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文学

四、文学

【解题】

文学,文章博学,是孔门四科之一。《论语·先进》中有“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文学》门下共记故事104则,有魏晋士人对儒、道、佛等各家经典的讨论,也有对文章、书画及作者的鉴赏和品评。讨论是思想的交锋,故参与之人各抒己见,见解精辟;论文评画,听曲观景,处处也体现了时人艺术的追求。此目选择8篇文章。

【原文】

1.郑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着泥中。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愬,逢彼之怒。”(3)

图6 郑玄像

【注释】

①郑玄:郑玄,字康成,东汉著名经学家,注疏有《毛诗》《周易》《论语》等儒学经典。②称旨:符合某人的意思。③胡为乎:为什么。④薄言:急急忙忙。⑤愬:诉说;告发。

【品读】

郑玄是东汉时期非常有名的经学家,他为《毛诗》《周易》《论语》等做过注疏。郑玄以授徒讲学为主要工作,门下弟子极多。但是《世说新语》的作者选材极为巧妙,避开了才华突显者,而选择了家中身份低微的小婢女为主人公。郑玄自己好学,广收门徒,以至于家中“奴婢皆读书”。一个小婢女做事不合主人之意,惹得郑玄大怒,婢女还一个劲地辩解,郑玄便叫人把婢女拽到泥地里站着。这一幕被另一个婢女看见了,她直接引用《诗经》里的句子打趣道:“胡为乎泥中?”原诗中“泥中”虽是卫国地名,但正合此景。婢女直言:“为什么站到泥里呢?”被惩罚的婢女也不示弱,同样用《诗经》中的诗句回复道:“薄言往愬,逢彼之怒。”“我急急忙忙给主人解释,正赶上他生气了。”两个婢女对《诗经》的熟悉和机灵在一问一答中表现出来。婢女皆读书,这远超过她们的本职工作,不仅读书,而且还能活学活用,可见对内容也是通熟于心了。

故事明说的是婢女,赞的却是郑玄,这就是衬托之法。郑玄学生众多,对于婢女也是引导指教,经学家的大度宽容也就表现出来了。教育不分身份贵贱,知识不限地位高低,这一点上,郑玄是不是也有孔子之风呢?

郑玄自少年时就一心向学,不尚虚荣,天性务实。据说,他八九岁时就能用筹码进行乘除法的运算,好天文、占候、风角、隐术。十一二岁时,随母亲去参加腊月宴会,与他同席的十多位客人都衣着华贵,说起话来言辞华美,口若悬河,仿佛个个不凡,唯独郑玄默默不语。其母见状,悄悄暗示他,希望表现一下自己的能耐。郑玄却不以为然,说在这个场合夸夸其谈不是他的愿望所在。

郑玄学习,求教于各个名师。他是山东高密人,而附近的学者已经被他请教遍了,他便向西进入关中,拜扶风人马融为师。当时,马融是最有名的经学家,但人很傲气,一般不亲授学生。郑玄在其门下三年也没能一睹老师尊容,只能听到马融高徒的讲授,但郑玄始终没有离开。有一次,马融和他的一些高足弟子演算浑天问题,解来解去,不得结果。有人说郑玄精于数学,于是就把他招来相见。郑玄一来就解决了问题,这让马融和他的弟子们都惊讶不已。从此,马融对郑玄大为重视,郑玄向马融请教讨论,学问大长。待郑玄学成归家,马融竟有“礼乐归东”之叹,这也是马融对郑玄的最高赞赏。也有一说,郑玄东归,马融深怕郑玄名声超过自己,就派人去追。郑玄也料到这一手,就躲在桥下,在水中垫着木屐坐着。果然,马融带着占卜工具栻盘追赶上来。到了河边,他转动栻盘看了看,然后对手下人说:“郑玄在土下,水上,靠着木,肯定是死了。”大家就没再追,郑玄得以保命。对于这个传说,很多人认为不可信,觉得是对海内大儒马融的诋毁。

名士孔融为北海相时,对郑玄特别尊崇,他特意请郑玄在徐州住了一段时间。待郑玄从徐州返回高密时,正值黄巾军起义。起义军一路烧杀,但他们却对郑玄十分尊重,“见玄皆拜,相约不敢入县境”,老家高密因有郑玄而避过战祸,免受了劫掠。

【扩展阅读】

导言:郑玄东归,马融有“吾道东矣”之叹,而此情形《后汉书》记载颇详。郑家女仆以《诗经》调侃,可见对原诗不仅读懂了,且能灵活运用。待我们读完原诗,仍会为两个小姑娘的应变反映会心一笑。

