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言语
【解题】
言语,是一个人说出来的话。“言为心声”,说出来的话其实是一个人思想的外现,它表现了一个人对事物认识的深度,也体现出他思路的清晰程度,所以,话说得如何实为智慧的反映。魏晋注重品评人物,佳言懿行一旦被认同、被推赏,便会成为效仿的对象。《世说新语》中的言语或机锋暗藏,或玄奥深远,或意旨隐约,或巧妙机智,长长短短的词语中人物风采尽显。本篇108则故事中,我们选录了其中11则。
【原文】
1.徐孺子①年九岁,尝月下戏②。人语之曰:“若令③月中无物④,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⑤,无此必不明。”(2)
【注释】
①徐孺子: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汉末隐士。②戏:游戏,玩耍。③令:使。④月中无物:传说月中物为蟾蜍。《五经通议》中记载,月中有兔、蟾蜍者何?月,阴也;蟾蜍,亦阴也,而与兔并明,阴系于阳也。⑤瞳子:眼仁,瞳仁。
【品读】
九岁的徐稚聪明非常,曾经在月光下玩,有人就说:“如果让月亮上没有阴影(无物),应该就更亮了吧?”徐稚回答道:“不是这样的,就像人眼睛的瞳仁,没有它就一定看不见东西了。”一问一答中显出了智能,而这个回答中又巧妙使用了比喻,极有说服力。徐稚很有学问,多次被推举征辟,虽然家贫,他也不愿为官,过着自食其力的隐居生活,所以被称为“南州高士”。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有“徐孺下陈蕃之榻”的句子,就是说陈蕃为豫章太守时,不接待宾客,唯给徐稚设一座榻,等他离开了,就悬挂起来。后来,“悬榻”就被用来比喻“礼待贤士”的意思。
【扩展阅读】
导言:高士徐穉为陈蕃敬重,他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陈蕃的敬意。
谢承《后汉书》曰:徐穉字孺子,豫章南昌人。清妙高跱,超世绝俗。前后为诸公所辟,虽不就,及其(陈蕃)死,万里赴吊。常豫炙鸡一只,以绵渍酒中,暴干以裹鸡,径到所赴冢隧外,以水渍绵,斗米饭,白茅为藉,以鸡置前。酹酒毕,留谒即去,不见丧主。(《世说新语·德行》1刘孝标注)
【原文】
2.孔文举①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②有盛名③,为司隶校尉,诣门者④皆俊才⑤清称⑥及中表亲戚⑦乃通⑧。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⑨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⑩之尊,是仆与君奕世⑪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⑫之。太中大夫陈韪⑬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⑭,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⑮。(3)
【注释】
①孔文举:孔融,山东曲阜人,孔子二十代孙,汉末著名文学家。曾在汉献帝时为北海相,任少府、太中大夫等职。因言得罪曹操被杀。②李元礼:李膺,字符礼,颍川襄城(今河南省襄城县)人。东汉著名学者、政治家。于建宁二年(公元169年),党锢之祸中被杀。③盛名:很高的名望。④诣门者:上门拜访的人。⑤俊才:也称俊材,才智出众的人。⑥清称:有名望的人。⑦中表亲戚:指与祖父、父亲的姐妹的子女的亲戚关系,或与祖母、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子女的亲戚关系。清梁章巨的《称谓录·母之兄弟之子》:“中表犹言内外也。姑之子为外兄弟,舅之子为内兄弟,故有中表之称。”⑧通:通报,引见。⑨仆:谦称,指“我”。⑩师资:师生,师徒。现多指老师。传说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礼”,故说“有师资之尊”。⑪奕世:也是“弈世”,世世代代。⑫奇之:意动用法,以之为奇,感到奇怪。⑬陈韪:生平不详,也写作陈炜。⑭了了:聪慧,通晓事理。⑮踧踖:局促的样子。
