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行
【解题】
德行,即一个人的道德与品行,它包含德与行两个方面,必定是言行如一,心性与行为不相悖离。汉时,人才举荐以德为主,德高望重之士清议士子的德与行,月旦人物从而为朝廷所用。东晋葛洪的《抱朴子·循本》:“德行文学者,君子之本也。”它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品性之一。《世说新语》一书虽多载魏晋之事,但仍将儒家传统观念中的德行放在第一篇,可见,玄风日盛的时代,品评人物标榜德、行俱佳依然是首倡。时事变迁,文中记载的故事有的人物的思想、行为和当下发生偏离,这是时代变迁、观念转化的结果,故读时不可拘泥,应有通变。德行篇中共计47则故事,我们选录了其中的4则。
【原文】
1.华歆①、王朗②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③,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④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13)
【注释】
①华歆:汉魏之时平原高唐(今山东省禹城市)人。汉献帝时为豫章刺史,后为尚书、侍中、尚书令。魏时为司徒。②王朗:本名王严,字景兴。东海郯(今山东省郯城县)人。汉末三国时期经学家,为曹魏初期重臣。③疑:疑惑,疑难,引申为疑惧,恐惧。④宁:岂,难道,表示反问。
【品读】
一件小事,往往看出一个人的品性。华歆与王朗乘船逃难中,有人想上船,华歆很为难,不想让上,而王朗却接纳了对方。贼人追赶上来时,王朗又想赶走他。此时的华歆却又坚持救人救到底,说:“开始我犹豫不定,就是因为这点。既然已经接受了他,怎么能危急时再抛弃呢?”于是,坚持救助共渡了难关。
救人为仁义行为,而仁义在特殊时期,非常境遇下才能辨出其真伪,方能显出其可贵。在王朗看来,人有难,出手相救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而华歆的犹豫是想得太多,考虑得周全,能想到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是出于承担责任能力的考虑。但华歆一旦答应便敢于负起责任,决不轻言放弃。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爱夸口,往往大言欺人,言而无信。许多事不能单凭热情去做,更不能凭一时冲动,而是靠责任。责任是一个人所应有的,有了责任也就敢担当。所以,大家以此分出了华歆与王朗的高下。
在不同的故事中,对一个人的褒贬也不同。对于华歆,大家最熟悉的就是他和管宁读书的故事。二人同窗共读时,外面有官员的车马仪仗队走过,管宁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去观望。管宁割席分坐,认为华歆不是他的好友。华歆志在功名,果然,后来从何进做尚书郎,随曹操帐前为军师,侍曹丕而为相国,可谓政绩显赫。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有一段关于王朗的故事。说北伐时,王朗不顾已经76岁之高龄,与曹真等人于祁山迎战诸葛亮。在阵前,王朗从天数、君臣道义、时局趋势等方面游说诸葛亮退兵。然而被诸葛亮一顿羞辱后,当场从马背上摔落而死。其实,“武乡侯骂死王朗”是小说家之言,不足为信。王朗的成就主要在学术上,与其子王肃都为经学大家。著有《周易传》《春秋传》《孝经传》《周官传》等,有文集三十四卷。可见,其也是勤奋之人。
【扩展阅读】
导言:在西汉华峤的文章中,对祖父华歆之事记载稍详细,不同之处是一无王朗,再是形势并不危急。但不弃人于危难的性质相同。而在华歆与管宁故事中,显然又是扬管抑华。事不同,评价也异,全面看自然人物形象也丰满。
华峤《谱叙》曰:歆为下邽令,汉室方乱,乃与同志士郑太等六七人避世。自武关出,道遇一丈夫独行,愿得与俱。皆哀许之,歆独曰:“不可。今在危险中,祸福患害,义犹一也。今无故受之,不知其义。若有进退,可中弃乎?”众不忍,卒与俱行。此丈夫中道堕井,皆欲弃之。歆乃曰:“已与俱矣,弃之不义。”卒共还,出之而后别。(《世说新语·德行》13刘孝标注)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世说新语·德行》11)
【原文】
