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建国之古希腊
近顷国人时有以西方古代希腊抵抗波斯侵略之战,以与今日之抗战相提并论者,余甚善之,以为比拟切当。两者皆为民族的自卫的神圣抗战,虽古今异时,中西异地,然其精神意气与对于世界文化意义之重大,则初无二致。值兹抗战建国周年纪念之期,回念过去,默思未来,不胜其悲愤热烈之情。爰重读希罗多德《史记》,节译其有关系者数事,以激发吾志气,且以为邦人勖焉。
希罗多德生于纪元前之五世纪,为西洋史家之鼻祖,后世称为“史父”。其所著《史记》,叙述希腊与蛮夷之斗争,而归结于击败波斯之神圣抗战。全书分九卷,前六卷述抗战以前事,其性质有如导言,后三卷记抗战本事,最虎虎有生气。希腊文学常带悲剧性,此一部希腊抗战光荣史,亦即波斯帝国崩溃之悲剧也。
希腊波斯之斗争,前后经四十余年,然希氏《史记》所载,仅为其中波斯入寇一重要部分,共十有四年。自纪元前四九二年波斯大将马道尼率兵占希腊东北部色雷斯、马其顿起,中经马拉松、温泉关、萨拉米、密卡利、布拉底诸大战,至前四七八年波斯海陆军大部被歼灭为止。西方第一部历史名著,即为一优秀民族之抗战建国史。今日忧患中读之,益令人望古遥集,振奋无己者也。
希腊抗战在军备物质上,远不如波斯。然希腊人知民族存亡在此一举,杀敌致果,义无反顾。故将士咸能效命疆埸,至死不屈。温泉关之战,斯巴达王里盎尼达率兵三百人死守此关,无一生还者。此在西方为极有名之史实,形诸诗歌,称道不衰。当波斯王薛西斯于纪元前四八〇年,率海陆大军,入寇希腊。希腊联军初拒之于奥灵匹山旁,继退温泉关。其地背山面海,形势险要,为希腊中部屏障。联军据之,使波斯大队骑兵战车,皆失其效。守三日,敌不得逞。至四日波斯军因得一希腊奸人导引,自后迂回而至。里盎尼达与其所率之斯巴达兵三百人,腹背受敌,苦战一日夜,俱不屈死,合葬于死难之地。时诗人雪蒙德为之铭曰:“嗟尔路人兮,往告吾邦。守命不渝兮,长眠此方。”呜呼,其志哀,其事烈矣。
雅典大政治家泰米托克,实抗战中一民族英雄,雅典得蔚为大邦,泰氏之功最伟。纪元前六世纪,雅典海军虽具规模,然其地位亚于陆军。泰氏政策,则在移扩张陆军之力,以扩张海军。排除一切疑虑与阻力,以完成其政策,使雅典在希腊为一一等之海军国。马拉松战前泰氏为执政时,即通过巩固派拉罗半岛防务计划于公民大会。劳林银矿发现,政府骤得巨资,有主散之民间者,泰氏则力主以此增造战船。二年后雅典遂拥有战船二百艘。前四八〇年夏温泉关不守,波斯兵长驱南下,雅典岌岌可危。泰氏献策,令全城退出,妇孺老弱,登船赴伊琴那、脱洛真、萨拉米诸地暂避。时联军战船近四百艘,泊萨拉米海湾。波斯王薛西斯既陷雅典,联军大部欲南退至考林斯土腰,以待反攻。泰氏则坚持不可,□雅典之全城退出,盖欲诱波斯庞大之海军,至狭小之萨拉米海湾,一举而聚歼之,是战略,非畏怯也。今若退守考林斯土腰,放弃希腊中部伊琴那、萨拉米、麦加拉诸邦,陷人于厄,而图苟安自保,是畏怯,非战略也。时波斯海军已至萨拉米海湾,泰氏乃计诱薛西斯封锁萨湾,使希腊战船欲退无路,不得不出于一战,希腊果大胜,波斯海军大半被毁。此皆泰米托克之远识谋略,创办海军于先,利用地理出奇制胜于后,有以致之。扶危定倾,抗战建国之英雄,泰氏足以当之。
