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藻

九、品藻

【解题】

品藻,即品评、鉴定人物。魏晋品评注重精神、气质,往往表现出时代追求与风尚。本门88篇故事,我们选了12则。

【原文】

1.庞士元至吴,吴人并友之。见陆绩、顾劭、全琮而为之目曰:“陆子所谓驽马有逸足之用,顾子所谓驽牛可以负重致远。”或问:“如所目,陆为胜邪?”曰:“驽马虽精速,能致一人耳。驽牛一日行百里,所致岂一人哉?”吴人无以难。“全子好声名,似汝南樊子昭。”(2)

【注释】

①庞士元:庞统,字士元,襄阳人。②吴:东吴,东吴治所苏州。③陆绩:字公纪,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汉末庐江太守陆康之子。累迁郁林太守,加偏将军。④顾劭:字孝则,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出身江南士族。顾雍长子。⑤全琮:字子璜,吴郡钱唐(今浙江省杭州市西)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⑥目:品题,品评。⑦驽马:劣马。⑧逸足:疾足,跑得快。后比喻出众的才能或人才。⑨驽牛:笨牛,走不快的牛。⑩难:责难,诘问。⑪樊子昭:字不详,汝南(河南省上蔡县)人。东汉末为小商贩,后为名士许劭所荐而得官。

【品读】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庞统庞士元应该很熟悉,他和诸葛亮被称为“凤雏”“卧龙”。庞统长得朴实,看不出聪明相来,故少年时也并不被人知道。颍州司马徽善知人,庞统就去拜见他。当时,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桑,庞统就坐在树下与他聊天。二人聊得非常投机,从白天说到晚上。司马徽也赏识庞统的才华,不由感慨:“你应该成为南州士人之冠冕!”于此,庞统名声大显。

庞统喜欢品评人物,经其品议的人当然也会身价大涨。庞统早年在周瑜手下为功曹,周瑜死了,庞统护送其灵柩到东吴。东吴的人都仰慕庞统的大名,庞统走的时候,许多人跟随送行,其中,就有陆绩、顾劭和全琮。庞统以驽马来比喻陆绩;以驽牛来比顾劭。驽马、驽牛都不是马牛中的上品,但驽马也可快跑,驽牛负重也能行千里。听者并不理解,认为马胜过牛。庞统又说:“驽马跑得再快,也只能负载一个。驽牛一日行千百里,它承载的是一人吗?”在庞统眼里,陆绩和顾劭风格、才气不同,不是简单分出高下的问题。而对全琮,作者类比于东汉的樊子昭,看重名声,但也是辅佐国君的人才。

小说中对庞统的描写和史书记载不同,尤其是关于他的死。《三国演义》中讲,庞统打雒城时,他的马受惊不稳,刘备将自己的马给了庞统。不料在落凤坡遭到伏击,敌兵以为骑白马的是刘备,所以,乱箭齐发将庞统射死。庞统号“凤雏”,死于“落凤坡”,冥冥中仿佛也是命中注定。而史书记载:进围雒县时,庞统率众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庞统所葬之处遂名为落凤坡。

【扩展阅读】

导言:庞统有才且性格刚直,其形象和小说中的描写差别很大。

(刘备攻克涪城)于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于是统逡巡引退。先主寻悔,请还。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统对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乐如初。(《三国志·庞统传》)

【原文】

2.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诞在魏与夏侯玄齐名;瑾在吴,吴朝服其弘量。(4)

【注释】

①诸葛瑾:字子瑜,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②亮:诸葛亮,字孔明,诸葛瑾之弟。蜀汉丞相,封武乡侯。③从弟诞:从弟,堂弟,族弟。诞,诸葛诞,字公休。④夏侯玄:夏侯玄,字泰初,亦为太初,三国魏征西将军,后被司马氏所杀。

【品读】

诸葛三兄弟中,诸葛亮名气最大,其次是诸葛瑾、诸葛诞。在当时,人们对兄弟三人有不同评价:蜀相诸葛亮为龙;东吴的诸葛瑾为虎;魏之诸葛诞为狗。今天,人们以龙虎狗来论事,自然觉得前二者为人中杰出者,而以狗形容人,自然形象最差,成就不高了。以龙虎狗来比喻人的能力、成就,高下有别。今天,若以“狗”来论及某人,定会使他不快,甚至大怒。其实,在古代,“狗”并非贬义骂人之词,它和今天的用法大大不同,狗也是仅次于龙虎的佼佼者。

