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赏誉

八、赏誉

【解题】

赏誉:称赏,赞誉。主要是对人的赞扬。魏晋重品评,无论是形象还是精神,抑或是一个人的作为影响,都会引起士林中的评议,而由此也可看出当时所注重的时尚。文中评论人和事,多用比喻,如以亭亭大树喻人之卓然风姿,这说明,魏晋品评重神韵而轻形象,即所谓遗形取神,重视精神气度的特点。本目之下156则故事,我们选其9则。

【原文】

1.世目李元礼:“谡谡如劲松下风”。(2)

【注释】

①目:品题,品评。②李元礼:李膺,字符礼,颍川襄城(今河南省襄城县)人。东汉著名学者、政治家。③谡谡:劲风声,比喻刚劲严峻。

【品读】

《世说新语》的产生就和汉魏六朝品评人物的风气有关,他们以自己的审美眼光来评议人事,从一个一个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评议标准的变化,时代特色极其鲜明。

李膺之所以成为天下楷模,在于他勇于检举不法,敢和乱政宦官斗争。在和宦官斗争失败后,他不逃避,勇担当,不畏死,感动了天下文士。当时有“天下楷模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天下俊秀王叔茂”的赞誉之词流行。李膺是在建宁二年党锢之祸中被杀。

在世人的眼里,东汉末的李膺是“谡谡如劲松下风”,人们以劲风来形容李膺,实是表现他刚强的品性,浩然的气节。

【扩展阅读】

导言:东汉末年的党锢之祸受害人不仅多,而且时间久,大体情况略说如下。

党锢之祸指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贵族等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党争的事件。事件因宦官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终身而得名。前后共发生过两次。

东汉桓帝、灵帝时,当权者分为宦官、外戚两派,交替专权。宦官党有侯览、曹节、王甫等,他们任用私人,败坏朝政,为祸乡里。而外戚一党的窦武等人却比较清正,因此贵族李膺,太学生郭泰、贾彪等人与外戚一党联合,对宦官集团进行激烈地抨击。这些人通常被称作士人,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士大夫。

公元166年,陈蕃上书桓帝,要求清除宦官乱政邪风。宦官等人嫉恨士大夫们,虽对陈蕃不敢加害,但对其他人大行报复。朝臣多被免官,大臣成瑨、刘质等在狱中被害,岑晊、张牧等人逃亡。宦官党羽张成之子因杀人被河南尹李膺处死,宦官一党遂让张成弟子上书皇帝,诬陷李膺等人结党,诽讪朝廷。桓帝大怒,通缉了重臣杜密、陈翔等及陈寔、范滂等士人。李膺、陈寔、范滂等人慨然赴狱。当时民间多同情士人,朝野上下纷纷求情,加之李膺等人在狱中故意供出宦官子弟。宦官等害怕牵连到自己身上,向桓帝进言大赦天下,并改元永康。党人等获得释放,但放归田里,终身罢黜,史称第一次“党锢之祸”。

公元168年(建宁元年)汉灵帝即位,陈蕃再度被任命为太尉,名士李膺、杜密、尹勋、刘瑜等人重被起用。大家以为贤人在朝,太平盛世将临。但宦官首领曹节、王甫等人干涉朝政。陈蕃、窦武等人要求革除宦官参政,并准备除去宦官曹节、王甫一党。不料泄密事败,陈蕃当日遇害。李膺等再次被罢官,并禁锢终生。十四岁的汉灵帝在宦官欺骗下,大兴大狱,李膺、杜密、范滂、虞放等百余人,被下狱处死。受牵连被逮捕、杀死、流徙、囚禁的士人达到六、七百名。是为第二次党锢之祸。八年之后,即公元176年,因永昌太守曹鸾上书为“党人”鸣冤,要求解除禁锢,灵帝非但不听,反处死曹鸾。并下诏书,凡是党人门生、故吏、父子、兄弟中任官的,一律罢免,禁锢终身,并牵连五族。党锢的范围扩大,波及更多的无辜者。后人认为,党锢之祸是东汉灭亡的原因之一。(编者整理)

【原文】

2.王戎目山巨源:“如璞玉浑金,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10)

【注释】

①王戎:字浚冲。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西晋名士、官员,惠帝朝司徒,“竹林七贤”之一。②山巨源:山涛,字巨源,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省武陟县)人。魏时为郎中、吏部郎,晋时,累迁吏部尚书等。为“竹林七贤”之一。③璞玉浑金:璞玉,包在石中而尚未雕琢之玉。浑金,未冶炼的金。比喻未被发现的人才。④钦:敬佩,佩服,钦羡,仰慕。⑤名:形容,说出。⑥器:才能,能力。

