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传统

(二)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传统

稷下学宫自开办起便实行较为开放的政策,吸引列国名流,汇集百家学说,并且允许他们发表不同的政见,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这也是齐文化兼容并包的集中体现。所以,西汉刘向《别录》曰:“齐有稷门,城门也。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也。”这里说的是稷下之地素来有学者聚会、探讨学术问题的传统,这也为稷下学宫的建立提供了基础。

齐文化素有多元化的特点,《史记·货殖列传》记载齐国的风俗:“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地重,难动摇,怯于众斗,勇于持刺,故多劫人者,大国之风也。”《汉书·地理志下》也记载:“故其俗弥侈,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初太公治齐,修道术,尊贤智,赏有功,故至今其土多好经术,矜功名,舒缓阔达而足智。其失夸奢朋党,言与行缪,虚诈不情,急之则离散,缓之则放纵。”管仲相齐时也注重尊重当地习俗,提倡文化多元,顺应时势,《史记·管晏列传》曰: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

所以,《管子·正世》中有:“圣人者,明于治乱之道,习于人事之终始者也。其治人民也,期于利民而止,故其位齐也。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这些都说明齐国具有“与时变,与俗化”的多元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