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理想国》中译本前言

柏拉图《理想国》中译本前言

郭斌龢 张竹明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年)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年)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的老师。他一生大部时间居住在古希腊民族文化中的雅典。他热爱祖国,热爱哲学。他的最高理想,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求诸实践。有哲学头脑的人,要有政权;有政权的人,要有哲学头脑。

柏拉图生于雅典城邦衰落的时期,那时疫疠流行,大政治家伯利克里去世不久,群龙无首,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危机四伏。柏拉图出自名门,社会关系、阶级感情,显然属于奴隶主贵族方面。柏拉图《书札》第七有这样自白一段:

我青年时,总想一旦能独立工作,就要投身政界。后来政局突然变化,影响了我的计划。那时民主政权为一般人所厌恶,革命发生了。领导这次革命的有五十一人,其中十一人在城区,十人在雷埃夫斯港。这两个委员会管理两区的市场及行政。上面还有一个三十人的最高委员会,最高委员会里有些成员是我的亲戚故旧;他们邀我参加,以为一定会得到我的帮助。我当时年少天真,总以为新政权将以正义取代不正义,我极端注意他们先是怎么说的,后来又是怎么做的。这些绅士们的一举一动,一下子把他们毁坏的民主政权反而变得象黄金时代了!他们居然命令我的师而兼友的苏格拉底去非法逮捕他们的政敌。苏格拉底严词拒绝,宁死不屈。我敢肯定说苏格拉底是当代最正直的人啊!

当我看到这些,以及其它种种,我心中厌恶,决计与这个可耻的政权完全脱离关系。三十人委员会大失人心,被逐下台。过了一个时期,我故念复萌,跃跃欲试地,虽然静悄悄地,又想参加政治活动了。当时雅典局势混乱,私人互相报复,到处武斗。总的来说,东山再起的民主政权,还算比较温和;可是一些有势力的坏人诬告苏格拉底以渎神之罪,陪审团竟处以极刑……后来我年事渐长,深知在政治上要有所作为,首先必须有朋友,有组织,这简直难以登天。况且法规旧典,在雅典已多散失。当初我对于政治,雄心勃勃,但一再考虑,看到政局混乱,我徬徨四顾.莫知所措。我思之思之,唯有大声疾呼,推崇真正的哲学,使哲学家获得政权,成为政治家,或者政治家奇迹般地成为哲学家,否则人类灾祸总是无法避免的。

从上面的引文,可以看到柏拉图所痛心的是雅典贵族政治堕落为寡头政治。使他猛醒过来,重新考虑他的政治立场。柏拉图出身贵族,他认为农民、工人、商人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者和推销者,他们不可能也不必要去担负行政上的许多事务。政治活动是领导阶层的专职,是领导阶层义不容辞的一种道德责任。领导与群众分工合作的政治结构与政治体制应当是这个样子。领导阶层尽其全力来治理国家,捍卫国家。他们受工农商的供养,回过来给工农商办好教育、治安和国防。事实上丧失过信誉的贵族政治,在雅典很难成功,但这并不证明贵族政治是不合理的,行不通的。在柏拉图看来,国家应当好好培植下一代的年轻人,他自己决意钻研数学、天文学及纯粹哲学;与师而兼友的苏格拉底往返论证,将欲立人,先求立己而已。

公元前399年,雅典民主派当权,苏格拉底被控传播异说,毒害青年,法庭判以死刑。苏格拉底从容答辩,竟以身殉。千古冤狱,与耶稣钉死十字架上,后先辉映。柏拉图目击心伤,终其身魂梦以之,不能忘怀。