【品读】
孔融四岁与兄让梨,这“儿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故事也与他有关。李膺为汉末名士,他与陈蕃、杜密、王畅等人交往,反对官宦,受到太学生的崇拜,当时有“天下楷模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天下俊秀王叔茂”的赞誉之词流行。李膺受人仰望,如能一见,身价便会大涨,如跃龙门。十岁的孔融也想见见这位大人物。但是,能进李家门的不是才华出众的人,便是有名望的人,无名小辈怎能得见?孔融以亲戚之名通报,顺利入座。待问及是何亲戚,孔融却说其先祖孔子与李膺先祖老子(伯阳)有师生关系。闻此言,一坐惊叹。待将孔融的回答转述给迟到的陈韪时,陈不以为然地说:“儿时了了,大未必佳。”孰料引出了小小孩童更强烈的反击:“想必先生你小时候就很聪明吧!”陈韪大窘。孔融的聪慧和口才显露无遗。李膺非常看好孔融,认为他“高明必为伟器”,定会成为栋梁之材。
孔融年轻时名重天下,性情刚正不阿,对于朝廷的恶势力丝毫不畏惧。大将军何进和暴戾的董卓当权时,他言辞过激,先后得罪他们。曹操打败了袁绍,曹丕将袁绍的儿媳抢到府中,他杜撰典故讥讽曹操,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问他典故从何出,孔融大大咧咧地说:“以今天的情形看,想应该是这样的。”曹操大怒。要打仗了,物资紧张,曹操下令禁酒,孔融却给曹操写信,大谈酒的好处。孔融和祢衡年纪相差很大,但二人却结为知己,相互推赏,祢衡说孔融是“仲尼不死”,孔融说祢衡是“颜回复生”。二人都属放荡不守俗礼之人,常常说一些惊世骇俗的话,这在曹操等人看来就是大放厥词,有悖教化。恃才任性的孔融最终被杀。孔融的两个孩子也有父亲风范,孔融被抓时,两个孩子仍然在玩游戏,一点不怕父祸殃及自身。大人希望不要牵连孩子,但他的孩子却说了句非常经典的话:“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有时候,小孩子无遮拦的话更能点明要害,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试想一下,成年人考试让小孩子监考,会是怎样的呢?但是,祸从口中出。太伶俐让别人不舒服了,不计较便罢,若遇心眼小之人,那么,祸根也就埋下了。一个人的机锋还是不要太甚为好。
【扩展阅读】
导语:“覆巢之下,复有完卵?”出于孔融孩子之口。大祸临头,小孩子的远见与淡定不亚于其父,凛然之气令人敬佩。
初,(融)女年七岁,男年九岁,以其幼弱得全,寄他舍。二子方弈棋,融被收而不动。左右曰:“父执而不起,何也?”答曰:“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主人有遗肉汁,男渴而饮之。女曰:“今日之祸,岂得久活,何赖知肉味乎?”兄号泣而止。或言于曹操,遂尽杀之。及收至,谓兄曰:“若死者有知,得见父母,岂非至愿!”乃延颈就刑,颜色不变,莫不伤之。(《后汉书·孔融传》卷一百)
【原文】
3.祢衡①被魏武②谪为鼓吏,正月半试鼓。衡扬枹③为渔阳掺挝④,渊渊⑤有金石声,四坐为之改容⑥。孔融曰:“祢衡罪同胥靡⑦,不能发⑧明王之梦。”魏武惭而赦之。(8)
【注释】
①祢衡:字正平,汉末名士。祢衡性格狂放孤傲,先后得罪曹操、刘表,后为黄祖所杀。②魏武:曹操(155-220年),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③枹:鼓槌。④渔阳掺挝:古曲名,亦称《渔阳参挝》,此处“挝”为“zhuā”。⑤渊渊:鼓声,亦泛用作象声词。⑥改容:动容,变脸色。⑦胥靡:古代服劳役的奴隶或刑徒。《吕氏春秋·求人》:“傅说,殷之胥靡也。”⑧发:显现,显露。
【品读】
今天,戏剧剧目中仍保留的一部戏《击鼓骂曹》,就是此则故事再现。
