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小结
第一,全纳教育的精神内涵还没有完全渗透到残疾人的受教育权中来。
全纳教育,近几十年来,探讨的文献有很多,但大多数都是从纯理论的角度对全纳教育的历史脉络和人文精神进行梳理,并尝试着本土化、语境化。在探索出与之相类似的“随班就读”,并分析二者各自构建背景下的文化差异,力图发展独具特色的“全纳教育”。然而,全纳教育所折射出来的自由、平等、多样化的人文关怀,更是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的,以及这种人文关怀如何在受教育权中体现,更是值得关注的。在研究残疾人的受教育权过程中,大多数文献只是从权利内涵、权利缺失、权利救济等纯粹法学的角度来分析残疾人的受教育权如何实现的问题,而没有从中提炼出在权利诉求的过程中,包含着对教育机会权、学习成功权等方面的教育民主的追求,更没有从多元化的角度对残疾人在受教育权诉求之时,对诉求的实现路径和权利模型的构建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同时,还有一部分文献着重于对具体法律条文的探讨,从立法、司法等法律技术层面分析残疾人的法律保障不完善的问题,而没有从法律条文背后所折射出的平等、自由、多元的民主精神来探讨残疾人的法律保障问题,而这种精神正是全纳教育的精髓。因此,笔者在撰写此书过程中,有必要厘清全纳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以及阐述全纳教育视角下的不同发展形态中的残疾人观,来探讨在残疾人受教育权的诉求中的策略并力图构建权利诉求模型。
第二,在对全纳教育的研究过程中,视角多元、方法各异,但理论化程度依然不高。
大多数的文献,都是从学校、课堂、课程、教育体系等方面探讨全纳教育的发展模型,少量文献对全纳教育进行了理论化思考,比如彭霞光(2008)的《全纳教育:未来之路——对全纳教育理念的思考与解读》,把全纳教育的涵盖范围超出了残疾人的范畴,从而扩展到艾滋病儿童,少数民族儿童,移民、难民和国内迁移儿童,贫困和饥饿儿童以及灾难儿童等,并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全纳教育的价值做了肯定的评述,丰富了全纳教育的内涵。此外,还有少量文献从哲学的角度对全纳教育进行分析,例如邓猛(2008)的《全纳教育的哲学基础:批判与反思》《隔离与融合:特殊教育范式的变迁与分析》,从理想与现实、实证与建构、现代与后现代等方面对全纳教育进行了科学范式的探讨,认为“全纳教育只是诸多科学范式的其中之一,它的存在不应以取消、禁止其他理论范式为基础”[56]。在全纳教育的探索过程中,还有学者从全纳教育的构成要素出发[57],以残疾人为中心,并与社会的各种关系相互牵连,形成一张社会关系网,把全纳教育从理论的高度走向政策执行的实践层面。可以看出,对于全纳教育的思考,有部分学者从纷繁复杂的教育活动中抽离出来,在进行理论化的构建和思考,但是,相比较传统的教育学科而言,这种构建和思考还远远不够,因此,我们还需要拓宽视野,从教育学、社会学、哲学等视角,来进一步认知和发展全纳教育。
第三,在研究残疾人的受教育权之时,大都是从普通人的受教育权的框架体系进行的嫁接,而没有从残疾人的特殊性以及权利的特殊性等角度进行研究。
毋庸置疑,作为以研究受教育权的教育法学,就是以传统的法学研究框架和教育学的视角进行的结合,以研究普通人的受教育权为核心,例如学生、教师等,但是作为有着特殊性的对象群——残疾人,他们的受教育权是否还应该沿用传统的教育法学的分析框架,就值得质疑。倘若仅仅只是嫁接普通主体来研究受教育权内容、性质、救济等问题,就显得毫无特点,除了呼吁为残疾人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以及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之外,便没有太多的研究价值。大部分的文献,都是沿用这种传统的分析框架,而没有突出残疾人的特殊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特殊的权利客体、权利内容、权利救济方式等问题,因此,笔者有必要对残疾人的受教育权理论问题进行重新思考和构建。
第四,在对残疾人的受教育权保障研究方面,大都是以逻辑和概念的方法进行研究,而没有从实证的角度进行研究。
在对残疾人的受教育权的研究过程中,大多数研究还是沿用传统的逻辑思维方式,从“概念到概念”的研究方法进行法律体系的构建,而没有从实证的角度,对具体案例进行剖析,以及对法律经验进行提炼,这就造成了残疾人的受教育权研究跳不出大量文献的堆积,而没有生动活泼的经验事实。然而,最富有生机的研究是在田野之间,倘若不对残疾人进行调查研究,不对之进行个案分析,就无法真正地了解残疾人对受教育权的认识和态度,更无法构建残疾人参与和共享的受教育权体系。
第五,在对残疾人的受教育权保障研究之时,基本上都是从法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而没有从文化的角度对残疾人的受教育权进行认知。
在分析残疾人的受教育权之时,基本上都是以传统的法学作为研究视角,分析受教育权的法律关系、诉权、立法例比较、救济制度等,这种研究对于深化和丰富权利理论很有必要,但同时,仅仅依靠这种分析方法会使之单薄和单调,倘若运用文化的视角,从社会学、教育学的角度分析残疾人的受教育权问题,就会看到残疾人的受教育权问题,不仅仅只是法学领域的问题,同时,它也是社会学、教育学领域的问题,在社会分层的背景下衍生的教育不公平等问题,就是促使残疾人的受教育权得到进一步研究的因素之一。本书从全纳教育的视角进行的残疾人的受教育权的研究,正好丰富了这方面的研究。