1.(玄)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受于玄。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后汉书·郑玄传》卷六十五)

2.《诗经》二首: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诗经注析·邶风》中华书局1991年版)

柏舟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我心匪鉴,不可以茹。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

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觏闵既多,受侮不少。静言思之,寤辟有摽。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诗经注析·邶风》中华书局1991年版)

【原文】

2.钟会撰四本论始毕,甚欲使嵇公一见。置怀中,既定,畏其难,怀不敢出,于户外遥掷,便面急走。(5)

【注释】

①钟会:字士季,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三国时期魏国名将、书法家。太傅钟繇之幼子,青州刺史钟毓之弟。②嵇公:嵇康,见《政事》第2则注释。③既定:疑为“既诣宅”。已经到了嵇康家。④难:发难,驳难。⑤面:动词,遮住面,挡住脸。⑥走:跑。

【品读】

钟会是三国魏时著名书法家、政治家钟繇的儿子,也是自幼饱读经书,极其聪慧之人。但是,这个有才华的后生却和嵇康结了深怨,最终成了害死嵇康的急先锋。

过去读这个故事,想象钟会将书稿“于户外遥掷”,总想他面对高人是胆怯的,甚至于畏缩。陈寅恪说钟会“别有企图”,对此一直不甚明白。现在看,结点在钟会写的文章上,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嵇康和钟会完全是两类人。嵇康是竹林七贤之一,生性高傲,耿介刚烈,蔑视权俗;钟会干劲发达,是司马昭的心腹近臣。关于“才性”这个话题,钟会的观点是紧随司马皇帝的旗帜,重名教,重道德,德能相合。而嵇康则以老庄为本,讲率性而为,才性相离,其观点自然不合司马氏的主旨。另外,嵇康高傲无比,骨子里瞧不起钟会,而这个态度,钟会应该也是清楚的。明知道对方瞧不上自己,不是同道人,为什么还要拿书稿去见嵇康呢?其真实动机不能不让人怀疑。嵇康性直,不会隐藏自己的好恶,见书稿要么置之不理,要么驳斥一番。后面的情节没有记载,可以想见,嵇康无论怎么做都会给钟会留下把柄。

钟会曾去会过一次嵇康,那次,钟会不是一个人,而是带了一大批人贤俊之士。当时,嵇康正在大树下叮咣叮咣地打铁,向秀忙着帮拉风箱。钟会一帮人到了,嵇康也没停下来,就一直背对着大家,很久很久也不说一句话。过了一阵子,钟会耐不住了,只好起来离开。这时候,嵇康发话了,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回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怨越结越深。钟会渐渐成了司马昭身边的红人,嵇康也就躲不开钟会的明枪暗箭了。果然,嵇康的朋友给了钟会一个机会。嵇康的这个好朋友叫吕安,吕安的哥哥吕巽告吕安不孝,嵇康替吕安辩解,钟会抓住这个机会,认为他“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轻时傲世,不为物用,无益于今,有败于俗……今不诛康,无以洁王道”。钟会的话将嵇康的行为上纲上线到危及家国的高度,他要请皇帝清王道了。于是,嵇康被杀,钟会的心头之恨也彻底了结。

图7 钟繇像

钟会家世背景极好,父亲钟繇儒雅而有盛名。在父亲影响下,钟会和哥哥钟毓也是少有令誉。《三国志》中说钟会“少敏慧夙成”,当时,中护军蒋济观眸子而能知人,蒋济见了五岁的钟会,惊异感叹他:“非常人也。”但是,同是一根藤上的瓜也有歪正,兄弟俩性情差异极大,同是机智,少年时的钟会就多了些狡黠。文帝曹丕也闻知钟繇的这两个儿子有名,就召来一见。见皇帝毕竟是大事,钟毓满头大汗,曹丕问他:“为什么一脸汗啊?”钟毓说:“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又问钟会:“你为什么没出汗?”钟会说:“战战栗栗,汗不敢出。”因紧张或恐惧出汗是人的生理现象,钟毓回答是实情。钟会“汗不敢出”,机敏中其实有虚假的一面。成长起来的钟会果然足智多谋,灭蜀后,居功自傲而生谋反之心,最终被杀。

【扩展阅读】

导言:邓艾之死与钟会有关,《三国志》中清楚记载。另外,钟会见嵇康,一问一答,暗藏机锋,小说中言语传神,言浅意浓啊!

