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任诞

二十三、任诞

【解题】

任诞,就是行为放诞、任性。魏晋名士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尚无为,尚自然,讲求性情,故行为不拘礼俗,率性而为。这种放诞行为,有的出于真诚天性,有的则有矫饰的一面。任诞行为的产生有魏晋特定的时代环境,今天学是学不来的。54则故事,从适合理解的角度我们选择1则。

【原文】

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49)

【注释】

①王子猷:王徽之,见《雅量》第二十则注释1。②出都:进京师。③渚下:渚,水中小洲。此为建康青溪渚。④旧闻:传闻。⑤桓子野:桓伊,字叔夏,小字子野(一作野王),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东晋将领、名士、著名音乐家。⑥相闻:互通信息,传递音信。⑦试:副词。相当于“姑且”“试着”。⑧回下车:调转方向下车。⑨踞:倚,靠。胡床,坐具,指交椅。⑩弄毕:演奏结束。⑪交:互相,或交换。

【品读】

王羲之的儿子都擅长书法,傲慢也是父子同出一辙。可傲和傲又不同,王献之游顾家花园(见《雅量》第二十则扩展阅读),傲到无礼的地步,让人不能接受。而王徽之的傲多少有点性情之人的做派,自然而为,近于天真状态,让人能够接受。他想念戴逵,却至门不入,洒脱放言“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这种只满足心理需求,而不刻意追求结果的派头让许多人望尘莫及。一次,他去了郗恢家,见郗家有块波斯羊毛毯非常美,于是就让人搬到了自己家里,郗恢知道后并没有责怪。可见大家对他孩子般天真的性子的理解和包容。还有一次,他借住别人的房子,在仆人的院子里种竹子。仆人说暂时借住,为什么要麻烦呢?王子猷说:“不可一日无此君。”在他生活中,精神需求是首先应该满足的。

追求精神享受,行为就率性不假,所以也就有了和桓伊的一次有趣交集。要知道,桓伊可不是一般人,他是丹阳尹、护军将军桓景之子,曾任淮南太守、历阳太守、建威将军,在谢玄指挥的淝水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而封侯拜将的贵显之人。桓伊也是位赫赫有名的音乐家,吹笛技艺“江左第一”。据说,他有支笛子叫柯亭笛,还是蔡邕制作的。若从官场的角度讲,桓伊的地位高出了王徽之。但故事中的二人都非常可爱,桓伊的举止更可贵。相遇之前,他们彼此不认识,王徽之知道桓伊善吹笛,琅琊王家王徽之的名气桓伊也早有耳闻。二人相遇时,王在船上,桓将军则坐车在岸上。有客人认识桓伊,就指给了王徽之看,王徽之的情致一下子也被勾起来了,竟派人上岸传话:“听说桓君善吹笛,请来为我吹一曲。”桓伊二话没说,调转方向下了车,倚着胡床吹奏起来。一曲《梅花三弄》悠悠扬扬,情韵毕佳。桓伊的演奏没有丝毫敷衍,而是以一首长曲将笛子艺术展示了出来。吹奏完了,余音萦绕之际,桓艺术家上车绝尘而去。而王徽之痴痴呆呆仿佛沉浸在梅花的香气中,还在品味着远去的音符……二人自始至终没有讲一句话。

这个故事最能体现魏晋名士的神韵:率性而无功利心,有的只是艺术上知音的相交。在王徽之的眼里,桓伊的一切都被淡化,只知道他是吹笛大家;在桓伊眼中,王家人都是性情中人,听笛也是对艺术的欣赏。一个善吹,一个能赏,得遇知音也是难得。而真正的知音是不需要任何语言媒介的。

今天,艺术也染上了世侩之气,知音更是可遇而不可求了。

【扩展阅读】

导言:关于王子猷,下面这则故事的影响也非常大,应该知道。

1.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世说新语·任诞》47)

图24 元·张渥《雪夜访戴图》

2.左思诗一首:

招隐诗(其一)左思

杖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

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

秋菊兼糇粮,幽兰间重襟。踌躇足力烦,聊欲投吾簪。

(《文选》卷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