分别讨论的内容。
[11][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59.
[12][德]弗雷格.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29.
[13][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45.
[14]Davidson,D.Inquiries into Truth and Interpretation[M].Oxford:Clarendon Press,1984:65.
[15][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83.
[16][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83.
[17][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83.
[18][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83.
[19][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83.
[20][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84.
[21][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86.
[22][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85-86.
[23][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84.
[24][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67.
[25][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83.
[26]Davidson,D.Inquiries into Truth and Interpretation[M].Oxford:Clarendon Press,1984:65.
[27][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82.
[28][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52.
[29][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53.
[30][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52.
[31][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53.
[32]弗雷格.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14-115.
[33][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52.
[34][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61.
[35][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53.
[36][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54.
[37][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
[38][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58.
[39]参见:[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58.
[40][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58.
[41][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58.
[42]Davidson,D.Inquiries into Truth and Interpretation[M].Oxford:Clarendon Press,1984:44.
[43][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59.
[44][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64.
[45][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45.
[46][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59.
[47][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68.
[48]王路.弗雷格思想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262.
[49][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66.
[50][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66.
[51][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5.
[52][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85-86.
[53][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59.
[54][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58.
[55]王路.弗雷格思想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264.
[56]参见:张燕京,梁庆寅.达米特对于弗雷格指称概念的新阐发[J].学术研究,2004(12):14-18.
[57]江怡.什么是形而上学指称——与叶闯教授商榷[J].学术月刊,2011(1):10.
[58][美]唐纳德·戴维森.真理、意义与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307.
[59][美]唐纳德·戴维森.真理、意义与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266.
[60][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64.
[61][美]唐纳德·戴维森.真理、意义与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307.
[62][美]唐纳德·戴维森.真理、意义与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266.
[63]叶闯.语言哲学传统与形而上学指称观念——答江怡教授的质疑[J].学术月刊,2011(1):16.
[64][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66.
[65][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66.
[66][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66.
[67]本文被收录于戴维森论文集Truth,Language and History当中。
[68]本文被收录于戴维森论文集Truth,Language and History当中。
[69]本文被收录于戴维森论文集Truth,Language and History当中。
[70]戴维森讲稿整理成的晚年著述,其中包含了他对真根本看法的一些评述。本书由王路译成中文,2007年出版。
[71]参见Davidson,D.Truth,Language and Histor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8.
[72]参见[美]唐纳德·戴维森.真与谓述[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34-35.
[73]参见[美]唐纳德·戴维森.真与谓述[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51-77.
[74][美]唐纳德·戴维森.真与谓述[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51.
[75][美]唐纳德·戴维森.真与谓述[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76-77.
[76]柯克·路德维希主编的戴维森学术传记,2011年译成中文,译者郭世平。
[77][美]柯可·路德维希.唐纳德·戴维森[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1.
[78]梁义民.从塔尔斯基式符合论到不可定义论——戴维森真理论的心路历程[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6):33.
[79]白雪松.戴维森意义理论的语用学转向[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