1.(钟)会内有异志,因邓艾承制专事,密白艾有反状,于是诏书槛车征艾。司马文王惧艾或不从命,勅会并进军成都。监军卫瓘在会前行,以文王手笔令宣喻艾军,艾军皆释仗,遂收艾入槛车。会所惮惟艾,艾既擒,而会寻至,独统大众,威震西土。自谓功名盖世,不可复为人下,加猛将锐卒皆在己手,遂谋反。(《三国志·钟会传》卷二十八)

2.钟士季精有才理,先不识嵇康。钟要于时贤隽之士,俱往寻康。康方大树下锻,向子期为佐鼓排。康扬槌不辍,傍若无人,移时不交一言。钟起去,康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世说新语·简傲》3)

【原文】

3.殷中军、孙安国、王、谢能言诸贤,悉在会稽王。殷与孙共论易象,妙于见形。孙语道合,意气干云。一坐咸不安孙理,而辞不能屈。会稽王慨然叹曰:“使真长来,故应有以制彼。”既迎真长,孙意己不如。真长既至,先令孙自叙本理。孙粗说己语,亦觉殊不及向。刘便作二百许语,辞难简切,孙理遂屈。一坐同时拊掌而笑,称美良久。(56)

【注释】

①殷浩:字渊源,后改深源。陈郡长平(今河南省西华县)人,豫章太守、光禄勋殷羡之子,东晋时期大臣、将领。②孙安国:孙盛,字安国。太原中都(今山西省平遥县)人。东晋中期史学家、名士、官员。③王:王濛,字仲祖,小字阿奴,太原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东晋名士、外戚,深得辅政的会稽王司马昱倚重,官至司徒左长史。④谢:谢尚,字仁祖。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东晋时期名士、将领,谢鲲之子、谢安从兄。⑤会稽王:司马昱,字道万。晋元帝司马睿幼子,东晋第八位皇帝。先封琅琊王,后徙封会稽王,历任散骑常侍、右将军、抚军将军等职。桓温废司马奕后,立司马昱为帝。司马昱在位8个月后便因忧愤而崩,享年53岁,谥号简文皇帝。⑥许:相当于“处”,处所。⑦道合:阐释紧扣观点,言辞缜密。⑧不安:不稳妥,不当。⑨真长:刘惔,字真长。沛国相县(今安徽省宿州市)人。东晋著名清谈家,晋陵太守刘耽之子。历任司徒左长史、侍中、丹阳尹等职,故后世称其为“刘尹”。⑩简切:语言简洁切中要害。

【品读】

魏晋时,士人崇尚玄学,讲究清谈,思想自由争鸣。文中的会稽王司马昱也是位清谈之士,他历仕元、明、成、康、穆、哀、废帝七朝,后来当了皇帝。在他提倡下,东晋中期前玄学呈现发展势态。《世说新语》中有几条他参与的谈玄故事,而故事中所出现的人物或为朝廷官员,或为山野隐士,或为清庙僧人。但共同谈道说玄,不显官场高下权势,而是呈现出平等交锋,不以势压人的宽松环境。此则故事,出现的人物都是清谈名士,各有才华。比如文中的孙盛,一生著述颇丰,《晋书》称其“笃学不倦,自少至老,手不释卷”,其著作以史学居多,其书“词直而理正”,有《魏氏春秋》二十卷、《魏氏春秋异同》八卷、《晋阳秋》三十二卷,可惜今仅存轶文。再如殷浩,他酷爱《老子》,隐居十年不曾出仕做官,其论《四本》,水平“若汤池铁城,无可攻之势”,谈论玄理的思辨哲学水平极高。而王濛亦能清谈,谈道时旨在意义,简洁而有重点。

故事里,群英相会,完全可以看出辩论的精彩热闹场面:殷浩、孙盛、谢尚这些清谈大家都聚在会稽王的书斋里,而殷浩和孙盛因“易象妙于见形”而展开了激烈辩论。其间,孙盛观点明晰,阐发缜密,语言激昂,意气充沛,一下子占了上筹。在座的各位虽心中不服,但言辞上都辩驳不倒。大家同时也想到了另外一位高人——刘惔刘真长,就忙不迭地去搬救兵。果然,刘惔一到,情形大变。他先让孙盛陈述观点,而刚刚还意气风发的孙盛仿佛对刘也心怀怯意,粗粗说了自己的意思,便觉得明显不如前时。刘惔洋洋洒洒,辩驳申论;孙盛理屈词穷,难以周全;在座诸人拊掌大笑,赞美不已。

一场学术辩论,高潮迭起,有失败有胜利,有遗憾也有超常表现,辩的是口才观点,显现的是智慧修养。孙盛一人面对殷、谢、王等人,公平的学术争鸣中没有“少数服从多数”之理;会稽王等人处弱势了,也只能请出刘惔来,更无“以权势压人”之态!这种辩论令人神往不已,它是一场精神的享受。