图17 诸葛瑾像

后来,有人自诩为“狗”,或“走狗”,是以此来表现自己的忠诚之心,诚心追慕之意。如明代画家徐渭,其画风洒脱,人又特立独行。清代袁枚的《随园诗话》中记载,清代郑板桥就很敬重徐渭,尝刻一印云:“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齐白石也奉徐渭为偶像,曾刻过“青藤门下走狗”的印章,来明其志。今天,我们还可见到“王小波门下走狗”的签名,他或他们肯定就是作家王小波的追随者了。

【扩展阅读】

导言:诸葛亮助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对其后代,我们了然不知。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机智,善于应对,下面这则故事更有趣。

诸葛恪,字符逊,(诸葛)瑾之长子也……恪父瑾面长似驴,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长检其面,题曰:“诸葛子瑜。”恪跪曰:“乞请笔,益两字。”因听与笔,恪续其下,曰:“之驴。”举坐欢笑,乃以驴赐恪。他日复见权,问恪曰:“卿父与叔父孰贤?”对曰:“臣父为优。”权问其故,对曰:“臣父知所事,叔父不知,以是为优。”权又大噱。(《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卷十九)

【原文】

3.王大将军在西朝时,见周侯辄扇障面不得住。后度江左,不能复尔。王叹曰:“不知我进,伯仁退?”(12)

【注释】

①王大将军:王敦,字处仲,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人,为东晋丞相王导的堂兄。王敦曾与王导一同协助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成为当时权臣。公元322年起兵谋反,史称王敦之乱。②西朝:指西晋,西晋建都洛阳,故为西朝。③周侯:周顗,字伯仁,汝南安城人。其父为扬州刺史周浚,袭父爵“武成侯”,故称周侯。④住:停止,停住。⑤江左: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东晋及南朝宋、齐、梁、陈各代的基业都在江左,故当时人又称这五朝及其统治下的全部地区为江左,南朝人则专称东晋为江左。⑥尔:代词,如此,这样。

【品读】

一个人某种情形下,下意识地做一个动作,肯定心里有所动。为大将军的王敦非常厉害,但在西晋未贵时,竟然怕周侯周顗,每次见到周侯就脸热不安,不停用扇子扇风。周侯性格较柔,天性也宽厚仁爱。而王敦强硬心狠,充满戾气。但就这样,早先见周侯,心中也不自信,多少有点怕。到江南后,王敦势力渐起,他的这个心理障碍也就被权势和自信消除,以“我进,伯仁退”来表现自己的得意。

怕,其实就是心里自信不足。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怕,有时候和“敬”没有丝毫关系。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愈怕而愈恭,包藏自己,压抑自己,同时也可能觉得委屈了自己。若有机会翻转,当年的不自信便会化为张扬、得意,甚至以非常手段来补偿当年的心理阴影。所以,王敦谋反后,周顗怒斥他。王敦“惮其辞正,不知所答”,就直接杀了这位曾经让他不自信的人物。

对一个人一个物,由惧到不怕,它是有个过程的,这个过程往往是心理成长的反应。但有时候也暗伏着心理的扭曲。今天,高考的重压之下,学生苦读,在选择大学时,又有几人是将爱好兴趣考虑在内?非清华、北大不上,他们打出的“上清华,和XX总理称兄道弟”,“去北大,同XXX为校友”誓师口号中,总让人品出豪情有余,成熟不足的味道。

