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规箴
【解题】
规箴,即劝勉告诫。能接受他人的劝勉,能听取他人的诤言,根据善意的规箴来修正自己的行为,这是我们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其实,规箴是人生的坐标,可使我们的行为不再盲目。学生接受老师的劝诫,小辈接受长辈的规劝,朋友之间,同事之间,都会有不同的良言,若能坦然接受也是大气度的表现。反之,发现不良,及时纠正,大胆提出,这更是一种负责的态度。27篇中,我们选7则来欣赏。
【原文】
1.汉武帝①乳母尝于外犯事②,帝欲申宪③,乳母求救东方朔④。朔曰:“此非唇舌⑤所争,尔必望济者⑥,将去时但当屡顾⑦帝,慎勿言!此或可万一冀⑧耳。”乳母既至,朔亦侍侧⑨,因谓曰:“汝痴耳!帝岂复忆⑩汝乳哺时恩邪?”帝虽才雄心忍⑪,亦深有情恋⑫,乃凄然⑬愍⑭之,即敕免罪。(1)
【注释】
①汉武帝:刘彻,西汉第五代皇帝。②犯事:干出犯法或严重违犯纪律的事。③申宪:绳之以法;依法处理。宪,法律。④东方朔:字曼倩,本姓张,平原郡厌次县(今山东省德州市)人。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⑤唇舌:比喻言辞、议论。⑥济者:济,救助。……者,……的方法(人,或事)。能救的办法,或有救的方法。⑦顾:回头望。⑧万一冀:万一,指可能性极小的意外的情况。冀,希望。⑨侍侧:陪侍左右。⑩忆:记住,不忘,或回忆。⑪才雄心忍:才雄,杰出的人才。心忍,性格刚硬。⑫情恋:眷恋之情。⑬凄然:伤感的样子。⑭愍:怜悯,哀怜。
【品读】
东方朔思维敏捷,足智多谋,博物而有文采,加之性格诙谐滑稽,常说笑话,讲奇闻来博得皇帝一乐,当然也在说说笑笑中对皇帝言行巧妙规劝。汉武帝求长生不老术,方士就骗他,说君山一种酒喝了可长生。汉武帝派人找到了酒,正准备喝时,东方朔一拦,说:“我认识这种酒,让我先看看。”哪想他拿过就喝了。皇帝一气之下,要杀东方朔。东方朔不慌不忙说:“杀我若死,这酒就不灵验;如其灵验,杀也不会死。”皇帝无奈,只好罢了。
汉武帝乳母的子孙放纵家奴作恶,有司主张也将乳母徙边。乳母就去找东方朔,请他想办法免除此祸。东方朔也知道,此事不是用一两句话就可以解决的,但他给老乳母出了个主意,也许这个办法还有一丝希望。乳母再见过汉武帝离开时,虽一言不发,却一步三回头。旁边站着的东方朔就说:“你太幼稚太天真了吧,帝难道还记得当年吃奶的恩情吗?”汉武大帝性格刚硬,但此刻也有了眷恋之情,他只好将乳母的罪给免了。
法和情有时是矛盾的,乳母纵奴应该受罚,但故事中却表现了有情的一面,将哺乳之情放在了首位。作者的用意恐怕不是宣扬以情代法,恐怕是对权力争夺中无情滥杀的暗讽吧。
【扩展阅读】
导言:东方朔可谓当时的第一聪明人,但聪明的前提恐怕是丰富的知识吧。
《东方朔别传》曰:与弟子偕行,渴,令弟子如道边家求饮,不知姓名,主人开门不与。须臾,见伯劳飞逐主人门中李树上,朔谓弟子曰:“此主人姓李,名伯劳尔。但呼‘李伯劳’。”果有李伯应之,即入取饮。(《太平御览》卷九二三)
【原文】
2.京房①与汉元帝②共论,因问帝:“幽、厉之君③何以亡?所任何人?”答曰:“其任人不忠。”房曰:“知不忠而任之,何邪?”曰:“亡国之君,各贤其臣,岂知不忠而任之?”房稽首④曰:“将恐今之视古,亦犹后之视今也。”(2)
【注释】
①京房:本姓李,字君明,东郡顿丘(今河南省清丰县)人。西汉易学家,在音律方面造诣极深。②汉元帝:汉元帝刘奭(shì),西汉第十一位皇帝。③幽、厉之君:周幽王与周厉王。④稽首:古时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者。
【品读】
京房是位有学问的人,主攻易学而自成一家,他将现实生活中的灾异与政治相联系,以此来规劝为政者多行仁政。汉元帝的时候,京房开始入仕,并且得到了元帝的信任,二人常常谈论历史。一次,京房问元帝:“周幽王、周厉王为什么败亡?他们任用的都是什么人?”元帝认为幽王、厉王主要问题是任用了不忠的奸臣。京房马上又问:“知道是不忠而用,为什么?”元帝说:“亡国之君都以为自己的大臣是贤能的,怎么知道他用的人不忠呢?”京房叩头说:“就怕今天看古人,如同后世之人看今天的我们啊!”
