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执一:黄老政治哲学的核心旨趣

一、太一:宇宙论语境中的分析

二、执一:围绕政治哲学语境的讨论

三、抱一:养生理论与心性之学交互纠结的理论语境

四、天下归一:时代精神与现实诉求

“黄老帛书”的自然理法学

一、“黄老帛书”的性质与历史背景

(一)学派、区域与时代

(二)道家、黄老与法家

二、“道生法”、形名与自然法理

三、称其自然而生之名理

四、结论

齐文化的创新精神

一、齐人的理论创新

(一)姜太公的思想解放与理论创新

(二)管仲的思想解放与理论创新

二、齐人的制度创新

(一)齐人的政治制度创新

(二)齐人的社会军事制度创新

(三)齐人的经济制度创新

三、齐人的科技文化创新

(一)齐人的中医学创新

(二)齐人的天文学创新

(三)稷下学宫的创建

渊源于齐学的封禅礼典

稷下黄老开先者——宋学说体系探论

一、前言

二、宋钘学派的研究材料

三、宋钘思想研究述评

四、宋子学说体系复原

王阳明与齐国兵学——以《孙子兵法》为例

人性的结构与目的论善性——荀子人性论再论

一、引言

二、人性之内容

三、人性之结构

四、目的论之善性

五、结语

荀子的礼治精神及其儒学史意义

一、引言

二、礼法

三、礼义

四、从道不从君

五、余论

银雀山汉简《三十时》与《管子·幼官》比较

一、《管子·幼官》和《三十时》相异之一:岁首不同

二、《管子·幼官》和《三十时》相异之二:对三十时之外五六天的处理方式不同

三、《管子·幼官》和《三十时》相异之三:三十时与四时的关系不同

四、《管子·幼官》和《三十时》相同之一:以气断节

五、《管子·幼官》和《三十时》相同之二:皆是四时五行历

六、《管子·幼官》和《三十时》相同之三:均成文于阴阳五行家之手

清华简《管仲》初探

黄老学“贵因”论甄微——兼论对清华简《子产》“因”思想性质的判定

一、黄老学“因”思想的发展线索

二、黄老学“因”思想的三种类型

三、从黄老学的“因”看清华简《子产》因循思想的性质

四、结语

五年师簋与齐哀公史事补考

一、铭文所载史实辩证

二、齐哀公被烹杀原因探析

三、周烹哀公事件对周、齐关系的影响

齐国的东扩与东夷华夏化蠡测

一、齐国对东方的开拓

二、齐国对东夷土著部族的管理

三、齐国治下东夷的华夏化

齐文化考古发现与中外文化交流

一、临淄出土具有西方文化色彩遗物

(一)蜻蜓眼琉璃珠

(二)花瓣纹银豆(盒)

二、战国秦汉时期中国对中西亚的影响

(一)丝绸

(二)铜镜

三、齐国——古代丝绸重要产地

(一)考古发现战国时期的丝织品

(二)齐国的丝织业

四、结语

稷下学宫与美国智库的比较

一、稷下学宫与美国智库的运行机制比较

二、稷下学宫与美国智库的学术研究比较

三、稷下学宫与美国智库的影响力比较

稷下学宫与杂家精神

(一)贯通百家——融会贯通百家思想

(二)综合认知——探究学术发展规律

(三)传承文化——总结传承先秦文化

(四)救世之弊——寻求治道方略

稷下学的理论创新与当今治国理政

一、稷下学理论的创新

二、稷下学理论创新与当今治国理政

三、稷下文化精神与当今治国理政

稷下学宫对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

一、稷下学宫的产生:文化沃土、齐国实力与时代思潮

二、稷下学宫的主要特点与历史影响

三、稷下学宫对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

论稷下学宫中“不治而议论”与“聚人徒,立师说”

一、关于稷下学宫

二、如何“不治而议论”

三、谈“聚人徒,立师说”

四、“不治而议论”与“聚人徒,立师说”为何出现于稷下学宫

(一)优越的地理环境与良好的经济基础

(二)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传统

(三)尊贤尚能的社会传承

五、结语

齐国都邑制考——兼论齐国“五都之兵”

一、齐国有“都”的存在并有地方部队

二、齐国是否存在“五都”体制及“都”的性质

三、齐国军队是否是“五都之兵”

四、齐国地方军队的战斗力分析

齐桓公会盟诸侯之“葵丘”地望新考

一、《唐荣胡子墓志》载有“葵丘里”之地名

二、“葵丘会盟”之时“邺”地似仍在齐桓公手上

三、仅靠同名推断“葵丘”地望极易误入歧途

四、齐桓公会盟诸侯选择宋地的可能性较小

五、宰孔路遇晋献公似可构成“邺”即“葵丘”之内证

六、结论

从“人文”到“仁术”:《管子》治国之道的人文精神

一、出于去疾、养生目的的祈祷、祭祀和国民教育

二、生态医学思维与《管子》生态政治学治国理念

三、“精气说”与《管子》“内圣外王”思想

四、“和乃生”与治国之道中的“和谐”理念

五、结语:人文精神与治国之道

晚清科考视域中的管仲“四民分业”国策评析——以光绪癸卯科湖北乡试为中心

姜齐公室“兄妹血缘婚”辨析

一、“齐襄公通于文姜”浅析

二、齐桓公“妻姑姊妹”小议

三、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