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鞑靼时常侵扰西北边陲,明孝宗深感忧虑,于是下旨,征召天下御虏良言,各级官吏皆可上书。王阳明遂上《陈言边务疏》[6],详论御边八事,言极剀切。其御边八事思想全部来自《孙子兵法》,是《孙子兵法》军事学的理论体现,也是对《孙子兵法》的提炼和升华。

王阳明《陈言边务疏》第一条即“蓄材以备急”,强调培养军事人才的重要性。《孙子兵法》开篇《始计》论用兵“五事”曰:道、天、地、将、法。认为将帅与天地并举。因此,在许多篇目中,孙子都强调将帅的作用,《孙子·谋攻》:“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认为将帅在战争中可以扭转全局,决定胜负,对战争起着决定作用。《孙子·作战》曰:“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反复强调将帅的作用。王阳明上《疏》论曰:“何谓蓄材以备急?臣惟将者,三军之所恃以动,得其人则克以胜,非其人则败以亡,其可以不豫蓄哉?”人才决定着国家的盛衰强弱。王阳明进而提出储备人才的三条具体方法:首先,培养兵法智谋人才,“使公侯之子皆聚之一所,择文武兼济之才,如今之提学之职者一人以教育之,习之以书史骑射,授之以韬略谋猷”。从公侯贵族子弟中选拔睿智人才,专门教之战争谋略,培养军师。其次,“于武学生之内岁升其超异者于此,使之相与磨砻砥砺,日稽月考,别其才否,比年而校试,三年而选举”。从习武学生中选拔卓绝超异子弟,磨砻砥砺,使之与军师切磋,培养将军。王阳明之“文武之才”的观点来源于《孙子兵法·行军》“令之以文,齐之以武”,即“文武”相济的选才方法。第三,“至于兵部,自尚书以下,其两侍郎使之每岁更迭巡边,于科道部属之内择其通变特达者二三人以从,因使之得以周知道里之远近,边关之要害,虏情之虚实,事势之缓急,无不深谙熟察于平日;则一旦有急,所以遥度而往莅之者,不虑无其人矣”。加强兵部管理,兵部尚书、兵部侍郎必须每年离京巡边,且从其部属中选择通变特达者数人跟随,考察道里远近,边关要害,虏情虚实等,使之熟谙边关形势,储备宰相人才。

《陈言边务疏》“三曰简师以省费”:“何谓简师以省费?臣闻之兵法曰:‘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夫古之善用兵者,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按,其所谓“兵法”即《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作战》:“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可知,王阳明不主张轻易出师的思想来源于孙子。进而王阳明提出“简师以省费”的具体措施:

夫兵贵精不贵多,今速诏诸将,密于万人之内取精健足用者三分之一,而余皆归之京师。万人之声既扬矣,今密归京师,边关固不知也,是万人之威犹在也;而其实又可以省无穷之费。岂不为两便哉?……今诚于边塞之卒,以其所以养京军者而养之,以其所以赏京军者而赏之,旬日之间,数万之众可立募于帐下,奚必自京而出哉?

“夫兵贵精不贵多”出自《孙子兵法·行军》:“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王阳明上该奏疏时,军队已经出师。因此,王阳明建议,速诏各路将领,从万余士兵中精选三千出征,七千余兵密回京师,如此,可节省军费开支。而将京师军费与奖赏悉予边兵,鼓舞士气,精兵良将,必将战无不胜。

“四曰屯田以足食。”“何谓屯田以给食?臣惟兵以食为主,无食,是无兵也。边关转输,水陆千里,踣顿捐弃,十而致一。故兵法曰:‘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此之谓也。”《孙子兵法·作战》认为,边防军粮全靠内地百姓输送并非良策,良策是资敌人之粮。王阳明认同孙子边粮不仰赖百姓的观点,但主张边关军屯自养,“三边之戍,方以战守,不暇耕农。诚使京军分屯其地,给种授器,待其秋成,使之各食其力。寇至则授甲归屯,遥为声势,以相犄角;寇去仍复其业,因以其暇,缮完虏所拆毁边墙、亭堡,以遏冲突。如此,虽未能尽给塞下之食,亦可以少息输馈矣。此诚持久俟时之道,王师出于万全之长策也”。从这条策略中可知王阳明非同常人的智慧,孙子资粮于敌固然是最省费、省力的方法,但明朝前中期面对的主要侵扰来自蒙古,马上敌人,出征本就不携军粮,故孙子的谋略不适宜明朝。军屯体现了王阳明知己知彼、因时而变的战略意识。