京房之问,一步步逼近,他是将矛头慢慢指向皇帝,意在引起皇帝的警醒;元帝在理论上也是非常清醒,对历史兴衰之理明明白白:任用奸臣,用人不忠易亡国。但是,当局者迷。元帝处事优柔,宠信宦官,任其干扰朝政。他天真地认为宦官没有家室,只有宦官是最忠的。所以,大事小事都由宠信的宦官石显处理,慢慢地,朝廷权柄就落入石显等宦官手里。石显也知道京房常劝皇帝远离他们,所以极恨京房,后来,杀了京房。宠信宦官,导致皇权衰弱,朝政混乱不堪,汉元帝的过错也为西汉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元帝为政时所做的有意义的事应该算是“和亲”了,就是让王昭君出塞和亲。他认为政治联姻可使“边陲长无兵革之事”,特意把年号改为“竟宁”,意即边境安宁之意。呼韩邪单于封王昭君为“宁胡阏氏”。从此,汉匈之间长期战争状态宣告结束,双方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
【扩展阅读】
导言:元帝为政时,影响最大的事件恐怕就是和亲,关于王昭君的入选,小说中的故事不辨真伪,但影响很广。
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其形,按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不减五万。唯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后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上按图召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画工杜陵毛延寿,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安陵陈敞,新丰刘白、龚宽并工牛马飞鸟众势,人形丑好,不逮延寿。下杜阳望亦善画,尤善布色。樊育亦善布色。同日弃市。京师画工,于是差希。(《西京杂记》卷二)
【原文】
3.孙皓①问丞相陆凯②曰:“卿一宗③在朝有几人?”陆曰:“二相③、五侯④、将军十余人⑤。”皓曰:“盛哉⑥!”陆曰:“君贤臣忠,国之盛也;父慈子孝,家之盛也。今政荒民弊⑦,覆亡是惧,臣何敢言盛!”(5)
【注释】
①孙皓:字符宗,一名彭祖,字皓宗。吴郡富春人。吴大帝孙权之孙,三国时期吴国末代皇帝。②陆凯:字敬风。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三国时吴国后期重臣,陆逊之侄、陆抗族兄。③宗:宗族,同族。④二相:指陆逊、陆凯。⑤五侯:陆胤等。⑥将军十余人:指陆抗等。⑦盛哉:盛,众多。兴旺啊。⑧弊:衰落,疲困。
【品读】
自古贤君都想网尽天下人才为其所用,而亡国之君恰恰相反。孙皓作为东吴最后一个皇帝,他身边仍有尽心之臣。三国东吴,陆氏一族人才辈出,著名的有陆逊,陆逊的儿子陆抗,再有陆凯,陆凯之弟陆胤、族弟陆喜等等。可以说,陆氏家族为东吴的发展稳定贡献很大。糊涂的孙皓竟然不清楚陆氏家族在朝有几人?当陆凯一一罗列后,孙皓感慨忠良之多。这引发了陆凯一番慷慨之辞:“君主贤明,臣下尽忠,这是国家兴盛的象征;父母慈爱,子女孝顺,这是家庭兴盛的表现。现在政务荒废,百姓困苦不堪,臣唯恐国家要灭亡,怎么敢说什么兴盛?”
