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语
先秦时期的草原之路和汉武帝开启的丝绸之路,是一条联结欧亚大陆东西方文化和经济贸易交流的重要通道,而任何文化传播和贸易交流均具有双向影响的特性。临淄发现的具有西方文化风格的蜻蜓眼式琉璃珠、花瓣纹银豆,正是经草原之路和丝绸之路传播到东方,成为中西方交流的重要见证。
同样,草原之路和丝绸之路必然将东方文化西传,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物品,特别是中国盛产的丝绸成为向西方输出的重要物品。春秋战国时期临淄生产的文锦、刺绣、绢帛等丝绸上品,成为对外交流的重要物品。汉代以临淄三服官生产的丝织品作为对外交流的重要商品和馈赠礼品。在叙利亚、以色列、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等地发现的来自中国的丝织品,有些可能产自临淄地区,它们途径草原丝绸之路到达西域。
由此说明,以周代齐国都城临淄为代表的齐文化,自先秦时期就与中、西亚地区有着文化交流;两汉时期,临淄作为汉代重要的丝绸产地,成为为丝绸之路输出丝绸的重要来源地之一。
【注释】
[1]赵德云:《中国出土的蜻蜓眼式玻璃珠研究》,载《考古学报》2012年第2期。
[2]山东省博物馆:《临淄郎家庄一号东周殉人墓》,载《考古学报》1977年第1期。
[3]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临淄齐墓(第一集)》,文物出版社2007年版。
[4]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临淄齐墓(第一集)》,文物出版社2007年版。
[5]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淄博市文物局:《山东淄博隽山战国墓发掘简报》,载《文物》2016年第10期。
[6]安家瑶:《镶嵌玻璃珠的传入及发展》,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十世纪前的丝绸之路和东西文化交流沙漠路线考察乌鲁木齐国际讨论会(1990年8月19—21日)》,新世界出版社1996年版,第351,359~360页。
[7]赵德云:《中国出土的蜻蜓眼式玻璃珠研究》,载《考古学报》2012年第2期。
[8]赵德云:《中国出土的蜻蜓眼式玻璃珠研究》,载《考古学报》2012年第2期。
[9]安家瑶:《镶嵌玻璃珠的传入及发展》,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十世纪前的丝绸之路和东西文化交流沙漠路线考察乌鲁木齐国际讨论会(1990年8月19—21日)》,新世界出版社1996年版,第361页。
[10]赵德云:《中国出土的蜻蜓眼式玻璃珠研究》,载《考古学报》2012年第2期。
[11]赵德云:《中国出土的蜻蜓眼式玻璃珠研究》,载《考古学报》2012年第2期。
[12]湖北省博物馆编:《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13]陶克捷、张培善:《曾侯乙墓部分玉器、料器的鉴定》,见湖北省博物馆编《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第658页。
[14]李青会等:《一批中国古代镶嵌玻璃珠化学成分的检测报告》,载《江汉考古》2005年第4期。
[15]林梅村:《中国与西域的最初接触》,见《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4~74页。
[16]山东省淄博市博物馆:《西汉齐王墓随葬器物坑》,载《考古学报》1985年第2期。
[17]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州市博物馆:《山东青州西辛战国墓发掘简报》,载《文物》2014年第9期。
[18]林梅村:《古代中国与西方的海上交通》,见《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2~109页。
[19]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州市博物馆:《山东青州西辛战国墓发掘简报》,载《文物》2014年第9期。
[20]孙机:《凸瓣纹银器与水波纹银器》,见《中国圣火:中国古文物与东西文化交流中的若干问题》,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39~155页。
[21]赵德云:《凸瓣纹银、铜盒三题》,载《文物》2007年第7期。
[22]李零:《论西辛庄战国墓裂瓣纹银豆——兼谈我国出土的类似器物》,载《文物》2014年第9期。
[23]李零:《论西辛战国墓裂瓣纹银豆——兼谈我国出土的类似器物》,载《文物》2014年第9期。
[24]李零:《论西辛战国墓裂瓣纹银豆——兼谈我国出土的类似器物》,载《文物》2014年第9期。
[25]葛承雍:《中国记忆中的丝绸之路——中国国家博物馆〈丝绸之路〉展览总述》,见国家文物局编《丝绸之路》,文物出版社2014年版。
[26]赵丰:《万里锦程——丝绸之路出土织锦及其织造技术交流》,见国家文物局编《丝绸之路》,文物出版社2014年版。
[27]樋口隆康、张静:《出土中国文物的西域遗迹》,载《考古》1992年第12期。
[28]赵丰:《万里锦程——丝绸之路出土织锦及其织造技术交流》,见国家文物局编《丝绸之路》,文物出版社2014年版。
[29]林梅村:《中国与西域的最初接触》,见《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4~74页。
[30]白云翔:《汉式铜镜在中亚的发现及其认识》,载《文物》2010年第1期。
[31]山东省博物馆:《临淄郎家庄一号东周殉人墓》,载《考古学报》1977年第1期。
[32]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发掘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