“五曰行法以振威。”“振疲散之卒,而摧方强之虏。今边臣之失机者,往往以计幸脱。朝丧师于东陲,暮调守于西鄙,罚无所加,兵因纵弛。……夫法之不行,自上犯之也。今总兵官之头目,动以一二百计……此辈非势家之子弟,即豪门之夤缘,皆以权力而强委之也。……将军之威,固已因此辈而索然矣,其又何以临师服众哉!臣愿陛下手敕提督等官,发令之日,即以先所丧师者斩于辕门,以正军法……则士卒奋励,军威振肃。克敌制胜,皆原于此。”主张赏罚分明,毫不留情。这源自《孙子兵法·行军》:“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

“六曰敷恩以激怒。”“臣闻杀敌者,怒也。”此条出自《孙子兵法·作战》。王阳明对孙子这一主张进行阐发,提出激发士兵“怒”的具体措施:“今师方失利,士气消沮;三边之戍,其死亡者非其父母子弟,则其宗族亲戚也。今诚抚其疮痍,问其疾苦,恤其孤寡,振其空乏,其死者皆无怨尤,则生者自宜感动。然后简其强壮,宣以国恩,喻以虏仇,明以天伦,激以大义;悬赏以鼓其勇,暴恶以深其怒;痛心疾首,日夜淬砺;务与之俱杀父兄之仇,以报朝廷之德。则我之兵势日张,士气日奋,而区区丑虏有不足破者矣。”战场上的牺牲者与正在守边的士兵血肉相连,非同族即宗亲,他们正思杀敌报仇。此时,朝廷明以天伦,激以大义,加以重赏,必能鼓其志气,奋勇杀敌。较之孙子简短一言,王阳明的主张更具有可实施性。

“七曰捐小以全大。”直接引用孙子语:“臣闻之兵法曰:‘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又曰:‘佯北勿从,饵兵勿食’,皆捐小全大之谓也。”语出《孙子兵法·军争》。就明朝边防的实际,王阳明对孙子的这一思想进行具体分析:“今虏势方张……今若恣其操纵,许以便宜;其纵之也,不以其坐视;其捐之也,不以为失机。养威为愤,惟欲责以大成;而小小挫失,皆置不问。则我师常逸而兵威无损,此诚胜败存亡之机也。”

“八曰严守以乘弊。”即坚固防守,等待敌人疲敝再出击。出自《孙子兵法·形》:“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以此为指导,分析在明朝刚刚战败的情势下边防严守的必要性:“今边卒新破,虏势方剧……为今之计,惟宜婴城固守,远斥候以防奸,勤间谍以谋虏;熟训练以用长,严号令以肃惰;而又频加犒享,使皆畜力养锐。”建议严守固防,养精蓄锐。然后当“我食既足,我威既盛,我怒既深,我师既逸,我守既坚,我气既锐,则是周悉万全,而所谓不可胜者,既在于我矣。由是,我足,则虏日以匮;我盛,则虏日以衰;我怒,则虏日以曲;我逸,则虏日以劳;我坚,则虏日以虚;我锐,则虏日以钝。索情较计,必将疲罢奔逃;然后用奇设伏,悉师振旅,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迎邀夹攻,首尾横击。……所谓胜于万全,立于不败之地。”

由上可知,《陈言边务疏》随时引用《孙子兵法》的策略,并对《孙子兵法》的谋略进行深度解析,提出指导明朝的具体战略方针,这说明,王阳明对《孙子兵法》的军事理论已烂熟于心。

事实上,王阳明不仅对《孙子兵法》谙熟于胸,其一生三次平乱、战无不胜的辉煌战绩也得益于他以《孙子兵法》作为战略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