【品读】

有时候,我们对人,对文章的评价无法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准确表达,往往用比喻方式言及,比如,用汪洋恣肆形容文风;以如沐春风来形容一个人的和善等等。而这种形容一是含蓄,再就是可以给人以回味和想象的空间,如同古代山水画的留白一样。

王戎与山涛是竹林七贤中的人物。名士之交,定有相知和情趣相近之处,王戎形容山涛为“璞玉浑金”,是未被琢磨的玉,未经锻炼的金。那么,他的潜力应该是无尽的,故人皆知山涛为人才,但还没真正认识到他的才能和气量,还不能将他的价值认识清楚。裴楷也说:“见山巨源,如登山临下,幽然深远。”山涛在七贤中的确不同于别人,他通达和谨慎,不像嵇康刚硬,也不像阮籍隐忍痛苦,更不同于后来的王戎敛财庸俗,自营利益。嵇康有《与山巨源绝交书》,却又将儿子托付于他,嵇康也是信任他的。

刚易折,柔易媚。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无奈,有许多的不如意,其实,立身处事学学山涛可能会便宜一些。

【扩展阅读】

导言:“竹林七贤”之称可见于嵇康传。

嵇康居山阳,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琊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晋书·嵇

康传》卷四十九)

【原文】

3.林下诸贤,各有隽才子。籍子浑,器量弘旷。康子绍,清远雅正。涛子简,疏通高素。咸子瞻,虚夷有远志。瞻弟孚,爽朗多所遗。秀子纯、悌,并令淑有清流。戎子万子,有大成之风,苗而不秀。唯伶子无闻。凡此诸子,唯瞻为冠,绍、简亦见重当世。(29)

【注释】

①林下诸贤:指竹林七贤阮籍、嵇康、王戎、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等。②隽才:亦为“隽材”,指才智出众的人;出众的才智。③籍子浑:阮籍的儿子阮浑,字长成。④弘旷:心胸开阔。⑤康子绍:嵇康的儿子嵇绍,字延祖。⑥雅正:方正,正直。⑦涛子简:山涛的儿子山简,字季伦。⑧疏通高素:疏通,通达。高素,高尚清俭。⑨咸子瞻:阮咸的儿子阮瞻,字千里。⑩虚夷:平和。⑪瞻弟孚:阮咸的次子,阮瞻的弟弟阮孚,字遥集。⑫多所遗:遗,缺漏。指不拘小节,不遗细行。⑬秀子纯、悌:向秀的儿子向纯,字长悌;向悌,字叔逊。⑭令淑:德行好。⑮清流:喻指德行高洁负有名望的士大夫。⑯戎子万子:王戎的儿子王绥,字万子。⑰大成:指在道德、学问或功业等方面有大的成就。⑱苗而不秀:只长了苗而没有开花结实。比喻人资质虽好,但尚未有所成就即不幸夭折。语出《论语·子罕》:“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⑲伶子:刘伶的儿子。

【品读】

过去有句俗话“龙生龙,凤生凤”,今天,虽不以出身论人,但良好的家世熏陶,极正的家庭教养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竹林七贤中,除刘伶的儿子史籍不载外,其他均有记载。他们的儿子基本继承了父风,如阮孚,放达率性,也爱散发豪饮,对木屐更是爱不释手;阮瞻清心寡欲,与世无争;阮浑通达洒脱,并有文集留世。和父亲们最大的不同是,他们多是晋王朝的忠臣。向纯、向悌名望极高,在洛阳攻陷后,为贼所害;山简雍容典雅,曾为征南大将军,为官有政绩,“襄阳山翁”令后世仰慕;嵇绍二十八岁得到山涛推荐出仕为官,性刚烈而敢直谏,为护惠帝中箭而亡,谥为“忠穆”。可惜的是王戎的儿子王绥,有才华,人人看好,却不幸在十九岁便去世了。

刘伶的儿子不见记载,恐怕也和他的酗酒有关。他嗜酒如命,妻子曾毁了酒器哭劝道:“君酒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嗜酒对身体不好,非养生之道,但刘伶虽然也明白,但不能自我控制,一饮一斛,五斗解酲(病酒为酲),妻儿的劝自然无用。酗酒多少影响了后代的智力,而作为父亲,每日大醉对孩子恐怕是无暇教导的。

王戎儿子王绥早亡也应有原因,《晋书》载:王万子“有美号而大肥。”王戎家富到洛下无人可比的地步,生活水平自然高,孩子是不是饮食无度而伤身呢?

