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纳教育的困境

二、全纳教育的困境

全纳教育是面向全社会的、所有人的教育,是公民教育,包括残疾人教育。但它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对于公民教育而言,提供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标准通常是符合大多数人的平均发展水平,然而残疾人由于缺陷的存在,他们适不适合标准化的公民教育?这个问题是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相隔离的源头。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是应该放在同一个体系中进行教育,还是分开进行双轨制教育?显然,人们一直认为,残疾人具有缺损的机能,在相同条件下,也应该具有能力的缺陷,因此应该为这些能力不足的儿童设计专门的教育体制,即特殊教育体制。从而,双轨制教育体制获得了社会大众的一致认可。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变化,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当新工业革命时代的兴起,技术的成熟和发展,突破了很多我们以前无法想象的事情。例如电灯的发明、飞机的发明等。当然,伴随着新工业革命时代的到来,对残疾人的教育也有着技术上的变化,例如对听觉障碍儿童设计人工耳蜗,从而可以让一部分后天残疾的儿童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在技术革命的日新月异中,当一系列辅助工具能够为之提供同其他普通儿童一样的教育质量的时候,我们就要质疑双轨制教育体制下的“隔离但平等”的教育制度了,残疾儿童是否还有必要继续接受隔离的教育?与此同时,社会学家通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表明,人是群居动物,这意味着人类的习性可以随着居住环境的逐渐形成从而获得相近或类似的特点。在这种状况下,残疾人群体的交往状态有可能形成相似的行为习惯,并形成狭小的交往社区圈,从而容易被社会所遗忘和边缘化。基于此,一批人权专家们倡导着“全纳”“一体化”等教育理念,积极宣扬全纳教育存在的重要意义。然而,社会总是现实的,它不可能依靠一个人或几个人就能获得发展和进步,而是受制于主流群体的观念和态度。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