2.晋文王①称阮嗣宗②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③,未尝臧否④人物。(15)
图1 古墓砖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之阮籍
【注释】
①晋文王:司马昭,字子上,三国时期河内温县(今河南省)人,为司马懿的次子,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为三国时的权臣,魏曹奂为帝时,被封为晋王。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称帝,建立晋朝,追封司马昭为文帝。②阮嗣宗: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河南省开封市)人。三国时期曹魏末年诗人。阮瑀之子。是当时著名的玄学代表人物。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③玄远:深奥,玄妙。④臧否:善恶,得失。指评论人物的好坏。
【品读】
讲到阮籍,大多数人都会提到他好饮酒,再就是口不“臧否人物”的特点。臧否人物,就是评论一个人或一件事的好坏。司马昭称赞阮籍谨慎,每次与他谈话,说的内容都很深奥,充满玄理,从不评论人物好坏。阮籍生活的时代,政治环境险恶,谈国事言政治稍有不慎,便会招致杀身之祸。之前孔融、祢衡被杀,之后嵇康之死,无不是例证。阮籍在这种高压之下,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或沉溺于酒杯,只求醉而昏睡,这些都未尝不是一种保全性命的无奈方式。其实,阮籍心里是非常痛苦的。他常常将大坛的酒搬上马车,一个仆人也不带,就自己一个人上到马车上,边喝酒边任马随意而行,喝醉了就在车上睡。没有时间,不管地点。有时醉中醒来,见马没路走了停止不前,悠闲地吃着草,抬头是漫天星斗,阮籍就有了穷途末路之悲,于是号啕大哭。才高又放旷的阮籍为保全自身,选择了禁口。可是,他曾登广武,观览楚汉战场,突然就冒了句:“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对于那个时代、那个世界,阮籍心中洞明!
现实中,谁能不议论人,谁又能免于被议?臧否人物,评议事情的是非曲直并非不可,它和流言蜚语不同。一个人处事,大的是非要明确,若任何事都不言不语,当老好人,那只能说是无原则。
【扩展阅读】
导言:阮籍的行为对后世影响很大,以至于许多诗文作品中常常会出现与之有关的典故,比如黄庭坚在《登快阁》一诗中说:“青眼聊因美酒横。”这里的“青眼”往往用来比喻喜欢的人或物,否则便是白眼相对了。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晋书·阮籍传》卷四十九)
【原文】
3.谢公夫人①教儿,问太傅②:“那得初不见君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36)
【注释】
①谢公夫人:谢安的夫人,其兄亦为东晋时清谈名人刘惔。②太傅:谢安,字安石,号东山。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浙江绍兴人,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死后追封太傅。世称谢太傅、谢安石、谢相、谢公。③初不:并不。副词,表示否定。
【品读】
常言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可说是“言传身教”。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最早的老师,也是一生的老师。对谢家子弟的教育,谢夫人亲自上阵,但夫人又抱怨丈夫,“为什么不见你教育孩子呢?”其实,谢夫人误会了自己的丈夫。在晚辈教育问题上,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谢安一点也没松懈,亲自担负起教育责任。谢安经常召集小辈们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无形之中,对文学的褒贬,对政治的品评,为人处事的态度等,都一点一滴传输给了孩子们。宽松的家庭氛围中的教育,也培养了孩子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常自教儿”中肯定少不了的是以身作则!所以,谢家子弟多才俊,且不论谢玄,连谢安的侄女谢道韫也是有才有识。一次,天下大雪,谢安召小辈到家中集会,他问大家:“白雪纷飞像什么?”侄子谢朗说:“撒盐空中大概可以比喻。”而小女子谢道韫却说:“不如比作柳絮随风起。”以絮喻雪,轻盈飘逸而又形象。