祢衡才华飘逸,二十岁时结交了年已五十的孔融。孔融对其极为看重,多次在书信中向曹操推荐他。曹操重才,也一心想见这位名士。怎奈祢衡不但称病不去,反而多次说了许多对曹操不利的言论。曹操非常生气,碍于祢衡才名太大,隐忍而不杀,但又封祢衡为鼓吏,实则为了寻个机会羞辱祢衡一番。八月朝会时,曹操聚集宾客,召祢衡试鼓。《文士传》中说,祢衡击打的是自己创制的曲子《渔阳掺挝》,鼓声悲亢,音节殊妙。众宾客听之无不慷慨。鼓吏击鼓时,都应穿特制的暗黄色薄衣(单绞)和满裆裤(小裈),还要戴一种尖帽(岑牟)。祢衡不肯换衣服,有小吏呵斥道:“鼓吏,为何不换衣服?”祢衡便当着曹操和众宾客的面,依次将自己的衣服脱尽,慢慢穿上了岑牟、单绞,又不慌不忙穿上小裈,然后击鼓而去,自始至终,脸色不变。在戏剧中,这个情节稍有不同:祢衡则是裸身击鼓。曹操问他为何不穿衣服,祢衡说:“赤身露体,方显我是个清白之人。”曹操又问:“你为清白,那你说说谁是污浊之人?”祢衡直言不讳称曹操为污浊之人。由此,演绎了击鼓骂曹的好戏。曹操本想将其当作伶人,羞辱一番,没料到反被羞辱。
祢衡性格张扬,过于狂傲,不但将世人不放在眼里,而且言词刻薄。他年轻游学时,因为没有一个稳定的落脚点,有人推荐他去投奔司马朗、陈群,他就说:“我怎么能和杀猪卖肉的人交往呢!”又有人问他:“荀彧、赵融怎么样?”祢衡不客气地说:“荀文若(彧)可以借他的脸去吊丧,赵稚长(融)可以让他管理厨房伙食。”荀彧脸长,有点苦相,祢衡就这样挖苦人家。这种脾气到哪儿还都不收敛。
击鼓骂曹后,曹操很生气,也不想再容祢衡,就对孔融说:“祢衡这小子,我杀他就像杀死鸟雀、老鼠罢了。但这个人一向有点名声,人们会认为我难容人。”曹操就把他打发到刘表那儿了。
祢衡到荆州刘表那儿,刘表起初十分高兴,也器重他。但祢衡侮辱、轻慢刘表,让刘表下不了台,觉得羞耻,也就不能容忍了,便将祢衡送到黄祖那里。天下名士来了,黄祖也高兴,同样也赏识他。黄祖的儿子黄射更是喜欢和祢衡交往,二人出游、读书、饮酒,渐生友情。但不久祢衡又出言不逊,得罪黄祖。黄祖性子急,做事不像曹操、刘表还考虑别人的看法,顾忌名声,他一怒就将祢衡杀了。祢衡死时年仅二十六岁!
祢衡狂傲不羁,空有胆气,做事不计后果。不屈从曹操等人,敢于当众辱骂,实际上也埋下了悲剧的种子。后人评说,往往认为曹操借刀杀人,但是,祢衡的性格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命运。难怪诸葛亮评价他是“笔底千言,胸无一记”。祢衡太年轻,只是空有文才而胸无城府,缺少谋略罢了。
【扩展阅读】
导言:天下名士祢衡得罪曹操,曹操却不愿担杀名士的骂名,故将祢衡辗转送到黄祖门下。《后汉书》本传记录较详,且鲜活生动,可辅助阅读。
(刘表)以江夏太守黄祖性急,故送衡与之,祖亦善待焉。衡为作书记,轻重疏密,各得体宜。祖持其手曰:“处士,此正得祖意,如祖腹中之所欲言也。”祖长子射,为章陵太守,尤善于衡。尝与衡俱游,共读蔡邕所作碑文,射爱其辞,还恨不缮写。衡曰:“吾虽一览,犹能识之,唯其中石缺二字为不明耳。”因书出之,射驰使写碑还校,如衡所书,莫不叹伏。射时大会宾客,人有献鹦鹉者,射举卮于衡曰:“愿先生赋之,以娱嘉宾。”衡揽笔而作,文无加点,辞采甚丽。后黄祖在蒙冲船上,大会宾客,而衡言不逊顺,祖惭,乃呵之。衡更熟视曰:“死公!云等道?”祖大怒,令五百将出,欲加棰。衡方大骂,祖恚,遂令杀之。祖主簿素疾衡,即时杀焉。射徒跣来救,不及。祖亦悔之,乃厚加棺敛。衡时年二十六,其文章多亡云。(《后汉书·祢衡传》卷一百十)
【原文】
4.邓艾①口吃,语称“艾艾”②。晋文王戏之曰:“卿云艾艾,定是几艾?”对曰:“凤兮凤兮③,故是一凤。”(17)
【注释】
①邓艾:字士载,曹魏时为征西大将军,伐蜀有功,后为卫瓘所害。②艾艾:古人在说到自己时,往往自称名,邓艾自称“艾”。因邓口吃,故连说“艾艾”。③凤兮凤兮:《论语·微子》中的句子,楚狂接与遇见孔子而歌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品读】
每个人都有名字,但以前,一个人成年后还要取一个字。在社交中称名或称字是有讲究的:长辈对晚辈称名,平辈称名;晚辈对长辈称字,对尊者称字;言及自我,称名不称字。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开口闭口,“亮怎么怎么”,而非“孔明如何如何”。邓艾口吃,提到自己的时候,“艾”就成了“艾艾……”。司马昭就拿这来凑趣,问“艾艾”为几个艾?面对发问,口吃的人竟脱口引出《论语》中的句子,说出了一句流畅的话,“凤兮凤兮,本来就是一个嘛!”也可以理解,口吃的人唱歌流利,“凤兮凤兮”原本就是歌词。
很多人都有缺陷,或生理或心理,有的也容易成为别人调侃的把柄。拿别人的缺点善意调侃,但不能太过,太过就显得不厚道了。反过来,面对调侃,坦然机智化解是上策。