【扩展阅读】

导言:王敦杀周侯史书有详载,今天读之,仍能感受到周顗言辞中的凛然正气。

及王敦构逆……王师败绩,顗奉诏诣敦,敦曰:“伯仁,卿负我!”顗曰:“公戎车犯顺,下官亲率六军,不能其事,使王旅奔败,以此负公。”敦惮其辞正,不知所答。帝召顗于广室,谓之曰:“近日大事,二宫无恙,诸人平安,大将军故副所望邪?”顗曰:“二宫自如明诏,于臣等故未可知。”护军长史郝嘏等劝顗避敦,顗曰:“吾备位大臣,朝廷丧败,宁可复草间求活,外投胡越邪!”俄而与戴若思俱被收,路经太庙,顗大言曰:“天地先帝之灵:贼臣王敦倾覆社稷,枉杀忠臣,陵虐天下,神祇有灵,当速杀敦,无令纵毒,以倾王室。”语未终,收人以戟伤其口,血流至踵,颜色不变,容止自若,观者皆为流涕。遂于石头南门外石上害之,时年五十四。(《晋书·周顗传》卷六十九)

【原文】

4.卞望之云郗公:“体中有三反:方于事上,好下佞己,一反。治身清贞,大修计校,二反。自好读书,憎人学问,三反。”(24)

【注释】

①卞望之:卞壸,字望之。济阴冤句(今山东省菏泽市)人。东晋初名臣、书法家,累事三朝,两度为尚书令。后在苏峻之乱期间率兵抵抗苏峻,最终战死。后追赠侍中、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贞”。壸,读kǔn。②郗公:郗鉴,字道徽。高平金乡(今山东省)人。东晋书法家、将领,晋惠帝时曾为太子中舍人、中书侍郎。后拜安西将军,以对抗王敦,为其所忌,征还为尚书令。平苏峻、祖约有功,升任司空,加侍中,封南昌县公。咸康四年(338年),进太尉。③体中:心中。④三反:三件矛盾的事。⑤方:方正,刚直。⑥事上:侍奉上级。⑦佞:谄媚,用花言巧语谄媚人。⑧治身:修身。⑨清贞:清白坚贞。廉洁清正。⑩修:修行。⑪计校:计较,算计。

【品读】

人无完人,正因为不是完人才显得真实,鲜活。郗鉴博览经籍,躬耕吟咏,以清节儒雅著名,可谓当时士林典范。但是卞壸说郗老先生身上有三个矛盾之处:一是对上级刚直不阿,又喜欢下级的巧言谄媚奉承之辞;注重修养,廉洁清正,却又计较得失;自己爱好读书,却讨厌别人有学问。

南宋刘辰翁读到此段,有批注道:“人人同”。一个“人人同”,实也道出的人的真实本性。

人是社会人,再伟大的人也难以免俗。别的不论,“好下佞已”,谁人能免?有几人能拒绝甜言蜜语的恭维话?“憎人学问”,今天的学霸门门功课顶尖超前,但又有几人能将自己的笔记心得与人分享?再如郗鉴的儿子郗愔,沉静有节,好老庄,有脱俗风范。可他又“为人敛聚钱财,于是有钱千万”。再说科学家爱因斯坦,我们教科书中讲他的聪明、风趣,讲他的发明、贡献,但这些都掩盖不了他对自己科学家妻子的无情与苛刻。一个人的优点成绩是他头上耀眼的光环,那么,他的缺点就是阳光下紧随身后的影子。

【扩展阅读】

导言:郗鉴德高望重,《德行》中一则故事可见他在乡里的影响,也可见他在家族中的贡献。

郗公值永嘉丧乱,在乡里甚穷馁。乡人以公名德,传共饴之。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生周翼二小儿往食。乡人曰:“各自饥困,以君之贤,欲共济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公于是独往食,輙含饭着两颊边,还吐与二儿。后并得存,同过江。郗公亡,翼为剡县,解职归,席苫于公灵床头,心丧终三年。(《世说新语·德行》24)

【原文】

5.郗司空家有伧奴,知及文章,事事有意。王右军向刘尹称之,刘问:“何如方回?”王曰:“此正小人有意向耳!何得便比方回?”刘曰:“若不如方回,故是常奴耳!”(29)

【注释】

①郗司空:郗鉴,见上则注释1。②伧奴:奴仆。伧,是晋南朝时,南方人对北方人的鄙称。③有意:有情意。④王右军: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善草隶,累迁江州刺史,右军将军,淮南太守。⑤刘尹:刘惔,字真长。曾任丹阳尹。⑥方回:郗愔,字方回。郗鉴的长子,王羲之妻弟,在东晋官至平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⑦正:副词,仅;只。⑧小人:指奴仆。⑨意向:志向,意图。

