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仇隙
【解题】
仇隙,指怨恨或怨仇。魏晋时代,个性张扬,人与人相处也就有了波澜起伏的故事。因傲而欺人者有,因贵而傲人者更多,仇恨的种子深扎在心里,慢慢发芽、滋长,只等结果了。一旦形势倒转,先前受辱而今翻身,一方不惜置对方于死地,残酷的一面令人心颤。8则故事中,我们选2则。
【原文】
1.孙秀①既恨石崇②不与绿珠③,又憾④潘岳⑤昔遇之不以礼。后秀为中书令,岳省内见之,因唤曰:“孙令,忆畴昔⑥周旋⑦不?”秀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岳于是始知必不免。后收⑧石崇、欧阳坚石⑨,同日收岳。石先送市⑩,亦不相知⑪。潘后至,石谓潘曰:“安仁,卿亦复尔邪?”潘曰:“可谓‘白首同所归’。”潘《金谷集诗》云:“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乃成其谶⑫。(1)
【注释】
①孙秀:字俊忠,琅琊(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司马伦篡位后,为中书令。②石崇:字季伦,西晋渤海南皮(今河北省)人。西晋文学家。官至侍中、征虏将军、荆州刺史。③绿珠:石崇的爱妾,善吹笛。④憾:恨,怨恨。⑤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今河南省)人,西晋著名文学家,诗赋极有名。官至黄门侍郎。⑥畴昔:往日,从前。⑦周旋:交往;交际应酬。⑧收:拘捕。⑨欧阳坚石:欧阳建,字坚石,西晋渤海南皮(今河北省)人,石崇之甥。累迁山阳令、尚书郎、冯翊太守、顿丘太守。⑩市:闹市,此处为刑场。⑪相知:相互知道彼此的情况。⑫谶:预言吉凶的文字、图箓,或迷信的人指将来要应验的预言、预兆。
【品读】
坊间常言“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小人报仇从早到晚”,抛开政治斗争中的是是非非不论,孙秀纯粹是一个玩弄权术、睚眦必报的小人。
孙秀和石崇、潘岳之间的矛盾不是大是大非的家仇国恨,而是个人之间的恩怨,是官场权术纠结中意气的相争,权力的相斗。
先说孙秀与潘岳。
图26 清·华岩《金谷园图轴》
潘岳的父亲担任琅琊太守的时候,孙秀是府里的一名小吏,工作就是服侍潘岳。《晋书》上讲,潘岳不仅不喜欢且“数蹴蹋秀”,就是对孙秀不客气,打骂、摧残孙秀,没把他当人看。在那个时代,小主子打骂小跟班,虽说不该,也不是稀罕之事,但孙秀将潘岳恨到骨子里了。孙秀受够了压制,心里种下了仇恨的种子,这颗种子扭曲膨胀,就等时机结果了。果然,收获的时间到了。孙秀当上了中书令。孙、潘二人再相见,天真的潘岳还主动上前招呼孙秀,说:“孙令,还记得当初的交往吗?”孙秀说:“都藏在心里了,什么时候也不会忘。”潘岳一下子也就明白了孙秀的心思。
再说孙秀与石崇。
