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江户时期著名儒学家林罗山认为,虽王阳明才智强记,但其称军旅之事必取孙武之法。这说明《孙子兵法》在军事史上的权威性,同时也说明王阳明对《孙子兵法》的敬仰。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正德十二年(1517),王阳明奉命扫平赣州暴乱。他了解到暴乱的原因在于饥荒,饥民抢劫商船与官府。针对此,王阳明张贴告示,进行安抚,制订救助政策,未动一兵一卒,平息暴乱。这既是孙子知彼知己兵法的具体运用,也是“兵者,诡道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上兵伐谋”战略的具体实施。

兵不厌诈。《孙子兵法·计》提出的这一兵法思想。王阳明奉命剿福建乱匪,当地百姓多受贼贿,为之耳目。官府难以剿灭。王阳明遂抓捕一奸猾老翁,冒已侦知其通贼,罪当死,如悉列通贼者名单可免罪。于是老者将所知贼匪实情一一告知。随后,王阳明将通贼者一一治办。王阳明又张贴告示,表明凡自动放弃抵抗者,将不予追究责任。许多贼匪前来投诚,然其首领不信王阳明的恩典,遂表面听从劝告,暗中严加戒备。为取信贼匪首领,王阳明将计就计,解散军队,让士兵各自回乡。临行,奏响军乐,大摆宴席,为将士们庆功送行。见此情景,贼匪首领遂放松警惕,亲率部下与王阳明谈判。王阳明安排宴席,盛情款待,暗中部署将士,不动兵戈平息暴乱。这是王阳明综合运用《孙子兵法》“兵不厌诈”的成功案例。

用兵贵速。《孙子兵法·作战》:“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在平定南赣暴乱时,王阳明调动广西少数民族的狼兵,迅速出击。在征讨福建叛乱时,了解敌情后,王阳明即令江西、湖广、广东三省集中兵力,联合出击。战前,王阳明誓师:“兵宜随时,变在呼吸……利在速战。若当集谋之始,即掩贼不备,成功可必。”[7]这是灵活运用《孙子兵法》而获得的战功。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孙子兵法·虚实》:“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在平乱时,为节省军费,减少劳民伤财,王阳明孤立各路匪徒,集中调动精兵,出其不意,分而击之。《横水桶冈捷音疏》:“议得桶冈、横水、左溪诸贼,荼毒三省,其患虽同,而事势各异。以湖广言之,则桶冈诸巢为贼之咽喉,而横水、左溪诸巢为之腹心;以江西言之,则横水、左溪诸巢为贼之腹心,而桶冈诸巢为之羽翼。今不先去横水、左溪腹心之患,而欲与湖广夹攻桶冈,进兵两寇之间,腹背受敌,势必不利。今议者纷纷,皆以为必须先攻桶冈,而湖广克期乃在十一月初一日,贼见我兵未集,而师期尚远,且以为必先桶冈,势必观望未备。今若出其不意,进兵速击,可以得志。已破横水、左溪,移兵而临桶冈,破竹之势,蔑不济矣。”该奏疏分析敌我形势,综合采用知彼知己、出其不意、速战速胜等孙子谋略,成功剿灭横水、左溪贼匪。

《孙子兵法》首篇即《计》,多次强调“校之以计而索其情”。这说明孙子最重视战争中用“计”。这一战略战术王阳明屡用不爽。在平定宁王宸濠之乱中,为牵制宁王北上,王阳明曾伪造圣旨,传檄天下勤王,号称四十八万官兵赴南昌。当手下军师建议救援安庆时,王阳明推断:直趋安庆,贼必回军死门,是我腹背受敌也。莫若先破南昌,贼失内据,势必归援。如此,则安庆之围自解。“若先出锐卒,乘其惰归而击之,一挫其锋,众将不战自溃矣。”[8]结果正如王阳明所料,朱宸濠中计被抓获。平定朱宸濠之乱,乃王阳明综合运用计谋、设伏、伪装弱势逃跑、诱敌深入,然后集中兵力攻打敌人的薄弱环节,最终克敌制胜等孙子谋略,弟子王畿总结胜利原因云:“人徒见其(王阳明)出城之迟,不知多方设疑用间,有以贰而挠之也。宸濠出攻安庆,师既破省城,以三策筹之,上策直趋北都,中策取南都,下策回兵返救……人徒知其成擒之易,不知谋定而动,先有夺其心也。”[9]可知,王阳明获胜的关键在于善用“间谍”、善于“攻心”,而用间、攻心正是孙子所重视的兵法。

嘉靖年间广西发生暴乱,王阳明奉命赴剿。经调查叛乱爆发的原因在于官府强征苛捐杂税。对此,王阳明决定放弃武力剿匪,而是进行说服教育,进行感化,最终顺利平息暴乱,而且整治了地方官府。这次所谓平乱,王阳明正是运用了孙子“神武不杀”的策略。

《孙子兵法》曰: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王阳明平定广西叛乱后,继续北上讨伐湖广的叛匪。广西剿匪是奉命而行,而湖广剿匪朝廷并未授命。王阳明认为,“虽无诏命,先发后闻可也。况有便宜从事之旨乎!”王阳明出征,皇帝曾授予“便宜从事”的权力,湖广匪乱,顺道而为,便可“便宜从事”,无待圣旨。他说:“大夫出疆,有可以安国家、利社稷,专之可也,古之道也。”而《孙子兵法·地形》中“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的兵法思想就是王阳明征剿湖广匪乱的理论依据。

在王阳明的时代,他的军事思想只能用于平定国内暴乱,国际上风起云涌的动荡局势激烈地冲击中国秩序时要到戚继光的时代。尽管如此,从王阳明的军功看,在明代军事史上,王阳明仍然是与后起的戚继光并驾齐驱的军事家。

【注释】

[1]〔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世德纪附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663页。

[2]〔明〕黄道周:《广名将传》,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第342页。

[3]〔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序说·序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556页。

[4]〔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序说·序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307页。

[5]〔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序说·序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782页。

[6]〔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别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316页。

[7]〔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367页。

[8]王畿:《读先师再报海日翁吉安起兵书序》,见吴震编校整理《王畿集》,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342页。

[9]王畿:《读先师再报海日翁吉安起兵书序》,见吴震编校整理《王畿集》,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342~3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