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雀山汉简《三十时》与《管子·幼官》比较[1]

银雀山汉简《三十时》与《管子·幼官》比较 [1]

刘爱敏

(山东师范大学副教授)

《三十时》是《银雀山汉墓竹简(贰)》“阴阳时令、占候之类”中的一篇,以十二日为一时,一年分为三十时,这与当今的二十四节气历法体系不同,而与《管子·幼官》记录的三十时一致。学者陈乃华、马涛曾对《管子·幼官》和《三十时》做过简单比较,但均因非以二者比较为研究对象,所以并未展开具体分析。[2]学者们对《三十时》研究较少,而对《管子·幼官》早有研究。在成篇时间和文章结构上,有学者认为《管子·幼官》三十时部分是春秋齐国执政者挂在明堂中的历法图,被割裂开来后放入了四时框架,是战国晚期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五行家所为[3];在历法归属上,陈久金认为《管子·幼官》是五行十月历[4],而李零认为是四时五行历。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拟对《管子·幼官》与《三十时》两篇文献所言三十时的异同进行全面而深入地比较,试图在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的比照中,对三十时这一先秦时令作一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