石崇有一名叫绿珠的妓,人不但长得美,而且擅长吹笛,也能歌善舞,石崇特别宠爱她。据说,为了舒解绿珠的思乡之情,石崇特意在洛阳城郊风景幽美的北邙山下修建了金谷园。赵王司马伦专权后,石崇被免除了官职。而当年仅仅是小吏的孙秀得势成了中书令。发达了的孙秀就派使者到金谷园索要绿珠。不知情的石崇特大方,让几十名侍妾都穿戴打扮得漂漂亮亮,然后让使者随意挑选。使者丝毫不客气,直接就说:“我是奉命来取绿珠的,我哪能识别出谁是绿珠?”石崇一下子大怒,说:“绿珠是我最爱的婢妾,哪能让你领走!”使者威胁说:“你博古通今,考虑问题周全,望你三思!”石崇不以为然。使者出了门,又返回来劝说,最终没能得逞。孙秀与石崇的仇由此结下。
孙秀起初在赵王司马伦府中当了小吏,谄媚奉承,又小有文才,作书疏很称司马伦的心意,因而越来越得宠。后来又为司马伦谋划,以离间计废太子,杀贾后,使司马伦登上帝位。这下,孙秀仇恨的果实已成熟,他报仇的机会来了。他以谋反之名,抓了石崇、石崇的外甥欧阳建。同一天又逮捕了潘岳。石崇起初还比较乐观,以为孙秀这帮奴才是图了他家的财,大不了流放到交趾、广州一带罢了。押往东市口时,石崇并不知潘岳也被抓。待见到潘岳,石崇还问:“安仁,怎么你也来了!”潘岳回答道:“这就是‘白首同所归’。”当年金谷园雅集时,潘岳《金谷诗》云:“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本意是说两人友情深厚,白首老了还在一起共赏山水,谁知一句竟然成了谶语。欧阳建临刑还写了《临终诗》,内容凄伤,不忍卒读。
石、潘和欧阳三家满门受到牵连,潘岳的母亲及兄潘释,弟潘豹、潘据、潘诜,兄弟之子,已经出阁的闺女,无论长幼三代都被害,唯潘释的儿子潘伯武逃难得免。而潘豹的闺女与其母相拥大哭,怎么拉扯也分不开,才侥幸被赦免。孙秀的报复无疑狠毒到了极致。
这个世界上,小人是不讲原则的。一个人会受到打击,受到压制甚至迫害,他若不以积极的心态去解决,不寻求合理的途径去疏导,就会变形扭曲了。一旦得势,他的报复便会变本加厉,不择手段。孙秀和石崇本无瓜葛,有权势之后,心中欲望就不再遮掩,所以就敢要绿珠。孙秀与潘岳少时不愉快,为泄当年之辱,灭其三族,仿佛斩草除根也难解心头之恨。小人可怕!
【扩展阅读】
导言:潘岳之死令人惋惜!其诗作流芳不朽也是幸事。人之将死,其言也悲,欧阳建之伤情人人怜之。
金谷集作诗晋·潘岳
王生和鼎实。石子镇海沂。亲友各言迈。中心怅有违。
何以叙离思。携手游郊畿。朝发晋京阳。夕次金谷湄。
回溪萦曲阻。峻阪路威夷。绿池泛淡淡。青柳何依依。
滥泉龙鳞澜。激波连珠挥。前庭树沙棠。后园植乌椑。
灵囿繁石榴。茂林列芳梨。饮至临华沼。迁坐登隆坻。
玄醴染朱颜。便愬杯行迟。扬桴抚灵鼓。箫管清且悲。
春荣谁不慕。岁寒良独希。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卷四十五)
临终诗晋·欧阳建
伯阳适西戎,子欲居九蛮。苟怀四方志,所在可游盘。
况乃遭屯蹇,颠沛遇灾患。古人达机兆,策马游近关。
咨余冲且暗,抱责守微官。潜图密已构,成此祸福端。
恢恢六合间,四海一何宽。天网布纮纲,投足不获安。
松柏隆冬悴,然后知岁寒。不涉太行险,谁知斯路难。
真伪因事显,人情难豫观。穷达有定分,慷慨复何叹。
上负慈母恩,痛酷摧心肝。下顾所怜女,恻恻心中酸。
二子弃若遗,念皆遘凶残。不惜一身死,惟此如循环。
执纸五情塞,挥笔涕汍澜。(《文选》卷二三)
【原文】