【扩展阅读】
导言:邓艾少年时就显现出谋划之才,虽为人嘲笑但不改心性。后终成将军,这恐怕和他坚定的意志分不开。
《魏志》曰:(邓)艾字士载,棘阳人,少为农人养犊。年十二,随母至颍川,读故太丘长碑文曰:“言为世范,行为士则。”遂名范,字士则。后宗族有同者,故改焉。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后见司马宣王,三辟为掾,累迁征西将军。伐蜀,蜀平,进位太尉。为卫瓘所害。(《世说新语·言语》17刘孝标注)
【原文】
5.陆机①诣王武子②,武子前置数斛羊酪③,指以示陆曰:“卿江东④何以敌⑤此?”陆云:“有千里莼羮⑥,但未下盐豉⑦耳。”(26)
【注释】
①陆机:字士衡,吴郡人,祖父陆逊为吴丞相,弟陆云。陆机博学,善属文,入晋后,官仕著作郞,为平原内史。②王武子:王济,字武子,太原晋阳人。为中书郎,太仆。③羊酪:用羊乳制成的一种食品。常借指乡土特产的美味。④江东:长江在芜湖、南京间由西南向东北斜流,隋唐以前,是南北往来主要渡口的所在,习惯上称自此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也泛指江南。⑤敌:对等,相当。⑥千里莼羹:千里湖,在江苏溧阳东南,湖中产莼菜。莼菜,为水生植物,状如荷叶而黏滑。采其嫩茎叶做汤羹,味极鲜美。⑦盐豉:食品名,即豆豉,用黄豆煮熟霉制而成,常用以调味。
图3 陆机像
【品读】
晋时,中原士人南北对立情绪非常严重。王济生于太原大族,有才且狂。而陆机、陆云兄弟为江南才俊,祖上又是东吴名将陆逊,心气也是高傲异常。但是陆机拜见王武子的时候,已是亡国之臣的身份了,多少就有点被轻视。文中,羊酪是一种奶制品,有人说类似于今天的酸奶,在古代可能只限于北方才有;盐豉是黄豆发酵后腌制的一种调味品;而莼菜纯粹是南方的特产,用它做汤味道鲜美。有才华有地位的高人斗起气来,活脱脱也是孩子性情。王济指着羊酪不客气地问南来的陆机:“你们江东什么东西能比得上这?”陆机答道:“有千里的莼羹,尽管没放盐豉。”言下之意,江南的莼菜羹赛过了羊酪!有些读者从这个故事中又读出了另外的意思,说南方狂士暗暗将北方狂人讥讽了一把。北方菜口味较重,南方菜口味清淡,莼菜羹中可能不应放盐豉,陆机暗讽北方人不会吃莼菜:不放盐豉的莼羹绝对敌过了羊酪。
本不相干的食物在这个故事中有了交集,成了乡土特产的代表。人们后来也常用“莼鲈之思”来传达对故土的思念。今天物品流通广博,谁若再拿当地的物产来比高低,肯定会被人耻笑了。
【扩展阅读】
导言:在辛弃疾的《水龙吟》一词中,作者用“季鹰归未”来表现自己的隐居心理,张翰(季鹰)归吴食鱼引发了多少后人对江湖的渴望,“莼鲈之思”的典故也就频频出现在诗词散文中了。
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羮、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其见机。(《世说新语·识鉴》10)
【原文】
6.过江诸人①,每至美日②,辄相邀新亭③,藉卉④饮宴。周侯⑤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⑥,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⑦愀然⑧变色曰:“当共戮力⑨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⑩相对?”(31)
【注释】
①过江诸人:指东晋时,由中原到江南的世族官员。西晋灭亡时,许多中原的世族为躲避战乱逃到江南。东晋政权建立后,他们又在朝廷为官。②美日:晴朗舒适的好日子。③新亭:亭名,故址在今江苏省江宁县南,三国时吴建,名临沧观。晋安帝隆安中,丹阳尹司马恢之重修,名新亭。东晋时为京师名士周顗、王导辈游宴之所,此亭遂大知名。④藉卉:藉,坐卧在某物上。坐在草地上。⑤周侯:周顗,字伯仁,汝南安城人。其父为扬州刺史周浚,袭父爵“武成侯”,故称周侯。⑥不殊:没有区别;一样。⑦王丞相:王导,字茂弘,琅琊(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著名政治家、书法家,辅助司马睿建立东晋王朝后担任丞相,先后辅佐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⑧愀然:脸色改变的样子,脸色变得严肃了。⑨戮力:勉力;并力。⑩楚囚:楚国的钟仪,后代指俘虏。