陆凯多次上书,费尽苦心劝谏孙皓,甚至直言,若不修德,励精图治,国“败不过二十稔也”。可惜,国君不觉悟,忠臣一切努力都是徒劳。280年,吴国被西晋所灭,孙皓投降西晋,被封为归命侯。
【扩展阅读】
导言:陆凯文章简洁明了,理正辞严,且字字尽显拳拳忠心,可惜吴主不珍惜,后人也只能徒劳浩叹。
上表谏吴主皓陆凯
臣闻恶不可积,过不可长。积恶长过,丧乱之源也。是以古人惧不闻非,故设进善之旌,立敢谏之鼓。武公九十,思闻警戒,《诗》美其德,士悦其行。臣察陛下无思警戒之义,而有积恶之渐,臣深忧之,此祸兆见矣。故略陈其要,写尽愚怀。陛下宜克己复礼,述履前德,不可捐弃臣言,而放奢意,意奢情至,吏日欺民;民离则上不信下,下当疑上,骨肉相克,公子相奔。臣虽愚,暗于天命,以心审之,败不过二十稔也。臣常忿亡国之人夏桀、殷纣,亦不可使后人复忿陛下也。臣受国恩,奉朝三世,复以余年,值遇陛下,不能循俗,与众沈浮。若比干、伍员,以忠见戮,以正见疑,自谓毕足,无所馀恨,灰身泉壤,无负先帝,愿陛下九思,社稷存焉。(《三国志·吴志·陆凯传》注引《江表传》卷十六)【原文】
4.王夷甫①雅尚②玄远③,常嫉④其妇⑤贪浊,口未尝言“钱”字。妇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不得行。夷甫晨起,见钱阂行⑥,呼婢曰:“举却阿堵物。”(9)
【注释】
①王夷甫:王衍。见《雅量》第五则注释7。②雅尚:崇尚。③玄远:深远微妙的哲理。④嫉:憎恶,痛恨。⑤其妇:王衍之妻郭氏,郭豫之女。⑥阂:妨碍,阻碍。⑦举却:撤去,收掉。
【品读】
“阿堵物”为钱的典故出于王衍。
王衍好清谈,表面上崇尚玄学,以遗世为高。不光不理政事,还口不言钱,因为一谈“钱”仿佛人就俗了。王衍不谈钱,但是,一个人如果不在意钱,心不在钱上,言语中如何避过一个“钱”字呢?王衍之假也就从“阿堵物”中暴露出来了。
王衍不言钱,他家中也不缺钱。史书说,王衍求富贵得富贵,“资财山积,用不能消”,不知他的钱是不是合法收入?故事中讲,王衍“嫉其妇贪浊”,恐怕也是替他粉饰。既然痛恨妻子的贪婪,却不加规劝,丝毫没有了名士的正义感。王衍的妻子郭氏是郭豫的女儿,贾后的亲戚。郭豫当过相国参军,贾后专权强势,所以这个郭氏刚愎自大,霸道无礼,聚敛无厌。王衍被石勒俘虏后,骨气全无,变节投降,可见“清高”只是他表面的华服,内心也是惧怕强势之人。所以,他的惧内实为惧怕妻族的权势而已。
郭氏之贪到了让人不理解的地步,她全然不顾贵妇身份,让家中婢女到路上挑粪。小叔子看不下去了,就去劝阻。不料郭氏大怒,破口大骂不说,撩住裙子,抄起木杖就打。小叔子吓得挣脱出来,跳窗而逃。郭氏泼悍形象由此尽显。
【扩展阅读】
导言:王衍之妻泼辣贪婪,追打小叔子的故事也见于《规箴》。妻子之贪之泼,丈夫难逃纵容之责。
王平子年十四五,见王夷甫妻郭氏贪欲,令婢路上担粪。平子谏之,并言不可。郭大怒,谓平子曰:“昔夫人临终,以小郎嘱新妇,不以新妇嘱小郎!”急捉衣裾,将与杖。平子饶力,争得脱,踰窗而走。(《世说新语·规箴》10)
【原文】
5.王右军①与王敬仁②、许玄度③并善。二人亡后,右军为论议更克④。孔岩⑤诫之曰:“明府⑥昔与王、许周旋⑦有情,及逝没之后,无慎终之好,民⑧所不取。”右军甚愧。(20)
【注释】
①王右军:王羲之,见《雅量》第九则注释8。②王敬仁:王修,字敬仁,小字苟子,太原晋阳人。王濛之子。③许玄度:许询,字玄度,高阳人。④克:通“刻”,刻薄。⑤孔岩:字彭祖,会稽山阴人,为吴兴太守。⑥明府:汉魏以来对郡守牧尹的尊称。又称明府君。王羲之时为会稽内史。⑦周旋:交往;交际应酬。⑧民:孔岩自称。因王羲之为会稽内史,孔岩为会稽人,故谦称“民”。