在追求学术精义的同时,大家也有失态的时候。一次,仍是殷浩与孙盛辩论,两人反复几次,越辩越激烈,以致顾不上吃饭,家人将饭一遍遍重热端上。二人专心致志,挥动麈尾,将麈尾上的纤毛都甩落到盘中。处于下风的殷浩终于失态了,脱口骂了出来:“你不要像倔马,再犟我就穿你鼻。”孙盛也不示弱,说:“你没见过豁鼻子的牛吗?我要穿你的脸颊!”殷浩骂急了,犯了常识错误:马是带嚼子的,牛是穿鼻子的。孙盛反应快,将殷比作要逃跑的牛,你不服输,我穿你面颊。两人骂也精彩。

理都是在论辩中明晰的。一场精彩的辩论,对于论辩双方和旁听者而言,都是一种美的享受。

【扩展阅读】

导言:精彩的辩论不仅内容丰富,懂与不懂,一来一往的形式也让人陶醉。

支道林许掾诸人共在会稽王斋头。支为法师,许为都讲。支通一义,四坐莫不厌心。许送一难,众人莫不抃舞。但共嗟咏二家之美,不辩其理所在。(《世说新语·文学》40)

【原文】

4.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羮,漉菽以为汁。箕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66)

【注释】

①文帝:曹丕,字子桓,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与卞夫人的长子,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②东阿王:曹植,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省莘县),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③大法:国家的重要法令,此处应指极刑。④应声:随口说来。⑤漉菽:漉,过滤。菽,即豆豉。用煮熟的大豆发酵后制成,有咸、淡两种,供调味用;淡的也可入药。也有用小麦制成的。⑥惭色:羞愧的样子。

【品读】

三国时期,曹操和他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引领了建安文学,并称建安三曹。建安作家中,曹植的文学成就被认为最高,他留存的作品最多,对当时及后代的文学影响也最大。但是,权力的争夺往往是不讲亲情的。父亲活着时,兄弟两个集团明争暗斗,用尽了权谋。曹操爱才,对曹植一度非常偏爱,也几次欲立他为太子。据说,曹操出兵打仗时,曹植写文章在马前高声朗诵,为父亲送别。文中,夸美父亲功业,预祝凯旋,大家听了都很欢喜。而曹丕自知文不如弟弟,他则听从了谋士的建议,只是站在旁边,泪流满面地痴痴望着父亲。曹操重功用,一下子就觉得曹丕更实诚,父子感情由此也亲近了许多。的确,比起哥哥曹丕来,曹植文人气浓了点,任性不说,且饮酒不节制往往误事,缺乏政治家所需的成熟和老练。建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曹操派曹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之职去救曹仁。临行前,曹操想召儿子来见,并有所训诫。怎料曹植大醉,不能受命。于是,曹操悔而罢之,曹植由此也失去了在父亲面前表现的机会。在围绕继承权的斗争中,曹丕最终胜出。曹丕当了皇帝后,将曹植身边的谋士一个个都杀了,也有除兄弟的心想,因此,就有了七步为诗的故事。在人们感叹曹植才思敏捷的同时,也不由为兄弟间不能相容而显露的杀气而惊心,“相煎何急”也就成了兄弟间相互残杀的代名词。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周恩来就是用诗歌“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来揭露国民党的暴行的。

图8 顾恺之《洛神赋图》中曹植像

曹操死后,曹植受到曹丕严厉的迫害,虽为王侯,行动却无自由,动辄得咎,如同囚徒。文帝死后,其子曹叡(明帝)继位,曹植的处境稍有改善,他以为可以再为朝廷做点事情,几次上书给侄儿,表达了想做事的愿望,而皇帝置之不理。曹植渐渐也明白了皇帝的心思,他不可能得到信任的。空怀壮志,无从施展的曹植也就郁郁而死了。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历来受人怀疑。不管怎样,它表现了曹植的才情,也显示出人们对饱受压制的曹植的同情。

【扩展阅读】

导言:曹丕的七言诗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最有名的就是《燕歌行》了,诗意缠绵,充满了忧伤。

燕歌行(其一)·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燕歌行(其二)

别日何易会日难,山川悠远路漫漫。郁陶思君未敢言,寄声浮云往不还。

涕零雨面毁容颜,谁能怀忧独不叹?展诗清歌聊自宽,乐往哀来摧肺肝。

耿耿伏枕不能眠,披衣出户步东西,仰看星月观云间。

飞鸧晨鸣声可怜,留连顾怀不能存。(《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卷二十五)

