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越的地理环境与良好的经济基础

(一)优越的地理环境与良好的经济基础

齐国地处山东中东部,依山傍海,地理位置优越,《史记·货殖列传》言:“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彩布帛鱼盐。临菑亦海岱之间一都会也。”《汉书·地理志》中有对齐国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的记载:

齐地,虚、危之分野也。东有甾川、东莱、琅邪、高密、胶东,南有泰山、城阳,北有千乘,清河以南,勃海之高乐、高城、重合、阳信,西有济南、平原,皆齐分也。少昊之世有爽鸠氏,虞、夏时有季崱,汤时有逢公柏陵,殷末有薄姑氏,皆为诸侯,国此地。至周成王时,薄姑氏与四国共作乱,成王灭之,以封师尚父,是为太公。《诗风》齐国是也。临甾名营丘,故《齐诗》曰:“子之营兮,遭我虖嶩之间兮。”又曰:“俟我于著乎而。”此亦其舒缓之体也。吴札闻《齐》之歌,曰:“泱泱乎,大风也哉!其太公乎?国未可量也。”

齐国优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较好的经济基础,丰富的鱼盐桑麻及矿产资源,宜于多种经营,发展工商业,所以该地自古就“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史记·齐太公世家》)。《史记·货殖列传》记载齐国自太公始封就注重发展经济,曰:“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襁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齐国的经济优势也成为吸引人才的重要保障,加上当政者注重人才的引进与使用,必然形成稷下学宫学者云集的盛况。纵横家苏秦对齐国临淄的繁华程度有过记述,曰:“临菑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菑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史记·苏秦列传》)《战国策·齐策一》也记载了苏秦为赵国合纵齐宣王的故事,曰:

齐南有太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齐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齐车之良,五家之兵,疾如锥矢,战如雷电,解如风雨。即有军役,未尝倍太山,绝清河,涉渤海也。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于远县,而临淄之卒,固以二十一万矣。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蹹踘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齐国临淄的确是经济充实、人们生活安逸、一片国泰民安的富足景象,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齐国“财畜货殖,世为强国”(《管子·牧民》),国家经济实力相当雄厚,也为稷下学宫养士提供了经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