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贤媛
【解题】
贤媛,虽说是贤惠美貌的女子,但历来偏重于贤。小说难得把一个章目留给了女子,记载人物虽少,人物也没有自己的名字,但多少让我们窥到了汉魏两晋时期女性的风采。小说对于所记女子都没有外貌的描写,只以言行、举止来表现精神,显示她们的品德。其实,这样的写法恰恰也表现了与男子无差别的平等。32则故事中,我们选定2篇。
【原文】
1.许允①妇是阮卫尉②女,徳如③妹,奇丑。交礼竟④,允无复入理,家人深以为忧。会允有客至,妇令婢视之,还,答曰:“是桓郎。”桓郎者,桓范⑤也。妇曰:“无忧,桓必劝入。”桓果语许云:“阮家既嫁丑女与卿,故当有意,卿宜察⑥之。”许便回入内。既见妇,即欲出。妇料其此出,无复入理,便捉裾停之。许因谓曰:“妇有四徳⑦,卿有其几?”妇曰:“新妇所乏唯容尔。然士有百行⑧,君有几?”许云:“皆备。”妇曰:“夫百行以徳为首,君好色不好徳,何谓皆备?”允有惭色⑨,遂相敬重。(6)
【注释】
①许允:字士,三国魏高阳(今河北省)人,魏明帝时为吏部郎,后为晋景王司马师所杀。②阮卫尉:阮共,字伯彦,尉氏人,魏为卫尉卿。③德如:阮侃,字德如,阮共少子,仕河内太守。④交礼:指婚礼中的交拜礼。⑤桓范:字允明,一字元则,魏仕大司农。⑥察:体察,体谅。⑦四德:封建时代对妇女的要求,即品德、言语、仪貌、女红。⑧百行:百,此处为泛指,意为多。各种品行。⑨惭色:羞愧的样子。
【品读】
过去,对女子要求注重在德、在貌、在言、在女红等四德,才华却被摒弃在外,甚至极端到“无才便是德”。《世说新语》共三十六门,非常难得的是独出一篇,把有限的篇幅留给了那个时代的女子。虽少,我们仍然可以一窥她们不输男子的风采,一睹她们表现出的大德和智慧。但遗憾之处在于,故事中的大多贤媛淑女,作者都没能记载她们的名字,多以某妻、某某妹、某某母来称,可以看出古代女子依附男子的地位。比如,这篇文章中,许允的妻子除了名字外,作者介绍得很详细,她是阮共的女儿,阮侃之妹。即便是这样,也难掩她们独特的风韵。
许允的妻子奇丑,以至于婚礼上行交拜礼之后,丈夫不愿进房间了。大家都替新人担心。有一天,正好许允会客,妻子派婢女去打探,得知来客是桓范,她一下子放心了,对身边人说:“不用担心,桓范会劝许允的。”果然,桓范劝许允说:“阮家将丑女嫁给你,肯定有他们的道理,你应体察、体谅他们。”桓范走后,许允真进了屋。可一见丑妻,心理上还是不能接受,所以转身便走。妻子料到这一出门怕再难进,情急之下一把扯住丈夫的衣襟不让他走。许允也是急了,就说:“妇女讲四德,你有几个?”妻子应口答道:“我所不足只在容貌。但男子有多种品行,你有几个?”许允自信地说:“我都有。”哪想妻子却说:“男子德为第一,夫君好色不好德,怎么能说皆有?”许允一下子不好意思了,于是夫妻相敬生活。
若被人嫌弃,哭是无用的,许家妻的智慧救了自己。无错却退缩只能失去机会,情急之下泼辣扯衣之举也是“正义”在手的自信。一个女子应该明白,尊严是自己争来的。
有才的女子不但让人敬重,而且可以相夫保家!这个许允妻子果然不同一般。许允在吏部为郎,选拔的人多是老乡,皇帝知道了,便派武士来抓他治罪。妻子劝丈夫不要慌乱,临出门时告诫许允:“理智的皇帝应该以理来争取,很难以情来打动。”皇帝审问核实时,许允说:“我的老乡我了解,陛下考察一下称职不,如不称职,我甘愿领罪。”皇帝考察后,果然皆能称职,于是释放了许允。许允被抓时,全家大哭,只有这个新媳妇淡定自若,说:“不用担心,不久就会回来的。”并且,她还做好粟米粥等着,果然,不久丈夫平安归来。
许允妻子虽为女流之辈,但她不是一个对外面世界充耳不闻的人。她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事肯定是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见识,去了解,否则她不会知道桓范来了会劝丈夫。她极理性,熟知一个皇帝对下属的防范之心,所以丈夫被抓时,她鞋都来不及穿,却把最重要的话传达给了丈夫,一语言中,使丈夫脱险。
今天社会对女子的要求与男子无大差别,这表明女子所承担的责任更重,压力也更大。那么,自强是最重要的!