图19 王羲之《丧乱帖》
【品读】
王修、许询与王羲之交往很深,三人都有才,且情趣相投。王修也好书法,擅长隶书、行书。他曾经向王羲之求要书法墨迹,王书写了一纸《东方朔画赞》给他。王献之每次看到王修的书法时,都惊叹他的书法进步特快,有咄咄逼人之势!可惜王修去世时,才年仅二十四岁。王修死后,他母亲将他喜欢的墨宝放进棺中陪葬。
许询与王羲之友谊也很深厚。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宦游山阴,与谢安等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饮酒赋诗,修袚褉之礼,也写了著名的《兰亭序》。许询是参与王羲之的兰亭修禊的四十一人之一。王羲之晚年隐居嵊县(现浙江绍兴嵊州市),许询特地从萧山赶过去与王羲之为邻,共享林泉,非常快意。
可是,王修和许询去世后,作为好朋友的王羲之谈论起二人来,言辞却越来越刻薄。死者为大,王羲之的言辞极不礼貌。孔岩不得不进行规劝:“明府与二人交往多年,已有情谊,待二人去世,却不能善始善终,我认为这样不合适。”王羲之也是聪明之人,闻听此言而心生愧意。
王羲之为琅琊高门,骨子里有傲慢的一面,也常以此轻人伤人。但他听了孔岩的话后能有愧意,明智之举也令人尊敬。
【扩展阅读】
导言:关于许询,应多说几句。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东晋许询是玄言诗的代表。玄言诗是东晋的诗歌流派,其特点就是以玄理入诗,老庄哲学意味很浓,少数诗篇清新淡泊,有真情实感。许询的五言诗声誉颇响,简文帝曾称其诗“玄度五言诗,可谓妙绝时人。”(《世说新语·文学》85)许询诗文今多不存。今仅存《竹扇诗》一首及《白尘尾铭》等文。《竹扇诗》四句:
良工眇芳林,妙思触物骋。篾疑秋蝉翼,团取望舒景。
可以看出,玄言诗的诗味不浓,诗歌艺术价值并不高,由玄言诗孕育出的山水诗,使诗歌渐渐有了清新和真情。(编者整理)
【原文】
6.远公①在庐山中,虽老,讲论不辍②。弟子中或有堕者,远公曰:“桑榆③之光,理无远照;但愿朝阳之晖,与时并明耳。”执经登坐,讽诵朗畅④,词色甚苦⑤。高足之徒,皆肃然增敬。(24)
【注释】
①远公:慧远,东晋名僧,俗姓贾,雁门郡楼烦(今山西省宁武县)人,为净土宗之始祖。②辍:停止。③桑榆: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因以指日暮,比喻晚年。④朗畅:形容声音响亮流畅。⑤词色甚苦:苦,恳切,急切。指言辞恳切。
【品读】
慧远高僧在庐山东林寺三十多年,传扬佛法,无论是僧人还是世俗之人都对他充满了敬意。据说,他相貌威严,令人生敬,连恃才傲物的谢灵运见到慧远也叹服不已。桓玄过庐山时,不光亲往拜见慧远,并下令军队不得骚扰,使庐山免受了战火之灾。
慧远弟子很多,他不只传播教义,更是以行为树立了品行高标,让人感受到其敬业的精神。慧远在庐山已年过六十,讲学热情丝毫不减。弟子中有懈怠之人,远公总会说:“夕阳照在桑榆之间,光不能照远;但希望早晨的光芒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明亮。”说罢,手执经卷,高声朗诵,言辞流畅,音调恳切。其弟子肃然起敬。慧远六十多岁了,故以“桑榆之光”来比喻自己。桑榆之光不能远,也不再亮,但也努力发挥着自己的光芒;“朝阳之晖”喻指弟子,希望后生青春美好,前景与时并进。老人家以简单的比喻,恳切话语来表达对青年弟子的希望和祝愿。慧远虽已步入暮年,但诵读之声响亮流畅。他是以自己的行为来督促弟子,来尽着自己的责任。其行为令人感动!
