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王阳明出身于官宦之家,其父王华高中状元。王阳明自幼在父亲身边成长,深受家国情怀的教育。15岁时,出居庸关,度山海关,深入蒙古部落,考察军事防御,获得了境外军事防御的重要信息。当时,蒙古族鞑靼部时常侵扰,雁门关到居庸关等关口常常告急。朝廷从全国各地调集大军,加强边关防御,开特科选拔军事人才。王阳明认为朝廷饥不择食,所选拔的无非是一些英勇无畏的骑射搏击之武夫,而不是真正知兵法、会战术的军事人才。他认为,真正的军事人才不仅能冲锋陷阵,疆场杀敌,更重要的是懂得军事谋略。为此,他对古代兵学圣典《武经七书》进行详细评点,体现了其睿智独立的军事学识。该书在其平定叛乱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他平定叛乱的指导思想。在主持修缮大将王越墓的工程中,曾运用诸葛亮的“八阵图”“驭役夫以十五之法”[3]。即使在娱乐宴席中,王阳明也往往“聚果核列阵为戏”,可知,王阳明努力将古代兵法的理论知识付诸具体实践。王阳明一生的军事功勋正得益于他对齐国兵法的熟谙。
《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作为官书颁行的兵法丛书,是中国古代军事教科书,是后世武学必读之书。《武经七书》中,王阳明评注最多、用力最深的是《孙子兵法》和《六韬》,而这两部兵书都出自齐国,集中了战国时期齐国的军事精华。可知,王阳明对齐国兵法用力之深。以《孙子兵法》为关照点,透过王阳明的点评,可以探知其兵法思想的来源,进而可知王阳明对齐国兵法的谙熟与研究。
王阳明评《孙子兵法》:
始计第一
谈兵皆曰:“兵,诡道也,全以阴谋取胜。”不知阴非我能谋,人不见,人目不能窥见我谋也,盖有握算于未战者矣。孙子开口便说“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此中校量计划,有多少神明妙用在,所谓“因利制权”,“不可先传”者也。
《孙子兵法》的兵法核心是“兵者诡道也”。战略战术中极推崇用“计”谋,将用“计”置于武力之上。王阳明认可的正是孙子的用“计”的“诡”道战术。所谓“计”,即权衡敌方的实力,判断作战胜负的可能性。
作战第二
兵贵“拙速”,要非临战而能速胜也,须知有个先着在,“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是也。总之不欲久战于外以疲民耗国,古善用兵之将类如此。
《孙子兵法》主张作战速战速胜,速战,不会疲民耗国,反对持久战。王阳明认为兵固然贵在速战,但仍然需要战前“计”谋,速战之前的全面谋划必不可少。王阳明的用兵认同孙子,但不拘泥于孙子。由此,王阳明在军事上超越孙子之上。
攻谋第三
兵凶战危,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者也。故孙子作《兵法》,首曰“未战”,次曰“拙速”,此曰“不战,屈人兵”。直欲以“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全伍”。“全”之一字,争胜于天下。“上兵伐谋”,第校之以计而制胜之道而已。“辅周则国必强”,其在此将乎!
王阳明认为孙子最智慧的兵法思想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努力保全军队战斗力是最优秀的将领。“上兵伐谋”,即最好的用兵之道是用谋略,而不是诉诸武力。
军始第四
“修道保法”,就是经之以五事。其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也。此真能先为“不可胜”,以“立于不败之地”者,特形藏而不露耳。
王阳明认为孙子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并非不备战,而是善于“藏而不露”,武力是最后不得已而为之。于此,王阳明详细地阐释孙子的战略思想。
兵势第五
莫正于天地、江海、日月、四时,然亦莫奇于天地、江海、日月、四时者何?惟无穷,惟不竭,惟“终而复始”,惟“死而复生”故也。由此观之,不变不化,即不名奇,“奇正相生,如环无端”者,兵之势也。任势即不战而气已吞,故曰以“正合”“奇胜”。
变化无端乃兵家长势。王阳明认为掌兵者当深知用兵的变化无端,才有可能出奇制胜。
虚实第六
苏老泉云:“有形势,便有虚实。”盖能为校计索情者,乃能知虚实;能知虚实者,乃能避实击虚,因敌取胜。“形兵之极,至于无形”,微乎神乎,此乃其所以“致人而不致于人”者乎!
王阳明认为,避实就虚的战术为兵家常用。但如何能够避实就虚,王阳明认为,阵势的极致是无形,在无规则中出其不意,置敌人于死地。
军争第七
善战不战,故于军争之中,寓不争之妙。“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分合为变”,“悬权而动”;而必申之以避锐击惰;“以治”,“以静”,“无要”,“无击”,“勿向”,“勿逆”等语,所谓“校之以计而索其情”者,审也。匪直能以不争胜争,抑亦能不即危,故无失利。
王阳明认为,军争之中,以不争、不战而取胜,以迂回曲折的方式与敌人周旋,而不是直接正面冲突,以减少战争冲突的损失,这正是孙子“校之以计而索其情”。其他如:
九变第八
从古有治人无治法。国家诚得于“九变”之将,则于“五利”“五危”之几,何不烛照数计,而又何覆军杀将之足虞乎?“智者之虑,杂于利害”,此正通于“九变”处,常见在我者有可恃,而可以屈服诸侯矣。
行军第九
“处军相敌”,是行军时事。“行令教民”,是未行军时事。然先处军而后相敌,既相敌而又无武进,所谓“立于不败之地”,而兵出万全者也。
地形第十
今之用兵者,只为求名避罪一个念头先横胸臆,所以地形在目而不知趋避,敌情我献而不为觉察,若果“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单留一片报国丹心,将苟利国家,生死以之,又何愁不能“计险阨远近”,而“料敌制胜”乎?
九地第十一
以地形论战,而及“九地”之变,“九地”中独一“死地则战”,战岂易言乎哉?故善用兵者之于三军,“携手若使一人”,且如出一心,使人人常有“投之无所往”之心,则战未有不出死力者,有不战,战必胜矣。
火攻第十二
火攻亦兵法中之一端耳,用兵者不可不知,实不可轻发,故曰:“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是为“安国全军之道”。
用间第十三
用间与乘间不同,乘间必间自人生,用间则间为我用。知此一法,任敌之坚坚完垒,而无不可破,横行直撞,直游刃有余了。总之,不出“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语。
梅林曰:用间是制胜第一妙法,故孙子作十三篇,以此结之。其寓意远矣,有志当世者,不可不留心焉。
对《孙子兵法》进行深刻解读的基础上,王阳明时时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可知,13篇《孙子兵法》评,就是13篇王阳明的军事思想的总结。
嘉靖年间,胡宗宪主持浙江抗倭,得王阳明手批《武经七书评》[4]后爱不释手,颇敬佩王阳明的军事睿智,于是在王阳明评点的基础上胡宗宪再加参阅,并将吸收的孙子、王阳明的兵法行之有效地用以指导抗倭战争。胡宗宪参阅的《武经》后为登州守兵孙元化所得,他从中了解到王阳明透过《武经》所表达的兵学观,“大都以我说书,不以书绳我;借书揣事,亦不就书泥书;提纲挈要,洞玄悉微,真可衙官孙、吴而奴隶司马诸人者矣”[5]。可谓知人之论。王阳明从古代兵书中探索出适合其时代的兵法,提炼出新的兵学思想。因此,王元化认为王阳明的兵学超越孙子、吴起和司马穰苴。据此可知,王阳明的兵学思想受到齐国兵法的极大影响。
王阳明不仅认同齐国兵法,而且将齐国兵法思想应用到具体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