【扩展阅读】
导言:许允妻子的故事,书中记载了三则,在为数不多的贤媛故事中,这是比较特别的。我们再读读另一篇。
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魏明帝遣虎贲收之。其妇出诫允曰:“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既至,帝核问之。允对曰:“‘举尔所知。’臣之乡人,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若不称职,臣受其罪。”既检校,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允衣服败坏,诏赐新衣。初,允被收,举家号哭。阮新妇自若云:“勿忧,寻还。”作粟粥待,顷之允至。(《世说新语·贤媛》7)
【原文】
2.王凝之谢夫人①既往王氏②,大薄③凝之。既还谢家,意大不说。太傅慰释④之曰:“王郎,逸少⑥之子,人材⑦亦不恶,汝何以恨乃尔?”答曰:“一门叔父,则有阿大⑧、中郎⑨。群从兄弟,则有封、胡、遏、末⑩。不意⑪天壤之中,乃有王郎!”(26)
【注释】
①王凝之谢夫人:谢道韫,名韬元,她是谢安的侄女,王凝之的夫人。王凝之,字叔平,东晋书法家,善草书、隶书。历仕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王羲之的二儿子,谢道韫的丈夫。②往王氏:嫁到王家。往:去,此处应指嫁。③薄:轻视。④太傅:谢安。⑤慰释:安慰,开导。⑥逸少:王羲之,字逸少。⑦人材:指人品和才学。⑧阿大:谢尚,字仁祖。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东晋时期名士、将领,谢鲲之子、谢安从兄。⑨中郎:谢据,字据石,又字元通,小名虎子,东晋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早卒,谢安的二哥。⑩封、胡、遏、末:分别为谢韶、谢朗、谢玄、谢渊的小字。封:谢韶,字穆度,少有名。早卒,为车骑司马。胡:谢郎,字长度,小名胡儿,谢安之兄谢据的长子,官至东阳太守。遏:谢玄,字幼度,谢奕第三子,谢安侄子。东晋时期军事家。谢玄有经国才略,善于治军。早年为大司马桓温部将。末:谢渊,字叔度,官至义兴太守。⑪不意:没想到。
【品读】
《世说新语》中所记载的女子当属谢道韫为第一,无论是才智,还是处世能力,她都不亚于男子。今天的小学课本中就有一篇和谢道韫有关的课文,其咏絮之才历来被人称道,大家也都记住了她的咏雪名句:“未若柳絮因风起”。要知道,她的文才极高,有诗、赋、诔、颂传于世。故讲贤媛,她是最值得书写的。
才女谢道韫的父亲谢奕去世得早,叔叔谢安对她的关心也就更多、更细致,侄女的婚姻大事,当叔叔的也是用心为她选择。据说,谢安是在王徽之和王凝之二人中选择的。那时,王羲之的老大儿子王玄之已去世,王凝之实为老大。谢安最终定了王凝之,也许就是为了让侄女过门后当大嫂,少受闲气吧。王、谢两家交情不浅,而今,两大家族的联姻不光是门当户对的好事,也是锦上添花的喜事。从家国和家族利益上讲,这桩婚姻是完美的。
图22 清人绘谢道韫
婚姻如鞋子,合适不合适只有自己知道,才女谢道韫在王家并非受闲气,而是对自己的丈夫心中老大不满意,满心的轻视。回到娘家,心中老大不高兴,忍不住在叔叔面前一通报怨。而谢安也只能安慰而已:“王郎,是王逸少的儿子,人品、学识应该不差,你为什么恨恨不已呢?”不料侄女说道:“谢家一门,叔叔辈有阿大、中郎;我们兄弟中有封、胡、遏、末,想不到人世间竟然有王凝之这样的人!”谢道韫最后一句话是非常厉害的,轻视、怨气、嫌弃尽在其中。谢道韫以谢家人比丈夫,丈夫一无是处。我们也说过,王家子弟除书法有造诣外,其他方面,尤其是政治、军事方面大不如谢家子弟。王家各个狂傲无比,谢家相对低调。
王凝之不如封、胡、遏、末,那更比不上他的妻子了。在谢家,谢玄特别敬重这个姐姐,学业上常常受到姐姐的督促,教导;在王家,心高气傲的王献之对这个嫂子也是心存敬意,有次和客人论辩玄理,理屈词穷时,还是嫂子帮她挽回了局面。曾经有人形容谢道韫,说她“神情散朗,故有林下之风”,可谓有名士风度。
王凝之有妻如此,那他又是什么样的人呢?他的书法得父亲真传,工于草隶,但其他才能在王家子弟中丝毫不显突出,甚至也没有名士派头。最大的问题是他信奉五斗米教。孙恩之乱围攻会稽时,王凝之正好是会稽内史,他不做任何防守,只是到内室中祷告了一番,然后说:“我已请天兵神将来相助,安心好了。”结果,孙恩杀进城,王凝之与四个儿子们都遇害了。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谢道韫异常镇定,她手持大刀出门迎敌,甚至亲手杀了数人。被俘后,孙恩要杀她年幼的外孙,谢道韫说:“这是我们王家的事,与他族何干?若杀先杀我。”孙恩再暴虐,也不得不屈服于正气之下。最终,谢道韫以智勇保全了余者生命。
魏晋名士讲率性,求真性情,但婚姻中也有许多不得已。不要说是一个女子,连心气极傲的王献之也不能摆脱不如意的婚姻。王献之和夫人郗道茂青梅竹马,感情极深,但新安公主也看上了献之。为了不娶公主,据说,献之“炙足”以自残的方式抗旨,最后也没能成功,只好和妻子离婚再娶公主。王献之病重去世前,请道家人祷告,道家人问王献之有什么遗憾和过错。王献之说:“没别的,只有和郗家离过婚。”死前一席话,也是真心的流露。王、谢两家的婚姻是政治上的联姻,作为弱女子的谢道韫能怎么冲出这不如意的围城呢?对于叔叔谢安来讲,也只能安慰她而已。
处事愚笨,不以全城及家族安危为念,没有担当。谢道韫太清楚丈夫王凝之了,“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报怨中恐怕更多的是失望。
【扩展阅读】
导言:贤媛中,最突出的应该是谢道韫,她的故事可与《晋书》中的记载互相参照来读。
凝之弟献之尝与宾客谈议,词理将屈,道韫遣婢白献之曰:“欲为小郎解围。”乃施青绫步鄣自蔽,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晋书·王凝之妻谢氏》卷九十六)
谢遏绝重其姊,张玄常称其妹,欲以敌之。有济尼者,并游张、谢二家。人问其优劣,答曰:“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世说新语·贤媛》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