希腊抗战中所表现之精神最可崇敬者,厥为各城邦之真诚团结,抗战到底,不为敌人所离间。希腊本以城为国,城邦观念根深蒂固,不可动摇,阋墙之事,往往而有。雅典与斯巴达两大城,以人民性格及教育之不同,尤争为雄长,彼此不相下。然一旦强敌压境,各城邦即泯弃嫌怨,合力御侮。马拉松战役中,雅典斯巴达首先携手。其后十年,波斯二次入寇,雅典与伊琴那本世仇,亦言归于好。诸邦陆军归斯巴达统率,海军本可由雅典指挥,然因诸邦属意斯巴达,雅典即慨然相从,不加阻挠。且益悉力备战,召回放逐之政治家,如亚理斯底、柴锡伯等,授以兵柄,使为将领。前四八〇年,萨拉米海战,希腊虽获大胜,然危机未减。波斯有骑队掩护步兵,纵横驰骤于大陆之上,希腊则无之。加之希腊南北诸邦,如雅典之与斯巴达,因环境利害之不同,勉力协作,困难时生。敌人遂思乘机离间,波斯将马道尼占雅典后,即退出,遣马基顿王亚历山大游说雅典人。然雅典人竟不为其甘言所动,严辞拒绝之,此则可大书特书者。希氏《史记》中载两方往还之辞甚备。
马道尼使者马基顿王,既至雅典,曰:“雅典人乎,今先告君等以马道尼之言。马之言曰:‘余奉国王命曰,雅典人冒渎天威之罪,余一切赦之。尔速往雅典,归其上地。波之所欲,悉以与之。使居之如自由之民。余所焚毁之神庙,如雅典人与吾和好者,尔重建之。’余奉此命,苟君等不以为过,余必遵行之。余今正告君等,曰:‘君等何狂妄若此?敢与君等所不能胜不能久抗之吾王战耶。吾王军队之多,战斗之勇,君等知之。余所统率之大军,驻在君等境内者,其实力之雄厚为何如,君等亦知之。君等固绝不能战胜吾军。假令能之,其能战胜吾国内之大军耶。幸勿自尊大以触吾王之怒,使君等有亡国杀身之祸也。今和议既发自吾王,毋宁早日罢兵,于令名无损,与吾永好,毋相欺害。从此长享自由,不亦美乎?’雅典人乎,马道尼属余为君等告者如此。余之善意,诸君固早知之,余可无言。但愿君等于马道尼之言,三致意焉。以余观之,君等欲与吾王长相抗拒,实不可能。苟其能之,余奚必来此喋喋辞费。吾王神威,无远弗届。君等倘对此优待条款,犹不及早议和,则君等来日大难,吾思之不寒而栗矣。诸君当知雅典在希腊各邦中,处境最艰难,且将沦为战场,独受其祸。君等盖听马道尼之言乎?吾王不顾念其他希腊人,而独与君等言和,宽其既往,求为友好者,此非无故,幸熟虑之。”
先是斯巴达人闻亚历山大游说雅典,则大惧。虑雅典将中敌离间之计,急遣使往阻。雅典人逆知其然,故迟迟不答亚历山大。俟斯巴达使者至,然后会集之。首告亚历山大曰:
波斯军力数倍于我,不待君之烦说,吾侪固已知之。然吾侪实爱自由,誓当力战弗屈,幸勿以和议之说相扰也。君辞虽巧,言志已决。君其速返,告马道尼曰,天目在上,吾侪与波斯王不能两立,彼侮渎神明,毁我寺庙,吾侪仗神灵呵护,定当扑灭此獠。君亦不须再来,君吾邦上宾,甚愿君之行事,不使吾侪对君有不利也。
复告斯巴达使者曰:
君等虑吾侪与蛮夷构和,不可谓非。然君等视吾侪为何如人,岂攘利忘义之徒耶?聚全球之金银,全球之土地,亦不足使吾侪与野蛮之波斯人为友,以奴隶吾同胞也。彼焚吾寺庙,毁吾神像,吾衔之入骨,不与共戴天。凡希腊人皆吾同胞,文字同,风俗宗教同,同拜神明,同参祭典,使雅典人而卖友事敌,其何以立于天地之间。苟君犹未深知者,请重为君告曰:雅典虽余一人,亦必与波斯王相周旋。君等肯慨助,周吾困乏,吾侪之所深感。然吾侪愿自忍苦,不敢劳君等也。幸速出大军,勿再迁延。以吾观之,吾侪拒和之日,即波斯王重行人犯之期。今彼犹未至亚特加,吾侪合兵先入皮沃西亚,此其时矣。
希腊抗战胜利之关键,在雅典与斯巴达能捐除宿嫌,一致对外。其同仇敌忾之精神,于译文中,犹能得其仿佛。余于希腊抗战建国事,仅举荦荦数大端,其他细节,概未论及。读古史有如观模型,比例虽异,结论则同。其与今日抗战情形相似处,读者可自得之。希腊抗战,终获胜利,希腊民族受胜利之刺激,竟得一新生命。龙骧虎步,度越当年。用是产生裴立克里黄金时代之希腊文明。光明璀璨,震古烁今,可谓盛矣。噫嘻,孰谓吾中华民族而不能如古希腊耶?
(《国命旬刊》193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