【品读】

刘惔是清谈名士,性情高傲,自负任性。可此则故事中的刘惔,过于刻薄,其言词多少有点损其身价,让人难以喜欢。王羲之夸赞了郗家的奴仆,他却以奴比主,对郗愔大为不敬。

郗家奴仆识文断字,读书多,自然有情致,有想法。对于这样好学的奴仆,高傲的王羲之也不由夸赞了几句。刘惔却不以为然,以:“比起郗愔郗方回来,如何?”王羲之对刘惔可能也有所顾忌,他的回答有点谨慎,说:“这只不过是个奴仆的心思,怎么能和方回比?”不料刘惔进一步说:“如比不上郗方回,也只不过是个寻常奴仆罢了。”赞叹了一个奴仆,引得刘惔心气不平,他的心胸未免也窄了点。奴仆“若不如方回,故是常奴耳”!在刘惔高贵的眼里,郗愔难道是个不寻常的“奴”?刘惔之刁近于恶毒。

王羲之是郗愔的姐夫,刘惔无所顾忌地借评论郗家奴来贬损主人,他根本就不考虑王羲之的感受,也不考虑这种无礼的言辞会不会传到郗愔耳中。也许,狂傲、目中无人也是名士派头的表现吧。

【扩展阅读】

导言:刘惔和郗愔其实是风格迥异的两类人,以下两则文字可让我们的认识更鲜明一点。

1.桓大司马下都,问真长曰:“闻会稽王语奇进,尔邪?”刘曰:“极进,然故是第二流中人耳!”桓曰:“第一流复是谁?”刘曰:“正是我辈耳!”(《世说新语·品藻》37)

2《.郗愔别传》曰:“愔字方回,高平金乡人,太宰鉴长子也。渊靖纯素,无执无竞,简私昵,罕交游。历会稽内史、侍中、司徒。”(《世说新语·品藻》29刘孝标注)

【原文】

6.桓公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桓问殷:“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35)

【注释】

①桓公:桓温,见《言语》第七则注释1。②殷侯:殷浩,见《文学》第三则注释1。③竞心:争胜之心。④周旋:交往;交际应酬。⑤宁:宁愿。

【品读】

魏晋是个性解放的时代,许多人物性情真实本色,或刚猛相济,或行事有野心却带温情。后世品读,他们的形象仿佛鲜活地站立在我们面前。

如果桓温和殷浩同时出现,桓温强大霸气的外表下,掩藏着脆弱的心。二人从小相识,曾一同游戏,共骑竹马。后殷浩成为玄学清谈名士,其谈论玄理“若汤池铁城,无可攻之势”,严密的思辨哲学当在钟会之上。彼此太熟,彼此之间也会互为对手,暗暗较劲,滋生争强斗胜之心。从士林名望上讲,殷浩远强于桓温了。桓温还是太在意殷浩,所以问了一个不聪明的问题:“卿何如我?”你比我桓温如何?常常与人辩论玄理的殷浩再次显示了机智,不卑不亢说:“我与我周旋,宁作我。”“我”是最重要的,精神独立的“我”不会从属任何人。“我与我周旋”是殷浩关注的焦点,即我所追求的是自我的提升,是今日之我战胜昨日之我。

在意别人,对手有时候会成为自己前进的动力。但在竞争中,最多的却是迷失自己。有自己成就的桓温,何必与人争高低呢!

【扩展阅读】

导言:桓温与殷浩实不属一类人,殷浩在玄学上的成就桓温远远不及。

1.殷中军虽思虑通长,然于才性偏精。忽言及《四本》,便若汤池铁城,无可攻之势。(《世说新语·文学》34)

2.支道林、殷渊源俱在相王许。相王谓二人:“可试一交言。而‘才性’殆是渊源崤、函之固,君其慎焉!”支初作,改辙远之,数四交,不觉入其玄中。相王抚肩笑曰:“此自是其胜场,安可争锋!”(《世说新语·文学》51)

【原文】

7.桓公问孔西阳:“安石何如仲文?”孔思未对,反问公曰:“何如?”答曰:“安石居然不可陵践,其处乃胜也。”(45)