【注释】
[1]深圳一自闭症学童被19名家长联名“赶”出校[N/OL].新快报.http://www.takungpao.com.hk/news/content/2012-09/18/content_1116441.htm,2014-7-20.
[2]朴永馨.融合与随班就读[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4):37-40.
[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406.
[4]张福娟,等.特殊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
[5][美]彼得·斯瓦兹,詹姆斯·奥伟基.新兴范式:改变思想和理念的模式[M]∥孙霄兵.教育优先法理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7.
[6]Stainback W,Stainback S.A rationale for the merger of special and regular education[J].Exceptional children,1984,51-101.
[7]赵中建,编.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28.
[8]江琴娣,等.普通初中教师对随班就读态度的调查研究[C].北京:第二届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年会论文集,2006:296-302.
[9]陈光华,等.我国大陆随班就读态度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06(12):28.
[10]苏颖怡.教育公平的理论与实践:基于教育权利的分析[D].上海: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2008:6.
[11]柳树森.全纳教育导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
[12]邓猛,潘剑芳.关于全纳教育思想的几点理论回顾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03(4):3.
[13]Bailey J,Plessis D.An investigation of school principal's attitudes toward inclusion[J].Australasian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1988,22(1):12-29.
[14]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国际教育大会(第48届大会):全纳教育:未来之路[A].2008:10.
[15]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9.
[16]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3840.
[17][德]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5-40.
[18]许家成.试论大特殊教育观[J].中国特殊教育,1999(2):1-3.
[19]Colin Low.Point of view:Is inclusivisim possible[J].European journal of special needs education,1997,12(1):71-79.
[20]邓猛,潘剑芳.关于全纳教育思想的几点理论回顾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03(4):1-2.
[21]Salend S J.Effective mainstreaming:Creating inclusive classrooms[M].New Jersey:Prentice Hall,Inc.,1998.
[22]Falvey M A,Givner C C,Kimm C.What is an inclusive school[M]∥In R.A.Villa,J.S.Thousand,Creating an inclusive school.US: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1995:1-13.
[23]Smith T C,Polloway E A,Patton J R,Dowdy C A.Teaching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in inclusive settings[M].Boston:Allyn and Bacon,2001.
[24]Zionts P.Inclusion strategies for students with learning and behavior problems:Perspectives,experiences,and best practices[M].Austion,Tex.:Pro-Ed,1997.