【原文】

5.左太冲作《三都赋》初成,时人互有讥訾,思意不惬。后示张公。张曰:“此二京可三,然君文未重于世,宜以经高名之士。”思乃询求于皇甫谧。谧见之嗟叹,遂为作《叙》。于是先相非贰者,莫不敛衽赞述焉。(68)

【注释】

①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人,东晋文学家。②讥訾:讥评非议。③不惬:不乐意,不称心。④张公:张华,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省固安县)人,西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藏书家、博物家。⑤二京:东汉张衡的《东京赋》与《西京赋》。⑥经:量度;筹划。⑦非贰:非议,怀疑。⑧敛衽:整饬衣襟,表示恭敬。

【品读】

左思是东晋文学家,他的赋、诗都非常有名。但左思出身寒门,虽有很高的文学才华,却在当时的门阀制度下也很不得志,只好在诗歌中抒发自己郁结情怀,比如《咏史》(其二):“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苖。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是啊,山上小苖能遮蔽山涧青松;高门子弟世袭官位,寒门才俊只能沉沦下僚。面对社会的不公,有才华的人心中充满不遇于世的愤懑,这种情绪,有时只能借诗文来抒发了。左思写作刻苦用心,据说构思十年才写出来了《三都赋》(《魏都赋》《吴都赋》《蜀都赋》)。期间,家门口,庭院里,厕所边,都摆放着笔和纸,只要想到一句,马上就记录下来。但是,文章写成,当时人们并不重视它,而且对他的赋大加非议。这让左思更加抑郁。后来,左思将赋拿给张华看,张华对其文章大加赞叹,认为可以和东汉张衡的《二京赋》并论媲美。张华虽肯定了他的《三都赋》,但也点出了问题所在:文章之所以未被世人重视,应该请一位高人筹划一下。这位高士便是皇甫谧。待左思将文章给皇甫谧看后,皇甫老先生不光是大为赞叹,还给《三都赋》写了一篇《叙》。这一下,文章立马火了,连当初非议的人也纷纷调整态度说起了好话。大家争相传抄《三都赋》,还导致市面上的纸张供应紧张,一时洛阳纸贵。

借名人扬名自古有之。左思有才,当时已是诗名鹊起,但也不得不借张华和皇甫谧来推扬文章,实属无奈之举。张华是汉代张良的后代,在西晋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是政治家、文学家、藏书家,以博学而闻名,对天下古今事物都非常熟悉,编纂了中国第一部博物学方面的书《博物志》。皇甫谧在当时不仅是医学家,在史学和文学方面也负有盛名。《三都赋》从非议不认可到人人赞美,以至洛阳纸贵,可以说经历了一个戏剧化的过程。这里,张华和皇甫谧二人功不可没。但是,这也恰恰表现了人们对地位低下的左思的歧视。以人重文,凭声望选人,有色的眼镜不知埋没了多少英才。这种偏见,连陆机都不能免。陆机刚到洛阳时,也想写篇类似张衡的作品,听说左思在写,拍手嘲笑,并在与弟陆云的书信中说:“此间有伧父,欲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瓮耳。”“伧父”是魏晋时南方人对北方人的蔑称,含有粗俗的意思。陆机修养不算差,但也极不客气地将左思称作“伧父”。待左思《三都赋》写出并流传,陆机不得不叫绝叹服,以为无法超过,遂辍笔不写了。古人有古人的偏见,寒门之士也多有他们的无奈。而今天,人们更多的是对专家的无端信任,过分盲目的崇拜。货真价实的东西,经名人专家推荐而被世人认识,有了名气,可以说是好事。可是,更多的是挂羊头卖狗肉,借名人炒作而已。

再说“赋”,它是汉代兴起的一种文体,它的规模体制比较宏大,铺张扬厉,文辞华美且夸张。多用来写宫苑的富丽,都市的繁华,物产的丰饶。从产生起,人们就非常看重它,一篇赋写成功了,作者往往因之而名声大振,或得赏或封官。比如,汉代的司马相如一篇《长门赋》得黄金百两。枚乘赋柳,得绢五匹。司马相如、东方朔还凭赋得了官。尤其到了东汉张衡时期,官府曾用考赋来取士,当然不论成绩好坏,一概录用。后来赋的内容和形式虽有了很大变化,但一直流行不衰,它更多地被当作表现才情的方式了。

【扩展阅读】

导言:陆机对左思的鄙视在正史中亦有记载。

初,陆机入洛,欲为此赋,闻思作之,抚掌而笑,与弟云书曰:“此间有伧父,欲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瓮耳。”及思赋出,机绝叹伏,以为不能加也,遂辍笔焉。(《晋书·左思传》卷九十二)