【注释】

①桓公:桓温。见《言语》第七则注释1。②孔西阳:孔岩,字彭祖,会稽山阴人。历丹阳尹、尚书、西阳侯。③安石:谢安,字安石。见《德行》第三则注释2。④仲文:殷仲文,字仲文,陈郡长平(今河南省西华县)人,东晋大臣、诗人。⑤居然:犹安然,形容平安,安稳;或显然。⑥陵践:跨越。欺凌,冒犯。⑦处:相处、交往,可解释为处世之道。⑧故:副词,本来;或为诚然、毕竟。

【品读】

桓温爱自家人,差点到了失去理智的地步,他的可贵也在于能瞬间自省,归于冷静。

桓温对于谢安也是不断打压,又有所忌惮。文中的殷仲文是桓温的女婿。史载,殷仲文少有才华,容貌俊美,算是有才的帅哥。桓温对这个女婿应该赏识有加,竟然拿他和谢安作比。他直接就问孔岩:“谢安比仲文,如何?”孔岩也是有才学之人,他对这个问题肯定感到突兀,但孔岩很聪明,他巧妙地将难题又推给了桓温,说:“你看呢?”桓温在反问中也马上清醒冷静下来,对谢安给出了一个较客观的评价:“谢安神态安详但不可冒犯,他处世所为毕竟胜过别人。”桓温不再提女婿,也可看出他心中的砝码倾向了谁。

从辈分和资历、名望上讲,殷仲文怎能和谢安相较?

殷仲文有才有貌,善写文章,但读书较少,谢灵运评价其才,说:“若殷仲文读书半袁豹,则文才不减班固。”言下之意,他如读书广博,文才不亚于班固。女婿有才,桓温自然喜爱,怎么看怎么如意。也许,桓温活着的时候,殷的本性还未显露。而到桓玄篡位称帝时,殷仲文表现出谄媚的一面,也让人瞋目不已。

殷仲文是桓玄的姐夫,但二人交往不多。桓玄占据京师后,殷仲文立马去投奔。因为亲戚关系,他深受桓玄的宠信。一次,建康宫的座榻突然下陷,大臣个个惊惧失色。殷仲文巧言曰:“桓玄圣德深厚,大地托载不了。”露骨的媚辞让桓玄非常高兴。殷仲文还好财,归依了桓玄后,家中车马、器物、衣服极其华美,歌伎、妻妾有数十人,每天丝竹之声不绝于耳。而且,他贪财受贿,家中积累了千金还不满足。桓玄失败后,殷仲文随同桓玄西逃,他的珍宝玩物全埋藏在地下。

桓玄失败后,殷仲文又快快上表请罪,并得到皇帝的谅解。可见其无操守,也无骨气。可惜,刚硬的桓温没有见到女婿的媚态,若其地下有知,定会不容的。

【扩展阅读】

导言:殷仲文之媚俗,在其传中记载较详,原文如下。

初,(桓)玄篡位入宫,其床忽陷,群下失色,仲文曰:“将由圣德深厚,地不能载。”玄大悦。以佐命亲贵,厚自封崇,舆马器服,穷极绮丽,后房伎妾数十,丝竹不绝音。性贪吝,多纳货贿,家累千金,常若不足。玄为刘裕所败,随玄西走,其珍宝玩好悉藏地中,皆变为土。(《晋书·殷仲文传》卷九十九)

【原文】

8.有人问谢安石、王坦之优劣于桓公,桓公停欲言,中悔,曰:“卿喜传人语,不能复语卿。”(52)

【注释】

①谢安石:谢安,字安石。见《德行》第三则注释2。②王坦之:字文度,太原晋阳人。累迁侍中、中书令,领北中郞将,徐兖二州刺史。③桓公:桓温,见《言语》第七则注释1。

【品读】

桓温对谢安既敬又忌。谢安与王坦之二人忠于晋王室,对桓温的野心洞察若明,故小心周旋。桓温曾欲杀二人,全靠谢安镇定才化险脱身。

对于谢安、王坦之,桓温有自己的评价,尤其对谢安,桓温也服其不怒自威的气质。桓温和王坦之还是儿女亲家。但对于发问者的用心不清楚的话,评价的内容也往往会被人别样利用。所以,故事中,当人问及谢、王二人的优劣时,本欲发一番议论的桓大将军突然止住口,说:“卿喜欢传人闲话,不能和你说了。”想必问话者是一脸尴尬。

