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听到华中师范大学将资助彭兴蓬老师的特殊教育博士学位论文《全纳教育与残疾人的受教育权》正式出版的消息后,心情十分激动,不由得想起中国的特殊教育事业和科学研究的艰苦发展过程。这是一个从无到有、从个别热心人士关怀到国家政府列为自己的工作、从简单福利慈善到进入国家教育体系和科学研究规划,多学科、有计划、有组织的漫长过程。

中国的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由外国传教士建立,虽然比西方国家晚,但也有140多年的历史。自有了特殊教育学校就有了对特殊教育和这些群体的各种探索,如建立盲校、聋校之初的中国盲文、手指字母的探索和制定,在各个时期各类教育杂志上刊载的有关特殊教育的文章和调查资料等。据宣统元年至民国十八年(即1908年—1929年)对中国22种教育刊物的统计,在全部6587篇文章中与广义特殊教育有关的文章有35篇,占全部文章的0.5%。此外还有一些论述特殊儿童的小册子约20种,如周维城的《特别教育》(1910)、邰爽秋的《特殊教育之实施》(1925)等。这说明在新中国成立前有一些热心人士,他们虽然很少,但从实用角度介绍、调查或探讨过残疾人的教育问题。有些人士在有关人士资助下出国研究学习,例如20世纪30年代吴燕生在张学良先生的资助下去日本考察学习研究聋教育,回国后自费出版过《聋教育常识》。此书提出了很多至今仍有参考价值的思想。但这些研究是个别热心人士做的,是很简单、介绍性质、应用型的。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周恩来总理签署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中把特殊教育从福利救济性质的事业转变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教育部成立了盲聋哑教育处,加强了盲聋哑教育教学的领导,使盲、聋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在这一时期,出版过一批特殊教育的教材、教学用书,1950年陈鹤琴主编了《活教育》,还出版了《特殊教育研究专号》,盲人聋哑人协会出版了《聋哑教育通讯》等刊物,对聋哑、智力落后儿童的认识活动也有过一些研究和文章发表,如洪雪立的系列文章《聋哑教育讲座》,1962年《光明日报》发表了周有光的《沟通盲人与明眼人之间的文字交际》。还有过一些译著或经验论集出版,如《小学特殊儿童的教育》(张文郁,1951)、《新盲字入门》(黄乃,1955)、《聋校课堂教学》(译著,1956)、《盲童游戏》(1957)、《盲童学校教育工作的初步经验》(1960)、《汉语手指字母论集》(1965)等。但在这个时期的文章多是经验性的总结和介绍。

改革开放之后,特殊教育的科学研究也开始了蓬勃发展的春天,特殊教育的科学研究列入了国家的发展规划,建立了专门的培训机构和研究机构。1980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就成立了特殊教育研究室,以后又建立了研究中心。在部属师范大学成立了特殊教育专业或系。陆续出版了李牧子著的《盲童教育概论》(1981)、陶国泰的《精神发育迟缓(智力低下)》(1984)、《聋童教育概论》(1985)、《点字符号用法》(黄家尼、张惠敏,1985)、《聋人手语概论》(傅逸庭、梅次开,1986)、《缺陷儿童心理》(朴永馨、银春铭、张宁生、魏华忠,1987)、《聋校教育学》(王效贤、王明泽,1988)等,还有《心理学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的有关特殊教育的论文,出版了多种特殊教育的有关译著等。中国自己专家的各种特殊教育专著和丛书在各级出版社大量出版。仅《特殊教育学》就有约十种版本。到了20世纪后20年和21世纪初,我国开始大规模培养自己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有了自己的高水平研究人才,开始研究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理论和规律。这使中国的特殊教育研究上了一个新台阶。

彭兴蓬的博士学位论文就是21世纪初中国自己培养的专家的一个研究成果。这个成果能够公开出版至少有三方面的意义和作用。一是使我们自己培养的博士在导师指导下的劳动成果的社会价值进一步得到体现,从象牙塔走到特殊教育工作者面前,走到实际工作者面前,走到关心和热爱特殊教育的人士面前,供他们评说,或利用,或批评,或研究;二是使后来的研究生有一个参考,可以看到先行者是如何从中国实际和国际研究前沿选题、如何广泛阅读拓宽广博的知识基础、如何用中国的观点分析、如何继承创新、如何得出对中国特殊教育发展有用的建议、如何得出有中国特色的发展规律和解决中国特殊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也可以从中得到研究中的教训,少走弯路;三是给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留下客观资料和信息。后人在这些资料中可以看到在21世纪初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情况以及我们研究和认识的水平,后人可以对我们这一代在特殊教育发展中留下的足迹批判、继承、发展、创新,继续前进。

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路,也没有轻松的劳动,要想探索特殊教育的规律,创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教育事业和学科,就要不怕艰难险阻、踏实努力、博采众长、继承创新!世界和中国特殊教育的未来是属于现在的年轻人的,是属于21世纪初培养的学者们的。我相信和祝福中国这一代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我作为从事特殊教育超过半个世纪的耄耋之年的特殊教育工作者对中国特殊教育博士论文的出版感慨良多,拉拉杂杂写了以上感想,应彭博士之约,权作为序。

朴永馨

2015年3月27日于京师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