【原文】

6.庾仲初作《扬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亲族之怀,大为其名价云:“可三《二京》,四《三都》。”于此人人竞写,都下纸为之贵。谢太傅云:“不得尔。此是屋下架屋耳,事事拟学,而不免俭狭。”(79)

【注释】

①庾仲初:庾阐,字仲初,颍川鄢陵(今河南省鄢陵县)人,东晋时期文学家。②庾亮:字符规,东晋名臣,曾历仕元、明、成三朝。③怀:情意;心意。④名价:犹声价。⑤谢太傅:谢安。见《德行》第三则注释2。⑥不得:不能;不可。⑦俭狭:犹言浅陋。

【品读】

这则故事与前面一篇相似,都与赋有关。

庾阐也是个聪明人,九岁能作文,且能用功。勤奋的庾阐写《扬都赋》写得也很辛苦。午夜时,他让妻子将点燃的灯放在瓮中,保持不灭,每每有了想法,便马上拿出灯来开始写,终于写成此文。《扬都赋》写得气势盛大,描摹景物,铺列物品都极为壮阔。在赋中,作者对当时的名流温峤、庾亮加以称颂。庾亮东晋名臣,地位极高,他和作者庾阐还有亲戚关系。所以,庾亮见赋后不光对文章大加推崇,还给庾阐赠送了财物。在庾亮眼里,《扬都赋》可以和张衡的《二京》并列,也不亚于左思的《三都赋》。在庾亮的夸赞下,人们竞相传抄,建康城里一时纸价高涨。可以看出,一篇文章写得好是一个方面,有名人推扬更重要。但庾亮毕竟和庾阐有亲戚关系,庾亮的夸美也有点私情在里面,多少有点夸大的成分。

谢安看问题还是比较敏锐,他认为庾亮对《扬都赋》评价太过,庾阐的赋就是模拟之作,“屋上架屋”,贫乏浅陋而无自己的独创性。不知谢安此论会不会令二庾不悦,但肯定会影响《扬都赋》的身价。作为政治家的谢安也有极高的文学修养,他常常和小辈们谈论文学,对文章加以点评,他的欣赏能力应不在庾亮之下,他的观点多少也能左右世人。当时裴启写了部书叫《语林》,里面记载了谢安的故事,不料谢安站出来说话了。他认为《语林》中对他的事记录不实,结果《语林》身价大跌。我们从故事中看出了谢安对文章的态度,一要真实;《扬都赋》中对当时朝廷显臣庾亮和温峤都有赞誉,这里面有没有谄媚夸张之辞呢?再就是要有自己的独创,有自己的风格,没有新鲜感的东西是不会长久的。

其实,庾阐写《扬都赋》的故事恰恰反映出以都市繁华为内容的赋渐渐衰败的原因:结构形式越来越固定,形成了相对僵化的样式。内容日益空洞,就是用华美的骈偶句罗列物品,铺陈景象。文章呈现出了作者的才识,而失去了真实的性情。

模仿本身没有错,但贵在模仿中有创新,模仿中寻求自己的路子,否则就会流于剽窃了。

可见,一部好的作品借名人吹捧是没用的。今天,无论什么作品不只借名人代言,更多的是不惜重金借媒体炒作,有用与否,恐怕最终都是眩目的烟火,一闪而已了。

【扩展阅读】

导言:《世说新语》亦记载了庾亮对庾阐《扬都赋》一文的反应,文义简洁,可辅助来读。

庾阐始作《扬都赋》,道温、庾云:“温挺义之标,庾作民之望。方响则金声,比徳则玉亮。”庾公闻赋成,求看,兼赠贶之。阐更改“望”为“隽”,以“亮”为“润”云。(《世说新语·文学》77)

【原文】

7.孙兴公云:“潘文烂若披锦,无处不善;陆文若排沙简金,往往见宝。”(84)

【注释】

①孙兴公:孙绰,字兴公,太原中都人。②潘: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今河南省)人,西晋著名文学家,官至黄门侍郎。③陆:陆机,见《言语》第五则注释1。④简:寻捡。

【品读】

《世说新语》是一部近娱乐而远功利的书,它里面也记载了一些人对当时时兴作家或作品的评论。这则文字中,孙绰认为潘岳的文章文采华美,每一句都是妙笔;认为陆机的文章如沙中淘金,杂芜中有精华。孙绰的评论还是中肯的,点出了二人追求绮丽,善铺写的特点。

