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思维范式的进一步思考

(三)对思维范式的进一步思考

1.对“我们”的思维范式的思考

无论我们站在何种角度看待残疾人的教育问题,我们总以为自己的判断是客观、真实、最有利于残疾人的。例如,从社会分层的角度而言,按照各种标准把残疾人置于社会的最边缘地位,从而我们得出了“残疾人生活状态不好”“残疾人悲哀与不幸”“残疾人时刻在抗争”等结论,从该思路出发,我们又会为残疾人寻找很多“残疾人应该拥有,却还未意识到的权利和利益”,并认为“他们不拥有即不幸福”,从而引发更多的“应然”层面的思考。然而,这些思维范式仅仅是“我们”的判断,而不是“残疾人”本人的判断。又比如,在研究残疾人的受教育权需求时,我们以为残疾人最需要的是受教育平等权和受教育机会权,然而,通过访谈得知,更多的残疾人选择了受教育要求权,这种差异性就表明了视角的不同、角色的不同,所看待的事物也不同,我们无法为残疾人决定真正符合他们的需求,他们的需求,只能依靠他们自己来决定。因此,无论作为“我们”的判断和努力是否有利于残疾人,我们都不应该把“我们”的视角凌驾于残疾人本人之上,而更应该倾听残疾人的心声。

2.对全纳教育思维范式的思考

在全纳教育思维范式之下,认为所有的事物都应该予以包容和容纳,对于残疾人的认知,认为他们也具有和普通人同样的社会角色;对于残疾人的受教育权的认知,认为无论他们具有何种残疾以及残疾程度如何,都应该予以全纳和融合,都应该与普通人接受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教育内容等受教育权,然而,这种全纳教育的思维范式,容易把事物推向极端化,从而到达无法实现的道德制高点,这极易引发人们对全纳教育的盲目崇拜,并不加思考地用于各种权利领域,甚至于成为滋生某种特权的帷幕和屏障。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全纳教育的思维范式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理性地看待全纳教育思想可能引发的各种事实和后果,并防止它成为某种霸权和特权的来源。

3.对权利诉求思维范式的思考

在探讨残疾人受教育权如何实现的问题之时,我们通常运用“应然权利—实然权利”下的“权利缺失—权利救济”的模式进行权利诉求的思考,这种思考有助于我们从模式化的、一般性原则出发对权利进行清晰地定位和认知,当某个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准确地从权利体系中将之抽离出来并进行诉权请求,但这种思维方式也有弊端,例如,它对于丰富多彩的权利体系中的隐藏的权利内容不易发现和探索,对权利体系的构建不够积极、主动地去实现,对权利内涵的扩展和丰富不够多角度、多思维的探索和发现。因此,有必要多元地探索各种思维方式,而不局限于并依赖于某一种思维方式和分析路径。

【注释】

[1]Lorella Terzi.A capability perspective on impairment,disability and special needs:Towards social justice in education[J].Theory and research education,2005,3(2):197-223.

[2]Colin Low.Point of view:Is inclusivisim possible[J].European journal of special needs education,1997,12(1):71-79.

[3]The zoro-reject policy in special education:A moral analysis[J].Theory and research in education,2005,3(3):273-298.

[4]OCED.Inclusive education at work: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in mainstream schools[R].Paris: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1999.

[5]Morgen Alwell,Brian Cobb.Social and communicative interventions and transition outcomes for youth with disabilities[J].Career development for exceptional individuals,2009,32(2):94-107.

[6]邓猛.普通小学随班就读教师对全纳教育态度的城乡比较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4):61-66.

[7]Maynard C Reynolds.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The delivery of special education to mildly disabled and at-risk students[J].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1989,10(6):7-11.

[8]Morgen Alwell,Brian Cobb.Social and communicative interventions and transition outcomes for youth with disabilities[J].Career development for exceptional individuals,2009,32(2):94-107.

[9]刘作翔.权利冲突的几个理论问题[J].中国法学,2002(2):56-71.

[10]张平华.权利冲突辨[J].法律科学,2006(6):6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