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假谲
【解题】
假谲,谲,诡诈,欺诳。另外也有权变的意思。假谲,就是以诡诈的手段欺骗对方,以达到某个目的。以诡诈方式行事,仿佛不合道义,但“兵不厌诈”,它的存在也有了合理的解释。生活中,善意的谎言也是权变之策,是能被大家理解和接受的。本门14篇,此选1篇。
【原文】
王右军①年减十岁②时,大将军③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④入,屏⑤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⑥。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剔吐污头面被褥,诈熟眠。敦论事造半⑧,方意⑨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⑩,信其实熟眠,于是得全。于时称其有智。(7)
【注释】
①王右军:王羲之,见《雅量》第九则注释8。②减十岁:不满十岁。减,少于。③大将军:王敦,见《品藻》第三则注释1。④钱凤:字世仪,东晋初年王敦的部下,担任铠曹参军一职,怂恿王敦反东晋政权。⑤屏:退,隐,避开。⑥逆节之谋:叛逆、谋反的计策。⑦剔吐:此处应是熟睡时流的口水,哈喇。⑧造半:到一半。⑨方意:才想到,才意识到。⑩从横:纵横,杂乱的样子。
【品读】
王羲之少时聪慧,以智诈骗过王敦保全了自己。
琅琊王家在东晋可谓权倾一时,东晋的丞相王导是王羲之的堂伯父,而他的另一位堂伯父王敦是东晋的军事统帅。王羲之还是孩子的时候,非常聪明,也讨人喜欢。有次在周顗府中吃饭,周侯亲自将牛心割给了末坐的王羲之。因为牛心往往是给贵重的客人的。由此,王羲之一下子受到众人的关注,从而显贵起来。
王敦对王家的这个孩子更是宠爱,常将他带入自己大帐中玩耍,甚至直接让他睡在帐中。一次,不足十岁的王羲之又睡在帐中睡着了,钱凤进来说事。他们打发走众人,悄悄谋划造反的事情。王羲之正巧醒来,听到了他们说的话,知道若被发现肯定没有活着的机会。于是,他故意口吐哈喇浸湿了被子,仿佛睡得很熟的样子。王将军和钱凤事说到一半,忽然意识到帐中还有睡着的孩子呢!二人决定除掉王羲之。待打开帐帷,看见王羲之口水流得到处都是,就以为是熟睡了。于是,王羲之才得以保全。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刘孝标认为可能记载有误,应该是王允。王敦谋反时,王羲之大概二十多岁了。之所以记成王羲之,可能也是名士效应吧。
【扩展阅读】
导言:王羲之被人敬重是由吃牛心开始的。
王右军少时,在周侯末坐。割牛心噉之,于此改观。(《世说新语·汰侈》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