潘岳和陆机是西晋非常著名的两位文学家,文学史上“潘陆”并称,人们常常用“陆才如海,潘才如江”形容二人的风格。二人文章齐名,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如俩人还都是二十四友中的成员,这多少给他们的名声造成了负面影响。为什么这样呢?那得先说说二十四友。当时朝廷中贾谧权势极大,他是贾后的侄子,又是开国功臣贾充的外孙,所以很多人都想奉迎结交。贾谧喜好文学,故广招文人墨客,于是,渤海石崇、欧阳建,荥阳潘岳,吴国陆机、陆云,齐国左思,中山刘舆、刘琨等依附贾谧,号称二十四友,这二十四个人占了当时文坛的十分之七。他们经常在巨富石崇的金谷园里饮宴作诗,故也称之为“金谷二十四友”。元康六年(291年)征西大将军王诩要去长安,大家在金谷别墅设宴相送,这次文人聚会,后人称之为“金谷宴集”。聚会中,大家留诗纪念,石崇为诗集作了《金谷诗序》。金谷雅集开了后世文人雅集的先河,我们大家熟悉的“兰亭雅集”和《兰亭集序》,其实是后人对这次“金谷宴集”行为的模仿。

年轻时的潘岳貌美,风度优雅。他若出现在洛阳大街上,妇女们无不手拉手地一同围住他,或向他的车上抛水果,以至于“掷果盈车”。但潘岳又趋于世利,媚附贾谧,每候其出,辄望尘而拜。这一点也让后人不耻,觉得潘岳品行不端,当不起“安仁”字中的“仁”来,渐渐也以“潘安”来称呼他了。

别看潘岳整天跟在贾谧的后面,参加宴会写写文章,但他的仕途并不顺利,三十刚过,他的白发就出来了。当时,他正好写出了《秋兴赋》,文章借秋天万物的凋落来比喻人生的悲苦,这就有了“白发悲秋”和“潘鬓”这两个词。潘岳和妻子杨氏的感情非常好,杨氏去世后也未再娶,他写的《悼亡诗》三首,情谊真挚动人,尤其“床空委清尘,室虚来悲风”一句,极其传神。《晋书》中说:“哀诔之妙,古今莫比,一时所推。”评论者认为写伤感、低沉情绪的哀诔文章,潘岳在古代算是写得最好的。

陆机才冠当世,诗、文、辞赋都有成就,尤其是赋体的文艺批评著作《文赋》,是论文的名篇,其形式也是前所未有的。陆机的祖父是东吴名将陆逊,东吴灭亡后,陆机和弟弟陆云都是以文才被召到洛阳的。刚到洛阳时,二人心高气傲,自认为是江南名族,对中原人士有点轻视,只拜访当时的名士张华。张华也看重陆机的名声,他们一见如故。张华说:“伐吴国之战,获得了两个俊士。”并把他们推荐给朝廷,这下,二陆名气大振。时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之说(“三张”指张载、张协和张亢)。张华欣赏陆机,当然也能发现陆机文章的缺点。《世说新语》刘孝标就引用张华的话点出了陆机的不足,说:“人之作文,患于不才;至子为文,乃患太多也。”他的创作有表现文学才能、标榜学问的意识,所以文辞繁缛,注重修饰,雕琢太重。其实,他的诗歌语言过于深奥、典雅,但情感表现得并不深切。之所以这样,恐怕和他的经历有关。想想,他是东吴大将的后代,国破之后,不得不离开南方转移到洛阳,进入中央权力中心,涉足于斗争是非之地去做官,去打拼,他的心情是很复杂的。特殊境地,矛盾心理怎么能明晰表现呢?

潘、陆二人才高,可最终结局也都不算好。惠帝时,宗室相争,陆机为成都王司马颖率大军讨伐长沙王司马乂,打了败仗,又和宦官孟玖、孟超起了矛盾。孟玖是司马颖的亲信,他就说陆机心怀异志。司马颖就把陆机杀了。陆机临死还给司马颖写信,感叹道:“华亭鹤唳,岂可复闻?”清泉茂林的华亭别墅,是陆机兄弟读书的地方,他们曾在那住了十多年。死到临头时,陆机想到的是出仕前读书的无忧日子。后来人们就用“华亭鹤唳”来表示对往日生活的留恋。陆机死时四十三岁,和他一同被杀的还有他的两个儿子,包括陆云在内的两个弟弟。

赵王司马伦囚禁了晋惠帝,自己当了皇帝,他重用了亲信孙秀。潘岳早先就看不上孙秀,现在孙秀得势了,他就诬告说潘岳、石崇要帮某个王爷造反,结果赵王司马伦把潘、石二人都杀了。潘岳的兄弟,兄弟的儿子、女儿也都被牵连送命。

