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自2011年11月底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之后,当时想法颇多,发现的问题也颇多,但随着答辩之后的喜悦被冲刷得干干净净。两年后的今天,当决定将之出版时,却发现前后的研究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两年前,我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带着对残疾人能够获得良好的受教育权的愿望来展开该研究,希望能够从基本理论、基本范畴、具体权能、救济制度等方面进行纯粹法学的研究,希望能够运用法学体系和具体实务技巧来解决教育范畴内的诸多法律问题,尤其是残疾人的教育法律问题,但这种希望只是一种希望!当逐渐向现实靠拢的时候,才发现法律的问题更多的不是法律本身的问题,而是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问题。随着这两年特殊教育学界的最新发展,尤其是201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颁布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我补充了一些残疾人在全纳教育推进之中的政策性材料,但令人遗憾的是,《特殊教育法》依然没有出台,《残疾人教育条例》也还在修订之中!这意味着残疾人的受教育权的实现无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残疾人的受教育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一直以来,我们“理性地”把他们按照残疾类型和程度进行分门别类,并为他们挑选了“以为”适合他们的教育安置形式,认为他们应该接受所谓的特殊教育。然而,我们却忽略了一个事实,即谁才有权力来决定他们应该接受何种教育?“我们”终究只是“我们”!我们习惯了替孩子做出选择,为他们做出自以为对他们有利的决定,却不顾他们的尊严与喜好!我们自以为在关心、怜爱处于弱势的残疾人群体,却不知残疾人最需要的却是尊严与平等。出于善意的怜悯固然比残忍的歧视要好得多,但我们更要践行“人生而平等”的精髓!的确,他们与我们有所不同,但我们彼此之间又何尝相同?残疾只是残疾人作为人的一部分特征,我们往往夸大了残疾的负面效应,一叶障目!事实上,他们与我们并无本质的差别,他们和我们一样,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有着柴米油盐的欢乐与悲伤!那为何要他们接受带有资源不均衡、有限教育服务的隔离性质的教育呢?!为何要他们接受与我们不同知识体系范畴的教育呢?!他们是否有能力接受普通教育体系的教育呢?在人权事业的推动、全纳教育思潮的兴起下,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有很大一部分残疾学生通过教育实践有力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事实证明,只要我们有一颗接纳和包容的关怀之心、健全的社会支持保障体系以及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等,他们是可以做到的!不仅包括自我决定选择何种教育安置方式,也包括对教学内容和特殊教育资源支持提出要求,从而获得“合适的”教育。在合适的精神内核中,蕴含着差异性的平等精神,它提倡按照人的“特殊教育需要”提供合适的教育支持,满足人的个性化需求,获得个性发展、能力提高和自我价值感的培养,达到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学习的目的。
惭愧的是,我虽然在几年前萌发了对特殊教育法律法规的研究热情,却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将之进行深化和系统化。虽然博士学位论文是关于残疾人在全纳教育进程中的受教育权问题的研究,但这些想法还只是一种零散的、不成熟的想法,带有形而上的法理学色彩,还没有从法律实践的角度进行探索,也没有对处于法理学层面的权利进行具体权能的研究,以及没有对之在法律体系中的关系性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尤其是没有对残疾人的受教育权法律救济制度进行研究。然而,这些问题都是不能回避的。它们是构建特殊教育政策法规学科的核心要素,更是保障千千万万个残疾人群体实现受教育权的关键问题。希望我能够在此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严密的逻辑思维和实证研究方法,将之从抽象的法理学到具体的法律科学进行系统的研究。
人总是一个不断从青涩走向成熟的过程,我也不例外。虽然至今我仍然让人觉得“很幼稚”,但在高校和在教育部的工作经历让我成长许多。它们让我从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色彩的研究者逐渐地向现实靠拢,从不同角度来思考特殊教育的发展问题,尤其是残疾人的受教育权的问题!此书的出版,我希望能够获得来自不同领域的对话之声,来帮助和促使我对残疾人在全纳教育进程中的受教育权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从法律制度的层面来寻找残疾人的全纳教育的实践路径。
在本书从初具雏形到付梓出版,我的导师邓猛教授给予了莫大的帮助。从选题、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框架和内容,以及全书逻辑结构的调整,甚至于字斟句酌地修改词句等,可谓花费了不少心血,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特别要感谢的是朴永馨先生。为了考证“全纳教育”的历史来源,专门为我展示了英文的、俄文的、中文的等多种文献资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老先生的严谨治学。在已近八旬高龄还欣然为本书写序,这都饱含了老先生对年轻人的关怀和厚爱,更饱含了老先生对特殊教育事业的热忱和牵挂。老先生希望我能够对我国全纳教育近三十年的发展进行全面梳理,但直到目前仍然还没有付诸行动,我备感惭愧!此外,还要感谢雷江华教授,在工作繁忙之际为本书提出了宝贵的修改建议!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们,你们的陪伴是我永远的动力!
2015年4月于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