2.王右军①素轻蓝田②,蓝田晚节③论誉转重,右军尤不平。蓝田于会稽丁艰④,停山阴治丧。右军代为郡,屡言出吊⑤,连日不果。后诣门自通,主人既哭,不前而去,以陵辱之。于是彼此嫌隙大构⑥。后蓝田临扬州,右军尚在郡。初得消息,遣一参军诣⑦朝廷,求分会稽为越州,使人受意失旨⑧,大为时贤所笑。蓝田密令从事数⑨其郡诸不法,以先有隟,令自为其宜。右军遂称疾去郡⑩,以愤慨致终。(5)
【注释】
①王右军:王羲之,见《雅量》第九则注释8。②蓝田:王述,见《赏誉》第四则注释1。③晚节:晚年。④丁艰:丁忧,亦称丁家艰,指父母去世后为其守丧。⑤出吊:前去吊唁。⑥嫌隙大构:深结仇怨。嫌隙,因猜疑或不满而产生的恶感、仇怨。⑦诣:前往,到。⑧受意失旨:领会错了原来的意思。⑨数:数说,一件一件地列举。⑩去郡:辞去郡守的职务。
【品读】
王羲之父子都狂傲。如王羲之对去世的好朋友王修、许询言辞刻薄;王家子弟对舅舅郗公无礼;整个王家见谢家和郗家亲戚态度迥然有别,连王羲之的夫人都不能接受,而叮嘱兄弟不要再上王家门以免受辱。可见,王羲之以门阀傲人,直伤人心。对朋友、对亲戚尚且如此,对其他人也就更过分了。王羲之对王蓝田的态度就不是一个傲字可以说过了,而是傲到了无礼、侮辱人的地步了。
王蓝田性情率直,人谓之痴,他虽然算是大器晚成,可成就不比王羲之差。但是王羲之就是轻视他。从根源上讲,这还是门阀之见。因为,王蓝田的王家是山西太原一支,其门阀为后晋。王羲之以其琅琊门阀之贵,历来就瞧不起王蓝田他们。随着王蓝田越来越高的声誉,王羲之心里的不平也随之大涨。这种酝酿已久的不服气,在王蓝田丁忧的时候,终于转化成了深深的仇怨。
古人父母去世都要丁忧,丁忧为三年,按《周礼》记载,实为二十七个月,即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丧二十七个月。无论你的官职多高,此礼一般不能免。服满后可再起复。故事中,王蓝田的母亲去世了,他在山阴县家中料理丧事,王羲之则接替他出任会稽内史一职。右军到郡后,多次放言,说要前去吊唁,但一天天拖着不去。王蓝田每次听到号角声,以为王羲之要来,就命家人赶紧洒扫,等着迎接。如此反复,王羲之累年不往。后来,王羲之终于上门吊丧,都登门通报了,主人已经哭了起来,王右军却转身走了!拿人家的丧事来凌辱王蓝田,这下,二人结下了大仇。
丁忧期满后,蓝田出任扬州刺史,王右军还在会稽郡。得到这一消息,右军曾派一名参军到朝廷去,请求把会稽从扬州划分出来,成立越州。结果派去的人领会错了他的意思,被当时人们大大嘲笑了一番。蓝田又悄悄命令从事一一列举王羲之在会稽郡中的不法行为,以彼此有隔阂的原因,让他自己选择合适的处置办法。这对右军而言也是大辱,他也耻于解释,于是称病辞去郡守之职,并到墓前发誓永不为官。朝廷因其发了毒誓,也再没有征召他出仕。
王羲之对人苛刻,不近情理,伤的是别人,害的也是自己。以此风格行事,难怪王献之兄弟也是以狂傲示人了。待人以礼是为人的基本原则,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扩展阅读】
导言:王羲之与王蓝田生出仇隙,无法化解,而王夫人心中的抱怨能不能向王家人说呢?
王右军郗夫人谓二弟司空、中郎曰:“王家见二谢,倾筐倒庋;见汝辈来,平平尔。汝可无烦复往。”(《世说新语·贤媛》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