【扩展阅读】

导言:“掷果盈车”“华亭鹤唳”的故事在正史中记载详细,尤其陆机之死,言天地同悲以示冤屈,故唐代李白也作诗慨叹。

1.(潘)岳美姿仪,辞藻绝丽,尤善为哀诔之文。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载以归。时张载甚丑,每行,小儿以瓦石掷之,委顿而反。(《晋书》卷五十五)

2.(陆)机梦黑幰绕车,手决不开,天明而秀兵至。机释戎服,着白帢,与秀相见,神色自若,谓秀曰:“自吴朝倾覆,吾兄弟宗族蒙国重恩,入侍帷幄,出剖符竹。成都命吾以重任,辞不获已。今日受诛,岂非命也!”因与(司马)颖笺,词甚凄恻。既而叹曰:“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遂遇害于军中,时年四十三。二子蔚、夏亦同被害。机既死非其罪,士卒痛之,莫不流涕。是日,昏雾昼合,大风折木,平地尺雪,议者以为陆氏之冤。(《晋书·陆机传》卷五十四)

3.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三):

陆机才多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士,秋风忽忆江东行。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全唐诗》卷二十五)

【原文】

8.或问顾长康:“君《筝赋》何如嵇康《琴赋》?”顾曰:“不赏者,作后出相遗。深识者,亦以高奇见贵。”(98)

【注释】

①顾长康: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东晋著名画家。②嵇康:见《政事》第2则。③遗:舍弃。④见贵:被重视。

【品读】

现实生活中,人们都喜欢拿两物两事来对比,且常常无端地抑后者而扬前者,“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啊!后者的委屈也就可以理解了。今天,世人都知顾恺之是画家,对其文章并不知晓。刘孝标注中引《中兴书》言其:“博学有才气”,但“为人迟钝而自矜尚,为时所笑”。故有“三绝”之誉,三绝中,“文绝、画绝、痴绝”,可见,文亦如画,应该都不错。故事中,有人拿顾恺之的《筝赋》与嵇康的《琴赋》作对比,仿佛要分个上下高低。没料到以“痴绝”著称的画家说出了一番绝妙的话:“不欣赏的人往往舍弃后者,赏识的人自然会重视其中独特的地方。”后出来的往往容易被轻视,甚至被忽略,后者的价值也常常被大打折扣,这个理似乎也成了常识。细想一下,每个人都有这个思维定式。每个人都经历过这种无端“被比较”的懊恼。凡事还是讲求客观最重要,“先入为主”会影响一个人的判断力。

顾恺之的《筝赋》和嵇康的《琴赋》,孰优孰劣?今天已经没有比较的意义了,况且《筝赋》没有保留下来。但是,用赋写乐器在西汉后期就比较流行了。西汉的时候,有位精通音律的文学家王褒,他就写了篇《洞箫赋》。在赋中,他先对制作箫的材料竹子进行介绍,写了箫的制作过程,重点写乐师高超的演奏,描绘箫的声音之妙,欣赏的感受,最后是总赞。这篇赋对后人的影响很大,尤其它的结构模式也成了大家遵循的套路。赋开篇从造乐器的材料写到制作调试,尔后从演奏转入描摹音乐之妙,听者感受,最后以赞美大完结。王褒之后,马融有《长笛赋》,嵇康有《琴赋》,而马融和嵇康也都是精通音律的,马融好吹笛,嵇康临死一曲《广陵散》已成了绝唱。他们二人写乐器、写音乐之妙都有自己的体会,文亦传神。画家顾恺之懂不懂音乐不得而知,但他说过:“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巧艺》)从审美理论上讲,音乐与绘画有相通之处,也是重传神,重精神气质的。想象顾恺之的《筝赋》应该不差!

【扩展阅读】

导言:刘孝标的注释,引不同文章对顾恺之均从不同角度的表现,也使我们对人物了解得更全面了。

宋明帝《文章志》曰:“桓温云:‘顾长康体中痴黠各半,合而论之,正平平耳。’”世云有三绝:画绝、文绝、痴绝。《续晋阳秋》曰:“恺之矜伐过实,诸年少因相称誉,以为戏弄。为散骑常侍,与谢瞻连省,夜于月下长咏,自云得先贤风制,瞻每遥赞之。恺之得此,弥自力忘倦。瞻将眠,语搥脚人令代,恺之不觉有异,遂几申旦而后止。”(《世说新语·文学》98刘孝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