【品读】
王导和周顗都是清谈名士。作为政治家的王导,出身于中原士族名门。南渡后,他主动出谋划策,联合南北士族,拥立司马睿为帝(晋元帝),建立东晋政权。王导官居宰辅,总揽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国政,从兄王敦都督江、扬六州军事,拥兵重镇,群从弟子布列显要位置。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可见,王导为司马政权的稳固起了极大作用。而周顗仪态雍容,也自有傲气。他当尚书左仆射时好喝酒,且常醉不醒,人称“三日仆射”。一次,周顗去见王导,下车时架子十足,需要仆人搀扶下车。王导就笑眯眯地看着。可是坐下后,周顗又在王导面前啸咏起来。啸咏就是吹口哨,当然,高水平的啸咏,声音悠长而且婉转清越,这也是魏晋名士们崇尚的一种风度。王导就问周顗:“你这种做派是不是想学嵇康、阮籍呀?”一语道破,周顗一下子恭敬起来,立马说:“我怎么敢舍弃眼前的您,而学嵇康、阮籍呢!”
中原沦陷,晋王朝不得不偏安江左。风和日丽的好天气,朝廷权贵们在新亭雅集宴饮。文中,两类人形成了鲜明对比:一方是周顗,一方是王导。面对江南优美景象,周顗不由生发慨叹:“江南江北,风光相似,但山河易主啊!”说罢,坐中人人流泪。而丞相王导脸色一变,神情严肃地说:“各位应该共同努力,恢复王室,怎么能像俘虏一样悲悲戚戚?”一方是眼泪,一方是掷地有声的言辞,仿佛真鼓舞了人心。但是,恢复中原不是靠一句话,而是要有切实的作为!再细读此文:“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可见,饮酒享乐是常态,恢复是空话。处在江南温柔乡里,苟且偷安,乐不思蜀,作为政治家的王导也无了回天之力。而成语中,也就添加了条“新亭对泣”而已。
【扩展阅读】
导言:王粲《登楼赋》中“钟仪幽而楚奏”和骆宾王《在狱咏蝉》中“南冠客思侵”句,都是用了同一个典故,它和楚国的钟仪有关。后来人们用“南冠”“楚囚”来代指失去自由的囚犯。
《春秋传》曰:楚伐郑,诸侯救之。郑执郧公钟仪献晋,景公观军府,见而问之曰:“南冠而絷者为谁?”有司对曰:“楚囚也。”使脱之。问其族,对曰:“伶人也。”“能为乐乎?”曰:“先父之职,敢有二事?”与之琴,操南音。范文子曰:“楚囚,君子也。乐操土风,不忘旧也。君盍归之,以合晋、楚之成。”(《世说新语·言语》31刘孝标注)
【原文】
7.桓公①北征经金城②,见前为琅琊③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④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⑤流泪。(55)
【注释】
①桓公:桓温,字符子,一作符子,谯国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龙亢镇)人。东晋杰出的军事家、权臣。②金城:地名。东晋时丹阳郡江乘县,在今天的江苏省句容市北。③琅琊:东晋设置的侨郡,在丹阳郡江乘县。④慨然:感慨,感叹。⑤泫然:流泪的样子。
【品读】
桓温是东晋有名的军事家,曾为琅琊内史,做过征西大将军。十五岁时,他的父亲桓彝在苏峻之乱中被苏峻将领韩晃杀害,泾县县令江播也曾参与此事。桓温发誓报杀父之仇。若干年后,江播去世。桓温以吊唁之名,将江播的三个儿子杀死。当时,许多人认为他有谋略,将其比作孙仲谋。其实,桓温父亲被杀时,江播的三个孩子年幼,与此事根本不相干。桓温手刃无辜,也隐显出他的凶狠。历史上,桓温曾三次北伐。第一次进军长安,关中民众前往劳军,许多老人更是痛哭失声:“没想过今天还能看到官军!”第二次还攻下了洛阳。第三次北伐时,桓温大概58岁,已近暮年,距离当初为琅琊内史近三十年了,当年种的柳树也有十围。抚摸着柳树,桓温感慨万千。东晋政权软弱,桓温雄心勃勃,本希望发动北伐建立功勋,并以此树威,但时不我待,心愿未果,面对当年弱柳,不禁泫然泪下:“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时光无情,英雄无奈,志愿不成,心中戚戚!
