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浙江大学文理学院中国文学系课程草案

国立浙江大学理学院中国文学系课程草案

大学课程,各校不同,而中国文学系尤无准的。或尚考核,或崇词章,或以文字、声韵为宗,或以目录、校勘为重。譬如耳目口鼻,皆有所明,不能相通;一偏之弊,殆弗能免。昔姚姬传谓学问之途有三:曰义理,曰考据,曰词章。必以义理为主,然后考据有所附,词章有所归,世以为通论。而学问之要,尤在致用。本学术发为事功,先润身而后及物。所得内圣外王之道,乃中国文化之精髓。旷观史册,凡足为中国文化之典型人物者,莫不修养深厚,华实兼茂,而非畸形之成就。故中国文学系课程,不可偏重一端,必求多方面之发展。使承学之士,深明吾国文化之本原,学术之精义。考核之功,足以助其研讨;词章之美,可以发其情思;又须旁通西文,研治欧西之哲学、文艺,为他山攻错之助。庶几识见闳通,志节高卓。不笃旧以自封,不骛新而忘本。法前修之善,而自发新知;存中国之长,而兼明西学。治考据能有通识,美文采不病浮华。治事教人,明体达用。为能改善社会,转移风气之人材,是则最高之祈向已。爰本斯旨,草拟本系课程如次。

考据、义理、词章三者,实乃为学之于科学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相互结合。居今日而论学,须本姚氏之言而申之,不可滞于迹象。故所谓义理者,非徒宋儒之言心性也;所谓考据者,非仅清人之名物训诂也;所谓词章者,亦非但谓某宗某派之诗文也。凡为学之功,必实事求是,无证不信,此即考据之功也。考证有得,须卓识以贯之。因小见大,观其会通,此即义理之用也。而发之于外,又必清畅达意,委析入情,此即词章之美也。考据赖乎学,义理存乎识,而词章本乎才。孔子之修《春秋》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其义则丘窃取之矣。”其事则考据也,其文则词章也,其义则义理也。非三者相辅,不足以成学。明乎此意,庶可免拘率之见,偏曲之争矣。复述课程于次。

第一学年(凡画☉者,为必修科)

☉国文兼习作

选授历代名篇,讲明中国文章之体裁及流变,赓续高中国文未竟之功,增进学生发表之能力。

☉语言文字学概要

讲明中国语言文字之形义、声韵、文法,使学生得语言文字学之基本知识。

☉《论语》《孟子》

《论语》《孟子》为儒家要籍。二千年来,浸渍深厚,本课讲明两书精义要旨,使学生深解熟读,期能涵养德行,开启神智。

外国文学、中国通史、教学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皆为本学年必修科。

第二学年

☉国文习作

教学生习作各体文章,注意修辞之训练。

☉《诗经》

☉唐宋文

☉唐宋诗

《尚书》

音韵学

就第一学年语言文字学之基础,而益求深研,充分利用西方语言学之知识,以治中国声韵,考古审音,祈其精密。

小说研究

英文名著选读、西洋通史、哲学概论皆为本学年必修科。

第三学年

☉史汉研究

☉宋明理学

义理之学,至宋明而精。本课选授两代名家学案,尤致意于其由学术,发为事功,以期养成学生体用兼备之用。

☉楚辞汉赋

☉六朝文

《仪礼》《礼记》

古文字学

就第一学年语言文字学之基础,进而研治金文、甲骨,以撢文字之原。

训诂学

翻译

与外文系合开。

讲明翻译之原理与方法,教学生练习译西文为中文,求其能忠实畅达,文字优美,而蔚为译界之人才。

第二外国语

本学年学生必须选修外文系文学批评。

第四学年

☉诸子研究

指导学生研读诸子之方法,于老、庄、墨、荀、韩非诸子中选一种或两种。

☉中国文学史

☉词选

《周易》

《春秋》三传

专集研究

曲选

校勘学

目录学

中国哲学史

中国政制史

与史地系合开。

本学年学生必须在外文系选修一科,或诗,或戏曲,或小说。

治学之道,贵由博返约。先务广览,后求专精。本草案于经史子诸要籍,皆列入必修,或选修之科。但祈精读,不务矜奇。至第四学年,始授目录、校勘之学。其途迳示以方法,深造自得,学成专家,则期诸英卓之士。

本草案于《诗》《书》《礼》《易》《春秋》诸经,皆开专科。惟以时间所限,不能均列必修。《诗经》于文学关系尤为密切,故定为必修,其余则在选修之列。至于先后之次,则依孔门教学之法,先易后难,首《诗》《书》,次《礼》,而《易》《春秋》殿焉……

六艺本王官旧典,孔子复董理之,各发新义,以授弟子,实为中国文化之渊源,近人考古,虽多所献疑,然自汉以后,二千余年政治教化,学术文章,受其影响至深。故欲治中国学术,不得不首致力于此。……近世弟子,喜谈流别。不读先秦诸子,宋明儒书,而言中国哲学史;不读《毛诗》《楚辞》,名家专集,而言中国文学史。强记姓名,侈论宗派。听其言,似博通古今;叩其实,乃羌无所得。充其量,不过如章实斋之所谓横通,于学之事无与焉。本草案定中国文学史、哲学史等科于第四年级,于学生研读群书之后,加以综合融贯之功。庶几轻重无违,本末得所。

昔章实斋谓九流之学,出而用世,必兼纵横,以见文采之不可以已也。今成轻视之事,无复揣摩之功。论学则征引万言,芜杂烦冗;应世则短函小札,达意未能:令人复兴苏氏黄茅白苇之叹。本草案特重国文习作,使学生成能为清通修洁之文,足供应用。

文字之学,古人幼而习之,故称小学。汉晋文士,多精于此,而未尝自炫。宋元以降,字学荒芜。清人董理绝业,致力颇深,然亦不过以为读经之助。至于声韵之学,昔人尤为矜奇。今世以欧西科学方法,考定古音,简易明确,并无秘奥。本草案定语言文字学于第一学年,所以植其基础。第二、第三学年始开音韵学、古文字学、训诂学等科,所以导其深研。方今世变之烈,振古未有。吾国文章学术,皆在蜕故变新之中。惟将循何种之方式途径,则不得不借资欧西。采人之长,以益吾之短。本草案兼重西文。凡英文名著、文学批评、翻译、西洋诗、小说、戏曲、第二外国语等,皆在必修或选修之例。使学者收比较之功,得攻错之益。高明之士,可以自寻创造之途。

(选自刘操南《浙江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在遵义》,《浙江大学在遵义》,浙江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