[25]吴春燕.转变观念:实施全纳教育的前提[J].中国特殊教育,2005(4):60-64.
[26]邓猛,肖非.隔离与融合:特殊教育范式的变迁与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7):134-140.
[27]黄志成,仲建维.全纳教育的理据:三个维度的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2(11):14-17.
[28]Zionts P.Inclusion strategies for students with learning and behavior problems:Perspectives,experiences,and best practices[M].Austin,Tex.:Pro-Ed.,1997.
[29]Nelson J,Ferrante C,Martella R.Children's evaluations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in-class and pullout service delivery model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1999,14(2):77-91.
[30]Villa R A,Thousand J S.Creating an inclusive school[M].US: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1995.
[31]Anne Pirrie,George Head.Martians in the playground:Researching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J].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2007,33(1):19-31.
[32]Smith T C,Polloway E A,Patton J R,Dowdy C A.Teaching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in inclusive settings[M].Boston:Allyn and Bacon,2001.
[33]Jennifer Evans,Ingrid Lunt.Inclusive education:Are there limits[J].European journal of special needs education,2002,17(1):1-14.
[34]邓猛.随班就读与融合教育:中西方特殊教育模式的比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7):125-129.
[35]Kenneth A Kavale,Steven R.Forness.History,rhetoric,and reality:Analysis of the inclusion debate[J].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2000,21(5):279-296.
[36]邓猛.特殊教育管理者眼中的全纳教育:中国随班就读政策的执行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4):41-47.
[37]Colin Low.Point of view:Is inclusivisim possible[J].European journal of special needs education,1997,12(1):71-79.
[38]雷江华.全纳教育之论争[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4):48-52.
[39]Ennio Cipani.Inclusive education:What do we know and what do we still have to learn[J].Exceptional children,1995,61(5):498-500.
[40]钱丽霞,杨继英.发展全纳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构想[J].教育科学研究,2003(7-8):21-23.
[41][美]内尔达·H.坎布朗-麦凯布,等.教育法学[M].江雪梅,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82-220.
[42]Brown V.Board of Education of Topeka,347U.S.483,493,1954.
[43]Linda Jordan,Chris Goodey.Strategy for inclusive education:1926-2001[M].Newham Council M.England:Center for studies on inclusive education,1996.
[44]Zions P.Inclusion strategies for students with learning and behavior problems:Perspectives,experiences,and best practices[M].Austin,Tex.:Pro-Ed.,1997.
[45]高大成.论我国残疾人受教育权的法律保障[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30-32.
[46]彭兴蓬,邓猛.论全纳教育思想与特殊儿童的教育权利诉求[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142-146.
[47]Tiina Itkonen.PL 94-142:Policy,evolution,and landscape shift[J].Issues in teacher education,2007,16(2):7-17.
[48]Seema Shah.Canada's implementation of the rights to education for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bility,2010,57(1):5-20.
[49]Morgan Chitiyo.Special education law in Zimbabwe[J].The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pecial education,2008,9(1):5-12.
[50]Horne Richard L.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 and youth with special needs:What do the laws say[M].National information center for children and youth with handicaps,Washington,DC.,1996.
[51]Robert F.Ladenson.The zoro-reject policy in special education:A moral analysis[J].Theory and research in education,2005,3(3):273-298.
[52]Office for special education services.A parent's guide to special education for children ages 5-21:Your child's rights to an education in New York State[R].New York State education Dept.,Albany.,1992.
[53]龚向和.论受教育权的可诉性及其程度[J].河北法学,2003(10):23-35.
[54]范履冰.受教育权法律救济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73-107.
[55]杨思斌.残疾人权利保障的法理分析与机制构建[J].社会保障研究,2007(2):174-184.
[56]邓猛,肖非.全纳教育的哲学基础:批判与反思[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5):18-22.
[57]邓猛.全纳教育的基本要素与分析框架的探索[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2):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