【扩展阅读】

导言:七贤之子中,王戎之子的情况《晋书》中有一句说明;而刘伶的病酒,传中记载生动详细。

(王戎)子万有美名,少而大肥,戎令食糠,而肥愈甚,年十九卒。(《晋书·王戎传》卷四十三)

(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其遗形骸如此。尝渴甚,求酒于其妻。妻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酒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曰:“善!吾不能自禁,惟当祝鬼神自誓耳。便可具酒肉。”妻从之。伶跪,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儿之言,慎不可听。”仍引酒御肉,隗然复醉。(《晋书·刘伶传》卷四十九)

【原文】

4.王蓝田为人晚成,时人乃谓之痴。王丞相以其东海子,辟为掾。常集聚,王公每发言,众人竞赞之。述于末坐曰:“主非尧、舜,何得事事皆是!”丞相甚相叹赏。(62)

【注释】

①王蓝田:王述,字怀祖,太原晋阳人。王述事亲孝谨,袭爵蓝田侯。②晚成:年岁大才有成就。③王丞相:王导。见《言语》第六则注释7。④东海:王述的父亲王承,曾为东海太守。⑤辟:征召。⑥掾:官府中佐助官吏的通称。属官。⑦主:王导。⑧何得:怎能;怎会。

【品读】

王述和王羲之虽都是王姓,但不属一支,他是太原王氏,显贵较晚。王述性情简单、率真。时人谓之痴,是因为他为人单纯,不是同类不想结交。当时,人人渴望与俊才相识,他特立独行。而且“每受职,不为虚让”,接受一个职位工作,从来不推脱,可见王述性情不假,不矫情。谢安就称赏王蓝田“掇皮皆真”,即表里如一。

王述的率真还表现在不媚上。他在丞相王导手下做属官,王导地位显赫,言事不论可否,在座众人竞相称赞。只有王述冷静说道:“主(王丞相)并非尧、舜,怎么可能事事无错!”这种当众泼冷水的行为真是勇气可嘉啊!试想今天,有几人能做王述?媚势之人太多太多,个个唯恐好话不够,笑脸不媚,以至于失去了自我,迷失了方向。所以,王述率真,坦诚可爱而可敬。

从另一方面讲,王导亦更可敬,他不以王述的反驳为忤,反而大大叹赏,表现了王导心胸宽阔的一面。赏,是赏王述的真诚,敢说真话;叹,则是对盲目奉承者的暗暗批评。王导为官清醒,他不飘飘然自大,虚怀若谷的气魄,是不是也是每个为政者的榜样呢?

【扩展阅读】

导言:王述王蓝田的性子可能有点急躁,因为下面这则故事传播更广。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筯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王右军闻而大笑曰:“使安期有此性,犹当无一毫可论,况蓝田邪?”(《世说新语·忿狷》2)

【原文】

5.世称庾文康为丰年玉,稚恭为荒年谷。庾家论云:“是文康称恭为荒年谷,庾长仁为丰年玉。”(69)

【注释】

①庾文康:庾亮,字符规,谥文康,颍川人。历仕元、明、成三朝。②丰年玉:丰收后庆贺用的玉器。③稚恭:庾翼,字稚恭,庾亮弟。④荒年谷:荒年的谷子。⑤庾长仁:庾统,字长仁,小字赤玉,庾亮从子。

【品读】

魏晋士人品评人物极有特点,好用比喻,形象而生动。“丰年玉”“荒年谷”完全是不同的两类物品,但以它来形容人,特点凸显。“丰年玉”是祭祀庆贺用的玉器。庾亮也好,庾长仁也罢,世人目之为“丰年玉”,是说二人均可为安邦治国之大才。“荒年谷”,自然有雪中送炭的功效,庾翼为“荒年谷”,是说庾翼在困难之时有济世之才或匡世之功。俗话说:“宁可雪中送炭,不要锦上添花”,雪中送炭救人于危难似乎比锦上添花更实用,更重要。但从人才使用上讲,不好简单分别上下。雪中送炭,济世匡扶,拨乱反正,此功劳不亚于马上打天下。可打天下易,守之更难。那么,太平之年的建设之功,应该也是对雪中送炭成果的维护,守天下的人才更需要智慧!