简单一句话,活脱脱如赌气孩子的口吻,恰表现出桓温豪宕中性格细腻的一面。

【扩展阅读】

导言:王坦之与桓温两家有婚姻关系,但这关系也是有一番小周折的。

王文度为桓公长史时,桓为儿求王女,王许咨蓝田。既还,蓝田爱念文度,虽长大犹抱着膝上。文度因言桓求己女婚。蓝田大怒,排文度下膝,曰:“恶见文度已复痴,畏桓温面?兵,那可嫁女与之!”文度还报云:“下官家中先得婚处。”桓公曰:“吾知矣,此尊府君不肯耳。”后桓女遂嫁文度儿。(《世说新语·

方正》58)

【原文】

9.庾道季云:“廉颇、蔺相如虽千载上死人,懔懔恒如有生气。曹蜍、李志虽见在,厌厌如九泉下人。人皆如此,便可结绳而治,但恐狐狸狢猯噉尽。”(68)

【注释】

①庾道季:庾龢,字道季,庾亮之子,颍川鄢陵人。历仕至丹阳尹,兼中领军。②廉颇:生卒年不详,嬴姓,廉氏,名颇,山西太原(一说山西运城,或山东德州)人。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廉颇因为勇猛果敢而闻名于诸侯各国。③蔺相如: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④懔懔:严正、刚烈的样子。⑤生气:活力;生命力。⑥曹蜍:曹茂之,字永世,小字蜍。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⑦李志:李志,字温祖,江夏钟武(今河南省信阳市)人。历仕员外常侍,南康相。⑧厌厌:精神不振的样子。⑨结绳而治:上古无文字,结绳以记事。比喻最原始、最简单的方法。⑩狢猯:狢,貉,外形像狐的兽。猯,兽名,猪獾。

【品读】

司马迁有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现代诗人臧克家在纪念鲁迅的诗歌中,开头也是破空而来,道出了惊世骇俗的话:“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庾道季庾龢这段话也说得字字铿锵,生气凛然。言辞之中,对廉颇、蔺相如充满敬仰,对当世曹蜍、李志则是不屑、轻视。二者对比,感情色彩鲜明。

人有生有死,可生命的意义、价值却千差万别。古人士人讲“立德”“立功”“立言”,都是希望通过不同方式来实现自己的价值。所以,廉颇、蔺相如他们就是庾龢的榜样!或如廉颇勇猛果敢,是非分明,率真坦诚;或如相如不畏一死,多谋善辩,忍辱负重。二人都是以家国利益当先,虽死犹生,千百年来受到了人们的敬仰。

庾龢轻视的曹蜍和李志,认为二人碌碌无为,虽活着,但精神不振,如同行尸走肉一般。若人人平庸而不求作为,这个世界便无发展,无进步,就如原始状态,保不定人都会成为野兽的食物了。

魏晋玄学盛行,在不理俗事为高的风气中,庾亮的儿子庾龢能将不朽功业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其价值取向永远都是积极的。

今天,“曹蜍李志之才”成了一个典故,是不出众的平庸之人的代名词。

其实,曹蜍和李志书法上颇有成就。明代才子祝允明(祝枝山)在书画理论《评书》一文中说:“曹蜍、李志与右军同时,书亦争衡,其人不足称耳。”可见,二人的成就后人还是认可的。问题是,二人之才被王羲之父子之名所掩盖,所以他们也是时代的悲剧人物了。

【扩展阅读】

导言:我们读读臧克家的诗。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么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

等着地下的火燃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做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在石头上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选自《臧克家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原文】

10.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子猷、子重多说俗事,子敬寒温而已。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推此知之。”(74)

【注释】

①王黄门:王徽之,字子猷,东晋名士、书法家,王羲之第五子。曾历任车骑参军、大司马参军、黄门侍郎,故称王黄门。②诣:造访,拜访。③谢公:谢安。见《德行》第三则注释2。④子重:王操之,字子重,东晋琅琊临沂(今属山东省)人,书法家王羲之第六子,擅长于草隶。⑤子敬:王献之,字子敬,小名官奴,汉族,王羲之第七子。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书法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⑥愈:贤,胜过,强。⑦吉人:贤良的人,善良的人。《易·系辞下》:“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⑧躁人:急躁的人。