柏拉图以继承苏格拉底大业自任,前后共著对话二十五篇。《理想国》成于壮年,如日中天,影响最大。除最晚出的《法律篇》之外,其余二十四篇均以苏格拉底为主要对话者。另有对话六篇显系伪作。《柏拉图书札》第七、第八大致可靠。第一、第十二不能尽信,其余诸札,众说纷纭,迄无定论。苏格拉底一生不着一字,而柏拉图是西方哲学史上有大量著作留传下来的哲学家。柏拉图的对话可与《新约》圣保罗的书札相比,虽风格各异,其热爱真理,与世辩难弗明弗措,则如出一辙。柏拉图创作亦哲亦文的对话,使苏格拉底的伟大人格,永传百世。苏格拉底是西方学术文化的奠基人。柏拉图承先启后,发扬光大。最后有亚里士多德,居柏拉图门下二十年,既一脉相承又各有千秋。我国先秦时期的儒家文化,以孔子、孟子、荀子为其中坚,巍巍乎同此规模,同此气概。

柏拉图受了苏格拉底身教言教的影响,力求知行合一,政学合一,相信哲学家应该是一个不说谎话的诚实人,一个懂得和尊重普通老百姓的人。他自己不一定能完全做到,但他总想用其所学,来爱国爱民,改造社会。

苏格拉底去世不久,柏拉图离开雅典,周游地中海地区,包括小亚细亚沿岸的伊奥尼亚一带及意大利南部的若干希腊殖民地城邦,访问过毕达哥拉斯门徒所组成的学派,可能还到过北非洲、埃及、西西里岛以及别的地方。他对西西里岛叙拉古城的霸主戴奥尼素印象恶劣,觉得他是不讲道理荒淫玩乐之徒,不可能有智慧,不可能治国安民。但柏拉图在这里遇到霸主的女婿迪恩,一见如故,欢喜非常。在柏拉图看来,迪恩爱好哲学,又是个实行家;苏格拉底之后,对柏拉图影响最大的便是迪恩了。

柏拉图四十岁返回雅典,是年(公元前378年)雅典签订丧权辱国的安太尔西达和约,将所有小亚细亚地区出让给波斯。雅典、斯巴达继续交恶,不得统一;整个希腊日薄西山,奄奄一息。柏拉图下定决心,于雅典城外创建西方第一所大学——柏拉图自由讲学的学园。这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西方第一所新型大学。当时有名学者登门造访,质疑问难,使它不仅成为雅典的最高学府,而且蔚为全希腊的学术中心。不少学生都是希腊城邦的世家子弟、世家子女!柏拉图放弃政治,讲学著书,孜孜不倦,先后共二十载。公元前367年柏拉图已年近六十,戴奥尼素霸主逝世,其子戴奥尼素二世继位,由迪恩摄政,邀请柏拉图重游叙拉古城,为二世师。柏拉图政治生涯第一阶段是壮志雄心的幻灭时期;第二阶段困心衡虑,久而弥坚,相信哲学家确能兼为政治家,确能治理世界,其代表作便是《理想国》,这不仅是哲学家的宣言书,而且是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第三阶段柏拉图垂垂老矣,事与愿违,不得已舍“正义”而思刑赏,弃德化而谈法治,其代表作为《法律篇》。表明他愈至晚年愈求实际,为国家为民族寻求出路,苦心孤诣,也表明他能因时变通,并非顽固之辈。

《理想国》一书内容丰富,几乎涉及当时所有急切的问题。它接触到优生学问题、节育问题、家庭解体问题、婚姻自由问题、独身问题、法西斯问题、专政问题、独裁问题、霸权问题、共产问题、民主问题、宗教问题、道德问题、文艺问题、教育问题(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研究院,以及工、农、航海、医学等职业教育),加上男女平权、男女参政,男女参军等等问题。柏拉图著书立说还是综合性的(到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才分科进行研究),总称哲学。古希腊学术文化的根本目的在于追求智慧、追求知识。希腊语“哲学”一词原义“爱智”,“科学”一词原义为“知识”。在古希腊人看来,哲学、科学一而二,二而一,初无区别。柏拉图一生顽强探索努力追求也就在于追求智慧,追求知识,追求真理,他承前启后,学究天人,根深叶茂,山高水长。其人其学,成欤败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毁之誉之各求所安。关键在于细读原著,慎思明辨之后确有心得,百家争鸣可也。否则,断章取义,游谈无根,那就没有意思了。这是我们译者、读者所当共勉的地方。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