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丘会盟”之时“邺”地似仍在齐桓公手上

二、“葵丘会盟”之时“邺”地似仍在齐桓公手上

《春秋史与春秋文明》曾论及“齐桓公首霸中原”:

在齐桓公的霸业中有几次大的举措:一是齐桓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63年)山戎侵燕,齐桓公率军北伐山戎,保卫了燕国。二是齐桓公二十五年(公元前661年)狄人侵邢,桓公伐狄救邢。次年狄人又侵卫,杀卫懿公,齐桓公伐狄救卫。再隔一年,迁邢于夷仪(今山东聊城西南),另筑新城以安置之;迁卫剩余人口于楚丘(今河南滑县东),使邢、卫摆脱狄族威胁,人民得以安居,国家得以延续,故曰“邢迁如归,卫国忘亡”。三是齐桓公三十年(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齐、宋、陈、卫、郑、许、曹联军伐楚……阻止了楚国的北进。四是齐桓公三十五年(公元前651年)会盟诸侯于葵丘(今河南民权东北),周襄王派周公宰孔与会赐胙,使这次会盟成为齐国霸业成功的庆典。[5]

笔者以为,齐桓公“筑邺”当在伐狄救卫之后,“筑邺”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御狄”。须知,其时“邺”为战略要地,东、南有大河,北有漳水,西扼滏口陉。在邢、卫已被迁至黄河以南的情况下,“御狄”的任务似乎只能由齐国来承担。换言之,当时的“邺”已经在事实上归属齐国(名义上可能还属卫国)。“邺”归于晋,当在齐桓公身死、齐国霸业衰落之后。须知,在“葵丘会盟”五十七年之后,即公元前594年,晋国才灭赤狄于曲梁(今山西潞城县北四十里)[6],此后晋国才可能沿滏口方向在太行山以东发展。即直到“葵丘会盟”之时,“邺”应该仍在齐桓公手上。此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