历史上,桓温自负才能过人,又心怀野心,可谓枭雄。东晋司马王朝太软弱了,桓温希望借北伐树立威望,然后回朝接受九锡以图篡位。九锡是古代天子赐给诸侯、大臣的九种器物,是一种最高礼遇。一车马,二衣服,三乐则,四朱户,五纳陛,六虎贲,七宫矢,八鈇钺,九秬鬯。魏晋六朝掌政大臣夺取政权、建立新王朝,大都沿袭王莽谋汉先邀九锡的故事,后以九锡为权臣篡位先声。但因第三次北伐失败,声名和实力大减,图谋落空。但此后,桓温威势极盛,对谢安都不客气。而谢安见他亦谨慎有加,甚至对他遥拜,更以君臣称作二人关系。如此霸气之人,一句“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已远远超越了桓温个人的情感,成了所有对年华有感悟的人的共同心语,具有了极大普遍性。
【扩展阅读】
导言:桓温对谢安又敬又惧,也夹杂了恨。一次,称谢安文章为“碎金”,也是对其文才的不服气。
桓公见谢安石作简文谥议,看竟,掷于坐上诸客曰:“此是安石碎金。”(《世说新语·文学》87)
【原文】
8.支道林①常养数匹马。或②言:“道人畜马不韵③。”支曰:“贫道重其神骏④。”(63)
【注释】
①支道林:支遁,字道林,世称支公,也称林公,别称支硎,本姓关。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②或:有人。③不韵:不风雅,不风趣。④神骏:形容良马、猛禽等姿态雄健。
图4 清·任颐《支遁爱马图》
【品读】
支遁是东晋非常有名的僧人,他多才多艺,也是魏晋风流人物的代表。支遁养马,有人就认为不风雅了。因为僧人应该是脱俗的,文雅的,而马的威猛,代表了武的一面,二者不相称,作为僧人的支遁养马仿佛和气质不合了。但支遁说了,他看重的是马的神韵。这个故事和《列子》中记载的九方皋相马有相似之处。九方皋相马归来,秦穆公问道:“是匹什么样的马呢?”九方皋回答说:“是匹黄色的母马。”但把那匹马牵来,一看,却是匹纯黑色的公马。秦穆公不悦,伯乐却认为九方皋所观察的是马的天赋,内在素质,而忽略了外在形式,这恰是九方皋的高明之处。在支遁眼中,马是可以自由驰骋的象征,也是魏晋士人们率性而为,精神自由的追求。所以支公养马也如九方皋一样,他注意到的是一个物的精神气质。
支公不仅养马,也养过鹤。一次,朋友送他两只鹤,没多久,翅膀长长了就要飞的样子,但支遁有点舍不得,就剪了翅膀,鹤无法飞了,老是回头看自己的翅膀,俨然一副懊恼的样子。支遁见了,不由感慨道:“鹤有凌云之志,怎么肯成为人的玩物呢?”于是,待翅膀长成,放飞了鹤。不论养马还是养鹤,精神自由是最重要的。
【扩展阅读】
导言:支公养鹤重其天性,文章原文显其神韵,不妨一读。
支公好鹤,住剡东岇山。有人遗其双鹤,少时翅长欲飞,支意惜之,乃铩其翮。鹤轩翥不复能飞,乃反顾翅,垂头。视之,如有懊丧意。林曰:“既有凌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养令翮成,置使飞去。(《世说新语·言语》76)
【原文】
