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豪爽
【解题】
豪爽,即豪放直率,性格率真洒脱而不拘常俗。魏晋个性鲜明之士不少,性格豪爽之人说话行事自然率真,不加掩饰,在高压政治之下,这些人的真性情也成了大家欣赏、模仿的榜样。本目之下13则,此选择2篇。
【原文】
1.王大将军①年少时,旧有田舍名②,语音亦楚。武帝唤时贤③共言伎艺事④。人皆多有所知,唯王都无所关,意色殊恶⑤,自言知打鼓吹⑥。帝令取鼓与之,于坐振袖而起,扬槌奋击,音节谐捷⑦,神气豪上,傍若无人。举坐叹其雄爽⑧。(1)
【注释】
①王大将军:王敦,见《品藻》第三则注释1。②田舍名:田舍,农家子。乡下人之称。③时贤:当时有德才的人。④伎艺事:音乐歌舞等表演艺术。⑤意色殊恶:脸色神态特别不快。⑥鼓吹:鼓吹乐。古代的一种器乐合奏曲。亦即《乐府诗集》中的鼓吹曲。用鼓、钲、箫、笳等乐器合奏。源于我国古代民族北狄。汉初边军用之,以壮声威,后渐用于朝廷。此处特指击鼓。⑦谐捷:谐和快速。⑧雄爽:雄健豪爽。
【品读】
王敦虽出琅琊名族,可他是典型的武夫,骨子里粗俗而无教养,说话口音又带点楚音,没有洛阳官话那么标准,人称他乡巴佬。他娶的是武帝的女儿襄城公主。结婚时,王敦去厕所,看见漆箱里装着防臭用的干枣,以为厕所里也摆设果品,便吃起来,竟然吃光了。出来时,侍女端着装水的金澡盘和装澡豆的琉璃碗,王敦便把澡豆倒入水里喝了,以为是干粮。侍女们都捂着嘴嘲笑他。石崇家的厕所都常有十多名婢女侍奉,并放置甲煎粉和沈香汁,而如厕后的人都会更换新衣。很多客人都不好意思去,但王敦则一直神情自若。石崇家的婢女都看出来这个人无耻,说他定会为“贼”。
行为粗俗让人鄙视,连公主的婢女都轻视他,朝廷名士更不用说了。王敦心里肯定受打击,一旦有机会,他便以自己的方式反击翻身了。
一次,皇帝和大家谈论音乐歌舞,对于这个高雅话题,王敦知之甚少。大家说得热烈,王敦的脸色越来越不快。他告诉皇帝,自己会打鼓!于是,皇帝命人拿来了鼓。王敦二话不说,挽起衣袖走过去,抄起鼓槌旁若无人地打了起来。鼓点咚咚,音节铿锵,雄壮有力,音调疾缓递进,仿佛一肚子的不满愤懑全发泄了出来。大家从他的鼓声中感觉到了他的雄健豪爽,看到了他从未有过的气魄。
东晋之初,王敦权势越来越大,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王敦对自己也愈加自信。每次喝酒后,他就高声朗诵曹操的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边诵边用如意敲打痰盂,痰盂边都被他打豁了口。在王敦自狂的高歌中,野心毕现!
【扩展阅读】
导言:凡写王敦,人物鲜活而有张力。不妨再读一篇。
王处仲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世说新语·豪爽》4)
步出夏门行·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卷二十二)
【原文】
2.王大将军①始欲下都②处分树置③,先遣参军④告朝廷,讽旨⑤时贤。祖车骑⑥尚未镇寿春,瞋目厉声语使人曰:“卿语阿黑⑦:何敢不逊⑧!催摄面⑨去,须臾不尔⑩,我将⑪三千兵槊脚⑫令上!”王闻之而止。(6)
【注释】
①王大将军:王敦,见《品藻》第三则注释1。②下都:沿江而下进入南京。③处分树置:变动安排,对人员另有处置。④参军:官名。东汉末始有“参某某军事”的名义,谓参谋军事。简称“参军”。晋以后军府和王国始置为官员,为军中僚佐。⑤讽旨:委婉地传达旨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讥刺、指责。⑥祖车骑:祖逖,字士稚,范阳遒县(今河北省涞水县)人,东晋军事家。曾任司州主簿、大司马掾、骠骑祭酒、太子中舍人等职,后被授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率部北伐。⑦阿黑:王敦小字。⑧不逊:傲慢无礼。⑨催摄面:催,快速。快快收起你的脸面撤回去。⑩须臾不尔:须臾,片刻,短时间。不尔:不如此;不然。⑪将:率领。⑫槊脚:槊,长矛兵器,此处为名词动用,用槊刺脚。
【品读】
王敦霸气,遇到祖逖真英雄也只能灰溜溜地退下了。王敦守武昌时,打算沿江而下,进入建康,变动人事,重新安置朝廷人员。他张狂且目无朝廷,竟然先派遣参军带话,将自己的意思暗示给朝廷。祖逖得知后,义正词严呵斥使者:“你去告诉阿黑:他胆敢无礼,快快收起他的嘴脸回去,如若不然,我就率领三千士兵持槊刺击,把他赶上去。”王敦听了果然没敢行动。祖逖威武!不仅直呼王敦小名“阿黑”,而且一番陈词酣畅淋漓,掷地有声,充满气势。此时的王敦也是色厉内荏,惧怕正义。
王敦忌惮祖逖,不敢作乱。祖逖死后,王敦大喜过望,认为再无人可以在军事上威胁自己,最终决意举兵叛乱。
【扩展阅读】
导言:豪爽是本性的自然流露,背后是大义的支撑。祖逖闻鸡起舞更是激励人心。
(祖逖)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逖琨并有英气,每语世事,或中宵起坐,相谓曰:“若四海鼎沸,豪杰并起,吾与足下当相避于中原耳。”(《晋书·祖逖传》卷六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