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伤逝
【解题】
伤逝,即对死亡表现出的哀痛;怀念去世的人。人生短暂,生命有限,即使秦皇汉武,这些令山河变色的人也逃不脱死亡的结局,生死也就成了永恒的话题。一旦天地相隔,唯有伤痛和思念而已。于是,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动情的文字。魏晋多性情之人,他们对于死者的怀念也表现出了独特的方式。本目19篇,此选2篇。
【原文】
1.王仲宣①好驴鸣。既葬,文帝②临其丧,顾③语同游④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⑤皆一作驴鸣。(1)
【注释】
①王仲宣: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省邹县)人。建安时期著名文学家。曾为曹操侍中。②文帝:曹丕,见《文学》第四则注释1。③顾:回头看。④同游:同行的人。⑤赴客:一起去吊唁的客人。
【品读】
丧礼应该是肃穆的吧,曹丕却一反常礼,带领众人以学驴叫来为好友王粲送行,因为王粲生前喜欢学驴叫。把朋友最喜欢的东西送给对方,其实也是对朋友的尊重,王粲在天有灵肯定会会心一笑的。丧礼没有了悲伤和庄重,没有传统礼教,反而有了旷达和洒脱。曹丕送别王粲时,恐怕脑海中掠过的都是好友的件件事情:生前学驴叫的情态依然清晰,豁亮而高亢的声响还在耳边回响,但今天人要归于尘土了!人死不复生,好友难再得。行事谨慎的曹丕以一声驴叫宣泄了心中的悲,也显示出他的真性情。
王粲是汉末的文学家,但他“貌寝”,就是长相丑陋且身材矮小。王粲年轻时去长安拜见蔡邕,蔡邕不仅倒屣相迎,家中藏书还由其阅读。中原战乱,他不得不到荆州避祸。刘表听说天下名士王粲来投,非常兴奋,可一见王粲,又大为失望。刘表以貌取人,始终没有重用他。十三年后,王粲辗转投于曹操门下,不仅深得赏识,而且和曹丕情谊深厚。可惜,在随曹操征吴途中不幸逝世。
王粲文才极高,他与孔融、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刘桢并称“建安七子”,且是其中成就较大的一个,与曹植并称“曹王”。
王粲一生是坎坷的,但后期得遇曹氏父子应该也是他的大幸了。
【扩展阅读】
导言:王粲之赋文情并茂,其独立苍茫,负荷深重的形象极其鲜明。请张开口用清朗之声读一读吧。
登楼赋·王粲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憯恻。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卷二十九)
【原文】
2.支道林①丧法虔②之后,精神霣丧③,风味④转坠。常谓人曰:“昔匠石⑤废斤⑥于郢人⑦,牙生⑧辍弦于钟子,推己外求⑨,良⑩不虚也!冥契⑪既逝,发言莫赏,中心蕴结⑫,余其亡矣!”却后⑬一年,支遂殒⑭。(11)
【注释】
①支道林:支遁,字道林,东晋名僧。见《言语》第八则注释1。②法虔:支遁的同学。③霣丧:萎靡颓丧。④风味:风度;风采。⑤匠石:古代名石的巧匠。⑥斤:斧子。⑦郢:古邑名,春秋战国时楚国都城。⑧牙生:俞伯牙。⑨推已外求:由自己而推想他人之心。⑩良:确实。⑪冥契:默契;暗相投合。此处指意趣相投的好友。⑫蕴结:情绪郁结而难以释怀。⑬却后:过后。⑭殒:去世。
【品读】
人生在世,贵在有一二知己,有二三个情意相投的好友。即使打仗,高手渴望与强者对决;即使下棋,还要棋逢对手,这样才不辱自己,显出水平!论道更需要高手,你申他驳,他发难你巧解,今天你占上风,明天他胜一筹。你来我住中,失意与自得交替轮转,道也越辩越明,理亦愈论愈精,外在观点和内在神气更是渐渐走向了融合,二者思想渐渐融为了一体。
如若这般,一人先归于道山,另一人怎么能释怀?支遁在法虔殁后精神萎靡,风采消散,仿佛神气也随朋友走了。他常常说的就是:“郢人死了,匠人不再运斤成风;钟子期死了,伯牙不再弹琴。由自己的情怀可以推想别人的心思,的确如此啊!好友不在,我的论说无人能赏,忧伤郁结不散,我也要死了!”在他眼里,知音不在,仿佛自己的价值也无法体现了。果然,一年过后,支遁也殒殁了。
知音维系的生命情结到了共生死的地步,不能不让人动容!
【扩展阅读】
导言:支遁以庄子和惠子二人来喻他和法虔的默契关系,庄子和惠子的故事见于《庄子》。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庄子·徐无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