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语
“贵因”是先秦哲学尤其是黄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贵因”即贵在因循,采取客观态度,依据客观形势,避免主观的负面影响。从现有文献看,由于语境不同,因循对象不同。《黄帝四经·十大经·观》《国语·越语下》等篇重在因循天道,重点针对农业生产和军事战争等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因循天道又可以细化为因阴阳、因天时、应物、因人等几个方面。而《慎子·因循》《管子·心术上》等篇,因循的对象多在人情、人性、习俗上,主要针对社会关系中发生的礼法问题。战国末期《吕氏春秋》的《贵因》则兼论“因天道”与“因人情(人欲)”,认为“因者无敌”。
黄老学的因循观念,并未直接见于《老子》,但与《老子》崇尚自然、无为守静的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因循天道实质就要求自然无为,只不过,因循天道似乎显示出一种比自然无为更加积极的行动原则,而在这个行动原则的指导下,黄老道家把抽象的“道”转化为具体的“天道”与“人道”,把“道”之“无名”发展为礼法之“有名”。黄老学在重视因循天道的同时,也注重因循人道——因人情,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沿着“因人情”的思想脉络,将人性的“好生恶死”特征利用至极致,发展出“刑德二柄”的理论。
【注释】
[1]根据杨伯峻的分析,“因”有四种含义:其一,介词,表凭借,例如,“因生以赐姓”;其二,介词,今言“趁”,例如,“因其凶也而攻之”;其三,连词,表结果,例如,“因以为族”;其四,动词,因袭,例如,“季荝因之,有逢伯陵因之”。杨伯峻、徐提编:《春秋左传词典》,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48页。
[2]关于先秦诸子中“贵因”思想的列举,详见王尔敏:《先秦贵因思想》,载《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1999年第27期。
[3]曹峰:《出土文献视野下的黄老道家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4]王尔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论》,台湾华世出版社1969年版,第78~80页。
[5]如王尔敏:《先秦贵因思想》一文,及《晚清政治思想史论》一书中的“广贵因论”一节。贺凌虚:《吕氏春秋的政治理论》,台湾商务印书馆1970年版,第四章相关内容。殷乐:《战国时期黄老道家因循思想探析》,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许建良:《〈管子〉因循思想探析》,见方勇主编《诸子学刊(第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277~298页。杨菁:《战国黄老道家重“时”观之探讨》,载《台北大学中文学报》2015年第18期。另曹峰《文本与思想:出土文献所见黄老道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文子·自然〉研究——兼论对“道法自然”的理解》(《现代哲学》2018年第5期),王中江《黄老学的法哲学原理、公共性和法律共同体理想——为什么是“道”和“法”的统治》(《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等文中也有相应讨论。
[6]《逸周书》也多见用例。详见王尔敏:《先秦贵因思想》,载《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1999年第27期。
[7]“天因人”,韦昭注:“因人善恶而福祸之。”不确。《国语》后文说:“人自生之,天地形之,圣人因而成之。”人能够自生,天地不过是“形”之、因之。《黄帝四经·十大经·观》:“……寺(恃)地气之发也,乃梦(萌)者梦(萌)而兹(孳)者兹(孳),天因而成之。弗因则不成,〔弗〕养则不生。”同样在表述“人自生”这个自然现象。“天因之”是指天地表现(因循)“人自生”这个自然现象。
[8]王尔敏:《先秦贵因思想》,载《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1999年第27期。
[9]郭沫若:《十批判书·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见郭沫若著作编辑委员会出版《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65页。
[10]此外,《慎子》的“因”思想还体现在政治之术上,如《慎子·民杂》:“大君因民之能为资。”《慎子·逸文》:“礼从俗,政从上,使从君。”“从”与“因”在内涵上是一致的。
[11]具体分析见曹峰:《〈文子·自然〉研究——兼论对“道法自然”的理解》,载《现代哲学》2018年第5期。
[12]值得注意的是,因天时与因阴阳,或有交叉,但二者也稍有区别。阴阳或与四季密切相关,因天时更多看重的是时机。
[13]通假及补字,采陈鼓应说,见陈彭应注译:《黄帝四经今注今译——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第210,223页。
[14]曹峰:《文本与思想:出土文献所见黄老道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67~77页。
[15]曹峰:《文本与思想:出土文献所见黄老道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73~74页。
[16]关于《逸周书·常训》的文本年代,王尔敏先生认为出自文王时期,见《先秦贵因思想》。黄怀信先生认为是春秋早期作品,见黄怀信:《逸周书校补注译(修订本)》,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按,从语言风格和内容上看,《逸周书》之《常训》《度训》《命训》等篇,战国时期写定的可能性较大。
[17]王中江:《黄老学的法哲学原理、公共性和法律共同体理想——为什么是“道”和“法”的统治》,载《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18]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中西书局2016年版,第137页。整理者原断句为:“善君必察昔前善王之法聿(律),求尽之贤,可以自分,重任以果将。”
[19]袁青:《论清华简〈子产〉的黄老学倾向》,载《哲学与文化》2019年第2期。
[20]其他方面的黄老学倾向如:治身思想、“命”“刑”并重、恐惧意识等,具体论证见袁青《论清华简〈子产〉的黄老学倾向》(《哲学与文化》2019年第2期)一文。
[21]王尔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论》,台湾华世出版社1969年版,第78~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