9.王右军①与谢太傅②共登冶城③,谢悠然④远想,有高世之志。王谓谢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⑤;文王旰食⑥,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⑦废务,浮文⑧妨要,恐非当今所宜。”谢答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⑨致患邪?”(70)
【注释】
①王右军: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善草隶,累迁江州刺史,右军将军,淮南太守。②谢太傅:谢安,见《德行》第三条注2。③冶城:三国东吴筑,在今天江苏。④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也说深远貌。⑤胼胝:手掌脚底因长期劳动摩擦而生的茧子。⑥旰食:晚食。指事务繁忙不能按时吃饭。泛指勤于政事。⑦虚谈:空谈。⑧浮文:空洞浮华的言辞。⑨清言:清谈。
【品读】
魏晋时,清谈之风日炽,士人崇尚玄学。玄学以老庄哲学和佛学为主,它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清谈之士往往蔑视礼法,行为清高,如阮籍之辈。但也有人行为放诞,以不理俗务为高,尤其是身居高位之人,夸夸其谈,心无国计,这就有了“清谈误国”之说。是不是清谈真能误国?其实作为政治家的谢安还是看得透,他与王羲之的对话说明了国家兴亡的实质。夏禹和周文王的勤政应该是为政者人人效仿的榜样。禹当年疏通九河,治理洪水时,往来奔波,无暇休息,三过其门而不入,面目枯黑,以至于手脚长满了茧子。周文王也是忙于政事,常常不能及时吃饭。在王羲之看来,东晋当时正值多事之秋,战火不断,政局不稳,而许多人空谈玄理,好虚夸之风,不但于现实无益,恐怕还会引起亡国祸患。但谢安只从历史角度,以一事就驳倒了王的看法:秦朝用商鞅变法,富国强兵,渐渐统一天下,但只存二世。亡国与清谈之间关系了然。
谢安用简洁的语言和明晰的例子就将“清谈误国”的观点否定了。但他的话多少也有点偏题,回避了清谈的缺憾。朝代更替有它复杂的原因,魏晋时期,玄学盛行时日,某些玄学人士或空谈玄理,或假清高,身居台辅却无存国计,比如,西晋王衍之流,桓温等人就认为北方家国的沦陷,王衍应负首要责任。写出《搜神记》的干宝也是位历史学家,他对西晋的灭亡有过精辟的论述,认为“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谈者以虚薄为辩而贱名俭,行者以放浊为通而狭节信,进仕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当官以望空为高而笑勤恪……由是毁誉乱于善恶之实,情慝奔于货欲之途。选者为人择官,官者为身择利。而秉钧当轴之士,身兼官以十数,大极其尊,小录其要,机事之失,十恒八九。而世族贵戚之子弟,陵迈超越,不拘资次。悠悠风尘,皆奔竞之士;列官千百,无贤让之举……礼法刑政,于此大坏……”(《晋纪总论》)干宝是从儒学之衰,老庄之兴,礼法刑政之大坏,士族门阀子弟占贤者之位等方面来论,不能不说多少点中了要害。干宝推究帝王兴衰之由,对“人事”的重视超过了“天命”。唐人对此的认识更具体化,“江山由人事,山川空地形”。所以,空谈于国并无益,为政者应有实际作为!