【扩展阅读】

导言:《世说新语》中,庾亮的故事相对比庾翼多,且较为务实。

(庾)亮携其三弟怿、条、翼南奔温峤,峤素钦重亮,虽在奔败,犹欲推为都统。亮固辞,乃与峤推陶侃为盟主。侃至寻阳,既有憾于亮,议者咸谓侃欲诛执政以谢天下。亮甚惧,及见侃,引咎自责,风止可观。侃不觉释然,乃谓亮曰:“君侯修石头以拟老子,今日反见求耶!”便谈宴终日。亮啖薤,因留白。侃问曰:“安用此为?”亮云:“故可以种。”侃于是尤相称叹云:“非惟风流,兼有为政之实。”(《晋书·庾亮传》卷七十三)

【原文】

6.王蓝田拜扬州,主簿请讳,教云:“亡祖、先君,名播海内,远近所知。内讳不出于外,余无所讳。”(74)

【注释】

①王蓝田:王述,见本目第四则注释1。②主簿:汉代中央及郡县官署多置之。其职责为主管文书,办理事务。至魏晋时渐为将帅重臣的主要僚属,参与机要,总领府事。此后各中央官署及州县虽仍置主簿,但任职渐轻。③讳:指需避忌隐讳的事物。此处指避称已故尊长者之名。④教:告诉。⑤亡祖:王述的祖父王湛。⑥先君:王述的父亲王承。⑦内讳:指已故女性长辈的名字。

【品读】

讳始于周,中国古代讲究“避讳”,如家族中,长辈的名字不能直接叫出来。或不能和君王的名字中的字重复出现,太宗“李世民”的“世”“民”二字,百姓就得小心用了,文章中要写“民风”“民情”就常变作“人风”“人情”,否则就是犯避讳。讳也有基本规则,古人有名有字,一般讳名而不讳字,字是可以称呼的;讳死而不讳生,祖父活着,其名不讳。讲究避讳,对长辈不直呼其名是一个人基本的礼貌修养,难怪卢志挑衅陆机:“陆逊、陆抗,是君何物?”陆机对卢志毫不客气,当场大加训斥(见《方正》第四则)。

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说:“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故王述到了扬州做刺史,手下属官自然要问“讳”了,免得说错话惹领导不高兴。而王述的回答也是极为得意:“我的祖父、父亲,名扬四海,远近所知;家中妇女名讳不需要知道,别的没有什么可忌讳的。”王述很骄傲,言语中表现出的都是太原王氏高门第的优越感。

像陆机、王述之名流,他们的家族功业辉煌,大家对其父亲、祖父,甚至曾祖大名都了然于心,提及前辈自然知道巧妙避讳。但是,许多人因不知避讳,在交际场合就不免遭遇尴尬了。如东晋王忱,去拜望桓玄,桓玄招待他,喝的酒是冷酒,王忱因为喝药忌冷酒,因此叫仆人去“温酒”,不料桓玄大哭起来。桓温是其父,他听到一个“温”字就要伤心痛哭。这一哭,搞得王忱很尴尬。桓玄的表现也未免太矫情了。

犯讳是交际大忌,但因讳也给很多人带来了不便,比如唐代,若名字中有“常”字,就不能到“常州”为官。过于严格讲究讳,甚至影响到一个人的前途发展。唐代诗人李贺,才华横溢,但与进士考试无缘。因为他父亲的名字为“晋肃”,“晋”犯了“进士”的讳,“肃”犯了“肃宗”皇帝的谥号,所以,李贺连考试资格都没有。当时,许多人也为其鸣冤叫屈,韩愈写文章《讳辩》为他打抱不平,愤然道:“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但一切都无济于事。

做事不应胶柱鼓瑟,今天对讳的讲求已经不严格,甚至不再提倡了。但为人的基本底线要有,起码的礼貌要讲。看一些影视作品中,孩子对自己父母也大大咧咧直呼其名,仿佛这是家风开明的表现,其实大错特错了!

