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捷悟
【解题】
捷悟,就是一个人快速的反应能力,敏捷的领悟能力。因为各种原因,人的反映能力,对事物的理解力有快有慢。古今以来,我们都是羡慕聪明人,对应对事物快速的人总是充满了敬佩。本门7则故事,此处选2篇。
【原文】
1.杨德祖①为魏武②主簿③,时作相国门,始构榱桷④,魏武自出看,使人题⑤门作“活”字,便去。杨见,即令坏之。既竟⑥,曰:“门中‘活’,‘阔’字。王正嫌门大也。”(1)
【注释】
①杨德祖:杨修,字德祖,弘农(陕西省华阴市)人,东汉末年的文学家。任曹操丞相府主簿。②魏武:曹操。见《言语》第三则注释2。③主簿:见《赏誉》第六则注释2。④榱桷:屋椽。⑤题:题写。⑥竟:完毕。
【品读】
杨修学问渊博,极聪慧,连曹操都感叹不如,狷狂的祢衡也说“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数也。”在他眼里,只看重孔融和杨修二人,其他都是碌碌无为之辈。杨修悟性极高,对于文字谜的破解自然不在话下。曹操修相国府的大门,刚建好屋桷,曹操就来看。看毕一语不发,只在门上写了个“活”字。旁人不解,而杨修马上让拆除重建,认为门中活为“阔”,曹操嫌门修得太豪华了。一次,有人送与曹操一盒酪,曹操吃了少许后,在盒盖上写了“合”字让众人看。大家不明白。传至杨修那儿,杨修没犹豫吃了一口,说:“公让我们吃一口。”“合”是由“人”“一”“口”组成,所以,杨修的解释是“一人一口”。曹操是聪明有情趣之人,杨修也是敏悟机智。
曹操爱才,帐下网罗了不少人才,杨修在曹操府中也是深受赏识。《三国志》曹操传中说:“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当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可见,杨修不光有才干,而且是曹操眼中的红人,大家都想与之结交。可是,杨修最终也是为曹操所杀。有人认为,杨修恃才放旷,而曹操多疑。杨修常能度测其意,故遭忌惧,后来找个借口把他杀了。其实,曹操杀杨修,一是因为杨修是袁术的外孙;更主要的是,杨修卷进了夺嫡之争,触动了曹操敏感的神经。曹操在培养接班人问题上一直在考察曹丕和曹植。作为风头日炽的红人,杨修也成了曹丕、曹植拉拢的对象。杨修与曹植交好,常为曹植出谋划策,帮他通过了父亲的一次次“考察”。但杨修在政治上缺乏应变能力,曹植失势后,他又想疏远曹植,这让曹操非常忌讳,他的死也就不能免了。关于杨修之死,《三国演义》中的叙述就突出了曹操的不义。
有才不等于有政治能力,一旦错入权势圈,才华反而成了自毁的利器。
【扩展阅读】
导言:且看小说中,罗贯中是如何表现杨修的聪慧的,而他也是因此丧命的。
(曹)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适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操随口曰:“鸡肋!鸡肋!”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
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惇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只见夏侯惇寨内军士,各准备行装。操大惊,急回帐召惇问其故。惇曰:“主簿杨德祖先知大王欲归之意。”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
【原文】
2.郗司空①在北府②,桓宣武③恶④其居兵权。郗于事机⑤素暗⑥,遣笺诣桓:“方欲共奖⑦王室,修复园陵。”世子嘉宾⑧出行,于道上闻信至,急取笺,视竟,寸寸毁裂,便回。还更⑨作笺,自陈老病,不堪人间⑩,欲乞闲地自养。宣武得笺大喜,即诏转公督五郡,会稽太守。(6)
【注释】
①郗司空:郗愔,字方回,高平金乡(今山东省金乡县)人,东晋太尉郗鉴长子,王羲之妻弟,在东晋官至平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②北府:东晋建都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军府设在建康之北的广陵(江苏扬州市),故称军府为北府。③桓宣武:桓温,见《言语》第七则注释1。④恶:厌恶。⑤事机:古代军事术语,指在战争中用来损害敌方的计谋。也指行事的时机。⑥素暗:向来糊涂。暗:昏乱;愚昧;不明白。⑦奖:助,辅助。⑧世子嘉宾:长子郗超。郗超见《雅量》第十七则注释2。⑨更:重新。⑩不堪人间:指不能再做工作。
【品读】
郗愔如果知道自己的一片赤胆忠心毁于儿子之手,该是如何懊恼!但是,作为父亲的郗愔对桓温的认识的确不如儿子郗超。
桓温心怀不轨,欲成就自己的霸王之业,怎奈郗愔分掌兵权,一方面不敢轻举妄动,一方面也厌恶暗恼郗愔。而郗超则积极为桓温谋划,郗愔丝毫不知情,一家父子,却是忠奷分别。郗愔不明桓温真意,还写信与他,希望二人共同辅佐东晋王室,努力恢复大业,有朝一日能重回洛阳“修复园陵”。郗愔一片忠心洋溢在字里行间!哪料书信中途被儿子所截。郗超不愿老父与野心勃勃的桓氏对抗,他将书信撕得粉碎,然后重新写了一封,完全篡改了父亲本意:我年老体弱,不能再承担军务工作,希望能归家养老。郗超此举让桓温大喜,郗愔解去兵权,改会稽内史。由此桓温独揽兵权,朝廷无法牵制。在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中,稍有不慎便危及性命。郗超依附桓温,不愿见桓温加害父亲,便伪造了书信。这虽使父亲免于祸患,但大大损害了国家的利益。郗超有旷世之才,可惜跟错了人!
郗愔特别喜欢郗超,他爱财,好聚敛,家有钱数千万。但郗超与父不同。有次提到钱的事,当父亲的慷慨开库,给儿子一天时间,任其随便拿,想他不过用百万而已。哪知,郗超一日全部散与亲友。郗愔知道后惊诧不已。
郗愔非常欣赏大儿子郗超,郗超去世后,老人家哀伤欲绝。这时候,老人拿到了儿子生前专门留给他的一个箱子,里面都是与桓温往来的密谋信件。心系晋室的郗愔这才明白儿子的不忠,顿时由悲转怒,说:“小子早该死!”知父莫如子,郗超以绝决的方式断了父亲对他的念想。
【扩展阅读】
导言:郗超虽紧随桓温,但也有独特之处,尤其是他对金钱的态度,古今少有。
郗超……少卓荦不羁,有旷世之度,交游士林,每存胜拨,善谈论,义理精微。愔事天师道,而超奉佛。愔又好聚敛,积钱数千万。尝开库,任超所取,超性好施,一日中散与亲故都尽。其任心独诣,皆此类也……凡超所交友,皆一时美秀,虽寒门后进,亦拨而友之。及死之日,贵贱操笔而为诔者四十余人,其为众所宗贵如此。(《晋书·郗超传》卷六十七)
郗公大聚敛,有钱数千万,嘉宾意甚不同。常朝旦问讯,郗家法,子弟不坐,因倚语移时,遂及财货事。郗公曰:“汝正当欲得吾钱耳!”乃开库一日,令任意用。郗公始正谓损数百万许,嘉宾遂一日乞与亲友,周旋略尽。郗公闻之,惊怪不能已已。(《世说新语·俭啬》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