【扩展阅读】
导言:品茶参禅,茶有佛性,慧远和尚与茶也有关系。
《庐山乃志》中记载:“晋朝以来,寺观庙宇僧人相继种植(茶)。”相传,庐山云雾茶最早是一种野生茶,后来东林寺名僧慧远将野生茶改造为家生茶。他曾以自种自制茶款待好友,常话茶吟诗,叙事谈经。到了唐代,庐山之茶已很出名了。宋代,庐山名茶被列为进献皇帝的“贡茶”。另外民歌《茉莉花》由北方传入江南,也有可能是慧远所为。茉莉花原产于印度,东汉永平十一年随佛教传入中国山西的五台山,而自从茉莉花传入五台山,深受僧人们喜爱,于是,谱写佛乐的僧人便谱写了以茉莉花为原型的佛乐《八段锦》。之后,随着僧人们四处云游,该曲传入江南,经后人加工,成了风靡江南的民歌。(源于网络)
【原文】
7.桓玄①欲以谢太傅②宅为营,谢混③曰:“召伯④之仁,犹惠及甘棠⑤;文靖⑥之德,更不保五亩之宅⑦。”玄惭而止。(27)
【注释】
①桓玄:桓温子,见《品藻》十二则注释1。②谢太傅:谢安。见《德行》第三条注2。③谢混:字叔源,小字益寿,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东晋名士,太保谢安之孙,会稽内史谢琰之子。④召伯:姬姓,名奭,又称召公(一作邵公)、召伯、召康公、召公奭,姬奭辅佐周武王灭商。⑤甘棠:木名,即棠梨。召公曾在甘棠树下理讼,百姓怀其德,不敢伐树。后甘棠形容美政或遗德。⑥文靖:指谢安,谢安谥文靖。⑦五亩之宅:周井田制定一夫之宅为五亩。
【品读】
桓玄带兵进入建康,大权独揽,总掌国事,受命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录尚书事、扬州牧,领徐州刺史。为了自己的利益,他对高门大族一边拉拢,一边打击。谢安有德,卒后仍遭桓玄的忌惮,时不时要拿谢家说事。京城房屋不少,但桓玄有次看中了谢家大宅,欲用来为军营。谢混巧妙以召伯来比,保全了老宅,也保住了谢家的尊严。谢混说:“召伯仁慈,因在甘棠树下听讼理案,百姓怀念他的大德而不忍心伐树。难道谢太傅的德行保不住自己的家宅吗?”桓玄桀骜,但闻此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王、谢两家为支持司马家族的两大高门,桓玄野心勃勃有篡位之心,故对忠于王朝的王谢极力打击,以树自己的威望。一次,他直接问王献之的外甥刘瑾:“我何如谢太傅?”刘瑾谨慎作答:“公高,太傅深。”可以看出,桓玄处处挑衅,发问中不怀好意。权力斗争中暗藏的杀机,也让晚辈失去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傲骨。
【扩展阅读】
导言:故事中有“甘棠”之典,读读下面的小资料,大体就清楚了。
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咏之,作《甘棠》之诗。(《史记·燕召公世家》卷三十四)
《诗·召南·甘棠》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
(《诗经注析·召南》中华书局199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