【扩展阅读】

导言:韩愈就“讳”有过深刻论述,不妨读读。

韩愈《讳辩》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妾,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卷十二)

【原文】

7.王仲祖称殷渊源:“非以长胜人,处长亦胜人。”(81)

【注释】

①王仲祖:王濛,字仲祖,小字阿奴,太原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东晋名士、外戚。深得辅政的会稽王司马昱倚重,官至司徒左长史。②殷渊源:殷浩,字渊源,后改深源。陈郡长平(今河南省西华县)人,豫章太守、光禄勋殷羡之子,东晋时期大臣、将领。③长:长处,优点。④处:对待。

【品读】

王濛自赏又极其高傲,把脚搭在桓温脖子上,桓温拨下来,他还恼怒,那是因为他对武夫出身的桓温多少有点轻视。但王濛、殷浩、刘惔都是清谈之士,也是好朋友。三人经常在谈论玄学,辨义析理,所以,彼此的优点、缺点也都了然于心。王濛看殷浩,觉得殷浩并非有过人的优点,而是知道如何对待自己的优点,如何利用它。也可以这样讲:殷浩不恃才傲人,不倚强凌弱。其实,这也是殷浩为人“真”的一面。《晏子春秋》:“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但如何对待自己的优点,许多人却不能准确把握。

能入高傲的王濛的法眼的人,自然也是和他秉性相投之人。刘惔说王濛“性至通而自然有节。”魏晋名士高傲、率性的同时,不失自我,却又保全本色“真”也是可贵的。

【扩展阅读】

导言:刘尹与王濛二人互相推赏,还有二则故事可为印证。

1.刘尹每称王长史云:“性至通而自然有节。”(《世说新语·赏誉》87)

2.王长史云:“刘尹知我,胜我自知。”(《世说新语·赏誉》109)

【原文】

8.桓公语嘉宾:“阿源有德有言,向使作令仆,足以仪刑百揆。朝廷用违其才耳。”(117)

【注释】

①桓公:桓温,字符子,一作符子,谯国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人。东晋杰出的军事家、权臣。②嘉宾:郗超,字景兴,一字敬舆,小字嘉宾,山东高平(今山东省金乡县)人,东晋官员、书法家、佛学家。曾任桓温大司马,迁中书侍郎,司徒左长史。③阿源:殷浩,见上则注释2。④向使:假使;假令。⑤令仆:令,指尚书令。仆,指尚书仆射。⑥仪刑:为典范,做楷模。⑦百揆:百官。⑧违:差异,不一致,与……一致。

【品读】

有才之人也有性格,而且时时明里暗里地互相斗,彼此肘之。桓温和殷浩应该是一起长大的,两个人之间也有欣赏也有打压。从性格和处事看,桓温实际上强势自信一些。太熟悉了,桓温也有点轻视殷,桓温曾经说过:“小时候,我与殷浩共骑竹马,我扔掉走了,殷浩就上前拣取,因此殷浩不及我。”

朝廷权衡用人,多少也加剧了二人的矛盾。桓温威望和权势强大起来后,朝廷又重用了殷浩,实也想借殷浩的名声来抗衡桓温。永和五年(349年),后赵皇帝石虎去世了,诸子夺位,国内大乱,晋王朝便想利用此时机北伐。桓温有意统军北上,但朝廷任用了殷浩。桓温也明白朝廷想利用殷浩牵制他,故心中恨恨不已。但他了解殷浩,知道殷浩不是自己的对手,心里并不担心。桓温几次上书北伐,朝廷不做回应,桓温使性带兵下了武昌。

殷浩出师前从马上掉了下来,许多人就认为不吉利。北伐失败后,心存不满的桓温列举了若干条罪名上书指责,言辞尖锐,毫不客气。于是,殷浩被贬为平民,流放到东阳。

明争暗斗中,桓、殷二人对彼此的脾气秉性也是摸透了。桓温其实看得很准,所以,他对郗超说的话可以说是对殷浩的一个很客观的评价:“殷浩品格高洁,能言会道,有德望,有学问。假使让他担任尚书令和仆射,他足以成为朝廷百官的楷模,朝廷用才不当,以致有今日。”桓温认为,殷浩有总理朝纲的大才,带兵打仗不行,其悲剧是朝廷用人不当导致的。

人总是矛盾的,桓温上书指责殷浩,落井下石。对方被贬后,心中又挂念不已,经常在别人面前念叨这个冤家对手,甚至回忆儿时骑竹马的欢乐时光。可见他霸气的外表下也有柔弱的一面。后来,桓温又举荐殷浩担任尚书令,派人送信给殷浩,殷浩欣然答应。但写回信时,辩论玄理口若悬河的殷浩竟拿不准该如何写了。他心里太重视这封信,不知何故,最终给桓温回了一封空白信函。桓温大失所望。互相欣赏又依此猜疑的二人,最终错过了这次机缘,从此彻底绝交。

