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企羡
【解题】
企羡,就是对他人的仰慕,羡慕。人人心中都有个偶像,或钦羡他的仪表,或是他的风范;或是言行,或是思想;抑或文章,技艺。因羡慕而追随,因追随而敬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全民仰慕诗人,那种热情不亚于今天的娱乐粉丝对偶像的崇拜。所以,追随仰慕某种人也有时代的印记,应是时尚的反映。本门之中6则故事,我们选1则。
【原文】
王右军①得人以《兰亭集序》方②《金谷诗序》,又以己敌石崇③,甚有欣色④。(3)
【注释】
①王右军:王羲之,见《雅量》第九则注释8。②方:比拟,媲美。③石崇:字季伦,西晋渤海南皮(今河北省)人。西晋文学家。官至侍中、征虏将军、荆州刺史。④欣色:喜悦的样子。
【品读】
王羲之书法最佳,文章亦有高妙之处。在骄傲的王羲之眼中,很少有人能让他青睐。但名望再高的人心中也有虚荣的一面,当得知人们拿他的《兰亭集序》与石崇的《金谷诗序》作比,认为他的文章超过石崇时,涌上心头的是欣喜之情。
图21 王羲之《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是王氏在永和九年(353年)写的。时逢三月三祓禊日,王羲之、谢安等文人雅士共四十一人,于山阴兰亭聚会,饮酒作诗,共赏山水。这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次雅集,结束时,他们将写的诗歌汇集成册,共推王羲之为诗集写了篇序,于是有了这篇传世美文。
石崇的《金谷诗序》写于惠帝元康六年(296年),比王羲之的文章早了半个世纪。石崇极富,有名园号为“金谷”。那年,石崇邀集名流雅士在金谷园为征西将军王诩送行。宴会上,大家饮酒赋诗,石崇亲自为诗集写序。金谷宴集实开了文人雅集的先河,后世之人,包括王羲之、谢安,对前代的金谷之宴也是充满了神往。王、谢等人的兰亭宴集也是对金谷之游的效仿。
今天,很多人熟悉王氏之作而不知石崇之文,实是典型的因人而废言。石崇在政治上依附贾谧,人品极差,后人也就往往有意贬损他的文章了。
在东晋,人们追求人格独立,注重精神自由,对于仰慕的人或事并不简单否定。所以,当王氏得知人们将其文与石崇之文作比时,他内心是喜而不是耻。客观讲,王羲之他们神往金谷俊游,王氏肯定也是熟读《金谷诗序》。成就不是凭空来的,我们从两篇文章中可以看出后者有对前者的借鉴和学习。相比较看,两篇文章结构相似。王氏之文写景更优美,层次更鲜明,细腻。二者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右军则更深沉。后者音调和畅,文字更加疏朗清新。不废前人才有提高,继承学习才能超越,王羲之做到了!
【扩展阅读】
导言:王羲之敬重的石崇文章是什么样的呢?读读就知道了,而且,大家也可以看出王氏的超越在哪儿。
石崇·金谷诗序
余以元康六年,从太仆卿出为使持节监青、徐诸军事、征虏将军。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去城十里,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莫不毕备。又有水碓、鱼池、土窟,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时征西大将军祭酒王诩当还长安,余与众贤共送往涧中,昼夜游宴,屡迁其坐,或登高临下,或列坐水滨。时琴、瑟、笙、筑,合载车中,道路并作;及住,令与鼓吹递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故具列时人官号、姓名、年纪,又写诗著后。后之好事者,其览之哉!凡三十人,吴王师、议郎关中侯、始平武功苏绍,字世嗣,年五十,为首。(《世说新语·品藻》57刘孝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