图2 谢安像
谢安的不言之教,恰恰也是所有家长的典范。报怨孩子不学习时,是不是也要看看自己能不能安静地坐下来读书?一巴掌打向了说脏话的孩子,也应该想想脏话最先从谁口里说出的?注重教育的今天,应该反省的恐怕先是家长。
许多家长信奉“人前教子”,满足的是自己的虚荣,伤的是不成熟的心灵。谢安的教育方法不仅是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更可贵的一点是他对孩子的尊重,尤其是对一个人自尊心的维护。谢玄少时,喜欢身上佩带香囊和手巾,香囊里装满芬芳浓郁的紫藤香料。这种喜好是当时的风气,在贵公子间很流行。但一个男儿这样挂饰品毕竟有些女性化,多少不雅。谢安对于侄子的这种行为,没有直接干涉,而是和他巧妙地打了个赌,赌后要了香囊和手巾,当面烧了。谢玄也聪慧,明白了叔叔的用心。谢家后人,最出色的就数谢玄了,这不能不归于谢安的教导。有时候“不言之教”的影响更能深入人心。
【扩展阅读】
导言:谢家子弟是在谢安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的成才环境是极其宽松的,长辈用心教导,教习政治也好,军事也罢,文学的熏陶肯定是少不了的。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世说新语·言语》71)
【原文】
4.殷仲堪①既为荆州,值水,俭②食,常五椀盘③,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噉之。虽欲率物④,亦缘⑤其性真素⑥。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⑦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⑧其本!尔曹其存之!”(40)
【注释】
①殷仲堪:陈郡长平(今河南省西华县)人,东晋末年重要将领、大臣,官至荆州刺史。②水俭:水灾而导致收成不好。也疑为“岁俭”,粮食歉收。③椀盘:椀,即碗。椀盘,一个托盘中放几个小碗,一并端出,如五个小碗。④率物:率,带头。引申为表率。⑤缘:因为。⑥真素:真实,自然,无造作。⑦豁:消散,消除。舍弃。⑧捐:舍弃。
【品读】
人都有不顺与通达,日子也就有了苦与甜。故事中,殷仲堪官至荆州刺史,应该说地位非常显赫了。遇到水灾收成不好,吃饭时,饭菜就只有五小碗,再不增加额外的东西。掉落到外面的饭粒,他也捡起来吃了。殷仲堪的行为虽有表率作用,也是缘于他的真性情。他常对孩子说:“不要以为我为大州长官,说我丢掉了本色。今天,我到这一步不容易,穷困是一个士人的常态,怎么能因得官而忘其本呢?你们一定要记住。”不忘本是最根本的原则,尤其是日常生活中的节俭,对粮食尤要爱惜。从盘里掉出来的饭粒,殷仲堪都一一吃尽,想想在饭店常见到满桌剩饭剩菜,是不是让人汗颜?“贫者士之常”,人贵就贵在不以贫为耻,不以富为荣。孔子也说“富贵如浮云”,一切都能坦然面对,这恐怕算是真正的贵族了。
生活节俭的殷仲堪还是位有思想的清谈名士,也擅长写文章,他常说三日不读《道德论》,就觉得舌根僵硬。可是,殷仲堪有只眼睛是瞎的,对此,他就比较敏感。一次,桓玄与殷仲堪聊天,期间与顾恺之一起玩文字游戏,说一些暗指危险的句子,殷仲堪说了句:“百岁老翁攀枯枝。”顾恺之接道:“井上辘轳卧婴儿。”殷仲堪有一参军脱口说:“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殷仲堪以为这句话影射自己瞎眼,不高兴了,故说:“咄咄逼人!”画家顾恺之画人物画得极形象,就想为殷仲堪画幅肖像,但殷仲堪说了,自己相貌丑陋,不敢麻烦。但高手自有解决之道,顾恺之以飞白轻点瞳孔,如轻云拂月一般,反而将殷仲堪的风采凸显了出来。这样的画像,想必大家都满意。
【扩展阅读】
导言:殷仲堪的故事在《世说新语》中出现得并不多,相对也浅显简洁,不妨直接看原汁原味的东西吧。
殷仲堪云:“三日不读《道徳经》,便觉舌本间强。”(《世说新语·文学》63)
顾长康好写起人形,欲图殷荆州,殷曰:“我形恶,不烦耳。”顾曰:“明府正为眼尔。但眀点童子,飞白拂其上,使如轻云之蔽日。”(《世说新语·巧艺》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