【扩展阅读】

导言:殷浩贬为平民,常在空中画写“咄咄怪事”四字,其戚戚心怀可想而见。

(殷浩)竟坐废为庶人,徙于东阳之信安县。浩少与温齐名,而每心竞。温尝问浩:“君何如我?”浩曰:“我与君周旋久,宁作我也。”温既以雄豪自许,每轻浩,浩不之惮也。至是,温语人曰:“少时吾与浩共骑竹马,我弃去,浩辄取之,故当出我下也。”

……浩虽被黜放,口无怨言,夷神委命,谈咏不辍,虽家人不见其有流放之戚。但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浩甥韩伯,浩素赏爱之,随至徙所,经岁还都,浩送至渚侧,咏曹颜远诗云:“富贵他人合,贫贱亲戚离。”因而泣下。后温将以浩为尚书令,遗书告之,浩欣然许焉。将答书,虑有谬误,开闭者数十,竟达空函,大忤温意,由是遂绝。永和十二年卒。(《晋书·殷浩传》卷七十七)

【原文】

9.谢太傅邓仆射,常言:“天地无知,使伯道无儿。”(140)

【注释】

①谢太傅:谢安,字安石,号东山,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浙江绍兴人,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死后追封太傅。世称谢太傅、谢安石、谢相、谢公。②重:看重,重视。③邓仆射:邓攸,字伯道,平阳襄陵(山西省襄汾县)人。官至尚书仆射。④无知:没有知识,不明事理。

【品读】

谢安看重邓攸,常叹道:“天地无知,使邓伯道无儿。”谢安替邓攸鸣不平,将其无子归于天地的不公,其实,作为政治家的谢安把事情看简单了。

邓攸原是有儿子的。永嘉之乱时,邓攸携妻子、儿子和弟弟的儿子逃难,被石勒部下俘虏。后来,辛苦万般逃了出来,但车被砍坏,牛马也被乱兵抢走了。起初,邓攸用担子挑着两个孩子,他觉得这样太慢,而且不一定能保全二人,就给妻子说:“我弟弟早亡,只留下这个儿子。今天担着两个孩子步行,恐怕都会死,不如放弃自己的儿子,只带侄子走。我们以后还会有儿子的。”妻子答应了。邓攸将自己的儿子弃置路旁草中。不料,儿子哭着追赶,到黄昏时,竟然追了上来。第二天早上出发时,邓攸却将儿子系在树上,再次抛弃。邓攸弃儿保侄的故事历来被当作德行高的范例来讲,但故事的背后,总能让人感觉到寒意,感受到对生命的冷酷。邓攸由此获得盛名,盛名之下,不知他心中可会想起儿子那双无邪的眼睛?耳中是否会响起呼叫“爸爸”的稚嫩声音?

其实,邓攸此举是否得当,古人已有议论,也对其德行表示怀疑,尤其不能接受的是一个父亲能“系儿于树而去”!许多事情都在人为,都在于尽心努力,抛弃自己儿子和带侄子走并非二必选一。更何况,一个小孩子追了一天竟然追上并找到了父母,可见,邓攸的儿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别判断能力,至少是有奔跑的耐力。在这种情况下,若再弃也不该将儿子拴在树上,这无疑就是直接谋害了。生为父母,于心能忍?!邓攸也太自负了,想着自己年轻,以后还会有儿子的,但却终究无子。不是天地无知,而是天地清明!

不知洞察事理的谢安为什么会看重邓攸?名声和生命的轻重还需要权衡?

【扩展阅读】

导言:关于邓攸弃子之事,刘孝标注中写得更为周全。

邓粲《晋纪》曰:永嘉中,(邓)攸为石勒所获,召见,立幕下与语,悦之,坐而饭焉。攸车所止,与胡人邻毂,胡人失火烧车营,勒吏案问胡,胡诬攸。攸度不可与争,乃曰:“向为老姥作粥,失火延逸,罪应万死。”勒知遣之。所诬胡厚德攸,遗其驴马护送令得逸。

王隐《晋书》曰:攸以路远,斫坏车,以牛马负妻子以叛。贼又掠其牛马。攸语妻曰:“吾弟早亡,唯有遗民。今当步走,担两儿尽死,不如弃己儿,抱遗民。吾后犹当有儿。”妇从之。

《中兴书》曰:攸弃儿于草中,儿啼呼追之,至莫复及。攸明日系儿于树而去,遂渡江,至尚书左仆射,卒。弟子绥服攸齐衰三年。(三则均出《世说新语·德行》28刘孝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