【品读】

有一次。王献之与兄长王徽之、王操之一起拜访谢安,两位兄长多谈世俗事,王献之只随便说了几句问候寒暄的话,便不再开口。离开谢家后,客人问谢安王氏兄弟的优劣,谢安说:“小的优。”客人问原因,谢安回答说:“‘大凡杰出者少言寡语,急躁的人话多。’以此来推定。”

“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这句话出自《易·系辞下》,谢安也就以此来推论王献之优于王徽之和王操之。西方也有相似的谚语“沉默是金”,都是以言少为佳。的确,言多有失,徽之和操之在长辈面前多谈了“俗事”,就被分出了高下,更是显出话少的益处来。

其实,魏晋贵简,谢安在晚辈教育中秉持的就是“我常自教儿”的不言之教。

谢安赏识的王子敬其实非常傲,有时说起话来也很“呛”人。一次,谢公问他:“你的书法比起你父亲来,怎么样?”献之说:“当然不一样了。”谢安说:“别人不这么说。”王献之说:“别人懂什么!”王家公子连自己父亲都不肯抬高一步,且毫不客气地将谢安列入不懂书法的外人行列,自负而不留情面。不说话的人讲起话来有“一鸣惊人”效果。

再说“俗事”,魏晋名士自诩清流,以不理俗务为高。不谈钱,不言日常事务,甚至朝纲政事也是俗事。王衍不就拿“少不豫事”来替自己辩解吗?说自己从来就不参与朝政,连石勒都不能接受他的话。“俗事”未必是不好,能谈还是要谈的,因为我们都是世俗之人嘛。

【扩展阅读】

导言:王献之对自己的书法水平自期甚高,并不认为低于其父,在《品藻》中原文及刘孝标注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他的骄傲。

谢公问王子敬:“君书何如君家尊?”答曰:“固当不同。”公曰:“外人论殊不尔。”王曰:“外人那得知?”(《世说新语·品藻》75)

图18 王献之书法

宋明帝《文章志》曰:献之善隶书,变右军法为今体。字画秀媚,妙绝时伦,与父俱得名。其章草疏弱,殊不及父。或讯献之云:“羲之书胜不?”莫能判。有问羲之云:“世论卿书不逮献之?”答曰:“殊不尔也。”它日见献之,问:“尊君书何如?”献之不答。又问:“论者云,君固当不如?”献之笑而答曰:“人那得知之也。”(《世说新语·品藻》75刘孝标注)

【原文】

11.人有问太傅:“子敬可是先辈谁比?”谢曰:“阿敬近撮王、刘之标。”(77)

【注释】

①太傅:谢安。②子敬:王献之,见上则注释5。③撮:摄取,聚合。④王、刘:王,王濛,见《文学》第三则注释3。刘,刘惔,见《文学》第三则注释9。⑤标:格调,风度。

【品读】

谢公颂扬献之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王献之成就主要在书法方面,玄理远不及王濛和刘惔,但在名士派头上,王献之的狂傲、放诞丝毫不亚于王、刘二人。刘孝标在注里就引《续晋阳秋》说:“献之文义并非所长,而能撮其胜会;故擅名一时,为风流之冠也。”

王献之早早就将刘惔立成了榜样,学的就是刘的傲和贵。王献之小时候,看仆人们玩樗蒲(赌博游戏),他看出了胜负,就说:“南边要输了。”别人见他是个孩子,就说:“你这个小孩也就是管中窥豹,只见到一块花斑而已。”王献之说:“我远愧荀粲,近愧刘惔。”于是,拂衣而去。看游戏,忍不住说出胜负,这都是小孩子天性的表露,但后一句话又显出他与人的不同:荀粲、刘惔是不与下层人交往的,我王献之竟然和仆人搭腔,愧对荀、刘二人了。言语中,门第贵族优越感极强。

