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延问题的解决:真定义对语言意义的精确限定作用
意义理论的外延问题是戴维森意义理论建构语言意义精确表述方式的关键环节,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难点。因为,这涉及对具体的语言意义在整体语境当中的严格限定。要实现戴维森意义理论的建立,就必须实现这种一般性表述的精确和严谨。同时,在戴维森意义理论当中,这也是把语句意义视作这个句子为真条件的实现。因此,精确定义作为语言意义的一般表述方式和合理给定语句为真条件的一般形式及其语义解释,在建构这种意义理论的困境中被统一起来。二者的结合使一种真之条件意义理论生成。在意义理论一般表述模式上,这是实现了由“s意谓(mean)that p”到“(T)s是t当且仅当p”[29]的终结转换。
“s意谓(mean)that p”模式,在整体论的意义语境解释下,使戴维森的意义理论工作获得了一个突破。整体语境论之下,意义理论的外延性问题成为了通向最终结论的关键点。这种语境,精确到前言后语、上下文段,大到一个人或是一种语言整个的语言背景和文化背景。每一个语句,每一个语词,它们的意义在这个大的背景之下都与这一背景本身是相关的。而在如此宏大的语境作为意义来源情况下,语言自身如何恰如其分地确定某一具体化的意义呢?这就是戴维森意义理论所要解决的最核心的问题,意义理论的外延问题。这一点可以大概被解释为上文所谈到的,一种明确的、只须通过自身便得到澄清的语义标准。
戴维森认为,语句意义在其外延上的含混性,来源于“意谓(mean)”这一连接词。由此戴维森说:“我们陷入处理内涵语词这一语境的忧虑”[30]。可是问题的严峻性在于,如果对其进行置换,又容易引入某一外在的语义概念,这会使意义理论彻底丧失其自明性。因为,如果这样,对意义的解释必须转嫁到对于这一语义概念的反复探讨。在戴维森看来,这使根本问题的解决丝毫未获得进展。
塔尔斯基的真之理论给这一理论困境带来了转机。在形式语言当中,他的约定T理论规范了真的外延,对真概念的外延进行了精确、严格的一般性说明。在戴维森看来,对于替换“mean”而引入的概念必须对它与意义之间的决定关系进行说明。这除非它与意义的这种一致性原本是自明的。最终,戴维森引入“真概念”,来对“意谓(mean)”一词进行置换。对此戴维森称之为一个“大胆的步骤”。真与意义的这种自明的决定关系就是:一个语句的意义就是它的真值条件本身。这种意义理论的核心概念,即意义建立所要的唯一依据和基础正是真概念。意义理论是语言哲学的核心理论,因此,只有在语言哲学中具有核心作用的“真”才有望满足戴维森意义理论所需要的那种自明性和基础性。
在这一理论突破之下,还有一点必须明确,就是对象语言被包含在元语言之中。因为,人们根据语言的表述去把握其意义,都是在元语言层面来完成的。而元语言中必须包含了这个对象语句真值条件的全部内容,从而与对象语言处于不可分的状态。这就是说,语言本身运行的过程,是不断在元语言层面进行的。只要是去认识和理解语言,就不可能仅仅停留于对象语言层面。我们对于意义的把握实际上是元语言层面上的。这种元语言层面的解释机制是时时刻刻地被渗入到每一个语句、语词意义细节之内的。原因在于我们对于语句为真情况的这种元语言层面的逻辑分析,是与它意义的生成、真假的断定具有一致性的,无论人在日常生活中自己是否意识到了这一点。塔尔斯基也是基于对这种元语言包含对象语言的认识,才能够在元语言层面定义真。
确切地说,塔尔斯基真定义是一种在元语言层面对真概念外延的澄清和精确规范。这种外延式的对于真的精确构建,正是意义理论在这一思维节点上所急需的那种语义的外延性标准的理论基础。因此,当我们说语句s为真当且仅当语句p的时候,p语句作为对s在语境整体当中的精确翻译。戴维森说:“一种明显地可供选择的匹配语句便恰恰是s本身;否则的话,便是s在元语言中的翻译。”[31]因此他最后总结道:“看来合理的结果便是:(T)s是t当且仅当p。”[32]至此为止,戴维森意义理论的基本框架和基本思想正式生成。
综上所述,以塔尔斯基真之理论框架为建构方式的纲领性意义理论获得建立。本章完成了对意义理论基本问题、该问题产生的学术背景、研究过程中的具体理论困境以及戴维森的解决思路这四个方面的梳理。这使以揭示真作为其实现方式的戴维森意义理论的生成得到基本说明。这正表明戴维森真之理论对其意义理论生成所带来的直接影响。
【注释】
[1]梁义民.戴维森意义理论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79.
[2][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70.
[3][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1.
[4][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1.
[5]王路.逻辑与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91.
[6][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5.
[7][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5.
[8][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6.
[9][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6.
[10]王路.弗雷格思想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264.
[11]王路.弗雷格思想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262.
[12][德]弗雷格.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29.
[13][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8.
[14][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8.
[15][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8-29.
[16][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9.
[17][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1.
[18][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0.
[19][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0.
[20][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0.
[21][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0.
[22][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2.
[23][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2.
[24][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3.
[25][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3.
[26]弗雷格.算术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9.
[27]参见:王路.弗雷格思想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61.
[28][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4.
[29][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5.
[30][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5.
[31][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5.
[32][美]唐纳德·戴维森.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