【扩展阅读】

导言:观赌一事《晋书》亦有记载,且很形象,看以想见小小子敬天真又高傲的样子。

献之字子敬,少有盛名,而高迈不羁。虽闲居终日,容止不怠,风流为一时之冠。年数岁,尝观门生樗蒲,曰:“南风不竞。”门生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献之怒曰:“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遂拂衣而去。(《晋书·王献之传》卷八十)

【原文】

12.桓玄为太傅,大会,朝臣毕集,坐裁,问王桢之曰:“我何如卿第七叔?”于时宾客为之咽气。王徐徐答曰:“亡叔是一时之标,公是千载之英。”一坐欢然。(86)

【注释】

①桓玄:字敬道,一名灵宝,谯国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人,大司马桓温之子。东晋杰出将领、权臣。历任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录尚书事、扬州牧、徐州刺史、相国、大将军等职,封楚王。后篡晋建楚,被刘裕所杀。②大会:指人数众多的集会。③裁:通“才”,刚刚。④竟:完毕。⑤王桢之:字公干,小字思道。东晋末年琅琊(今山东省临沂市)人,王羲之之孙,王徽之的儿子。历侍中、大司马长史。⑥第七叔:指王献之。⑦咽气:屏气。不敢喘息,形容惶恐紧张的样子。⑧标:榜样,代表。⑨英:德才超群的人,英杰。

【品读】

明代“二拍”(《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作者凌蒙初,在读毕这则小故事后,点评了一句“真是怕他”,说王桢之怕桓玄。凌蒙初极准确地道出了王桢之的内心。

桓玄不是个简单人物,他是桓温的儿子。他相貌奇伟,神态爽朗,又嗜好书法,亦善写文章。桓玄对自己的才能和门第颇为自负,总认为自己是英雄豪杰。

因为其父桓温晚年有篡位的迹象,所以朝廷一直对桓玄也深怀戒心,不敢大用。桓玄起用虽晚,但很快就将大权掌控于手。桓玄掌权后,就开始打压异己,表现出篡位的野心来。后来,他将晋安帝的帝位夺了过来,自己为帝,并改元“永始”。后世有人将其与曹操相提并论,从野心和霸气上看,二人有相似之处。

桓玄非常喜爱书法,他对“二王”的成就很仰慕,常和王家人相比。这则故事的比较只是其中一次。

在朝臣集会的时候,大家刚刚坐定,桓玄就向王桢之发问了:“我比你家七叔王献之如何?”王桢之回答:“亡叔是一时楷模,公为千载英杰。”表面看,这是句皆大欢喜的话,实则让人深思:“楷模”和“英杰”可不分高下,但“一时”和“千载”差距就大了。作为王氏后人,为什么要这么说?文章中一个情节易被忽略。当桓玄问题一出口,所有宾客“为之咽气”,而王桢之比较机智的回答又使大家“一坐欢然”。整个会场的气氛一变再变,是因为一直压制王家势力的桓玄不怀好意,如果王桢之回答得不当,就会成为把柄,也许会招来祸端。但王桢之的回答很巧妙,并且大大抬高了桓玄,化险为夷后,众人也长出一口气。

相同的问题桓玄还问过王羲之的外孙刘瑾,我桓玄“何如贤舅子敬”?王献之的这个外甥以水果来比,说:“楂梨橘柚,各有其美。”借庄子的话来脱离险地,表面看是机智的回答,实也是不得罪人的圆滑。

王家从王羲之到王献之,再到王桢之、刘瑾之辈,已历经三代,门阀之兴衰显矣!后人为了保全自己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说出违心的话也是无奈之举,个中辛酸后人也是有所领会的。难怪凌蒙初说“真是怕他”!

【扩展阅读】

导言:以水果喻不同实出自庄子之口。桓玄贪婪,其传中有记载。

《庄子·天运》:故譬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其犹楂梨橘柚邪!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

(桓玄)性贪鄙,好奇异,尤爱宝物,珠玉不离于手。人士有法书好画及佳园宅者,悉欲归己,犹难逼夺之,皆蒱博而取。遣臣佐四出,掘果移竹,不远数千里,百姓佳果美竹无复遗余。信悦谄誉,逆忤谠言,或夺其所憎与其所爱。(《晋书·桓玄传》卷九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