【扩展阅读】
导言:王衍之死罪在自身,其经过在正史中记载颇详,可辅助来读。
(永嘉五年)(司马)越薨,众共推(衍)为元帅。衍以贼寇锋起,惧不敢当,辞曰:“吾少无宦情,随牒推移,遂至于此。今日之事,安可以非才处之?”俄而举军,为石勒所破。勒呼王公,与之相见,问衍以晋故。衍为陈祸败之由,云:“计不在己。”勒甚悦之,与语移日。衍自说“少不豫事”,欲求自免,因劝勒称尊号。勒怒曰:“君名盖四海,身居重任,少壮登朝,至于白首,何得言不豫世事邪!破坏天下,正是君罪。”使左右扶出。谓其党孔苌曰:“吾行天下多矣,未尝见如此人,当可活不?”苌曰:“彼晋之三公,必不为我尽力,又何足责乎?”勒曰:“要不可加以锋刃也。”使人夜排墙填杀之。衍将死,顾而言曰:“呜呼!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时年五十六。(《晋书·王衍传》卷四十三)
【原文】
10.袁彦伯①为谢安南②司马,都下③诸人送至濑乡④。将别,既自凄惘⑤,叹曰:“江山辽落⑥,居然有万里之势。”(83)
【注释】
①袁彦伯:袁宏,字彦伯,小字虎,时称袁虎,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东晋文学家、史学家,历仕参军,后任东阳太守。②谢安南:谢奉,字弘道,东晋会稽人。曾为安南将军、广州刺史、吏部尚书。③都下:京城。④濑乡:古地名,在今天南京附近。⑤凄惘:即怅惘,伤感的样子。⑥辽落:辽阔空旷。
【品读】
世人重离别,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离别更是一种难以承受的痛苦,故江淹《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但离别是一种情绪,形态万端且抽象,无法具体言说,历来言情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烘托、渲染的,如江淹的“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水天相连,草碧水绿,伤情也就如同接天的青草无边无际了。面对离别,袁宏心生怅惘,以“江山辽落”来表现此刻的心情。一别之后,独对旷野长川,晨鸡寒霜也好,落日余晖也罢,唯有的恐怕就是孤独寂寞和渺小的身影了。景本是客观的,但以有情人的眼看,无情的景也就染上了人的情绪。而古人恰恰好用阔大的景来反衬个人的孤单,来表现伤情的无限,如唐代刘长卿的“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寥落江山充满了凄凉和无奈……
东晋人重玄理,亲近山水,追求人和自然的融合。从文学上讲,这个时期的玄言诗里开始有了山水景物,并且渐渐向谢灵运的山水诗方向行进。袁宏在离别中的一言感慨,情绪中的山水意识,是不是代表了那个时期士人的一种审美趋向呢?
袁宏才华横溢,是文学家,也是历史学家。史载袁宏写文章下笔极快,桓温北伐时,让他起草文书,他倚马而就,俄而千言。后来人们用“倚马”或“倚马千言”来形容才思敏捷。不仅如此,他反应灵敏快捷,尤为谢安看重。谢安偶然起意试探其才,将一把扇子给了他,袁宏马上明白了谢安的意思,脱口说道:“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表达了为官要清廉,不辜负百姓的意思。他的《名士传》《北征赋》《东征赋》更是时人称赏的佳作。
据说《东征赋》里赞美了许多过江贤能之人,但没有记桓温的父亲桓彝,这让桓温很恼火。一次出游归来,桓温让袁宏与他同车。行到半道,桓温就问了:“你写《东征赋》为何不记我家先君?”袁宏就忙解释,说:“君家先君的名字不是我敢随便说的,既然不能启奏,就不敢表现出来了。”桓温不相信,又问:“你写的是什么?”袁宏马上说:“风鉴散朗,或搜或引,身虽可亡,道不可陨,宣城之节,信义为允。”桓温一听眼泪都下来了,就放了袁宏。《东征赋》里也没记陶侃,结果他儿子直接就持刀相逼,问道:“我父亲功勋卓著,你的文章为何忽略不写?”袁宏急了,说:“我已大大赞美了一番,怎么说没有?”顺口就说:“精金百汰,在割能断,功以济时,职思静乱,长沙之勋,为史所赞。”陶侃儿子这才放过袁宏。袁宏文章流传广,许多人可借以扬名,所以大家就很在意了。
【扩展阅读】
导言:文章写得好,赞美人物不仅要客观,而且要考虑周全。袁宏的文章对权贵人物无溢美之词,竟然遭到威胁,他能免去一劫全凭机智。
(谢)尚为安西将军、豫州刺史,引(袁)宏参其军事。累迁大司马桓温府记室。温重其文笔,专综书记。宏后为《东征赋》,赋末列称过江诸名德,而独不载桓彝。时伏滔先在温府,又与宏善,苦谏之。宏笑而不答。温知之甚忿,而惮宏一时文宗,不欲令人显问。后游青山饮归,命宏同载,众为之惧。行数里,问宏云:“闻君作《东征赋》,多称先贤,何故不及家君?”宏答曰“尊公称谓非下官敢专,既未遑启,不敢显之耳。”温疑不实,乃曰:“君欲为何辞?”宏即答云:“风鉴散朗,或搜或引,身虽可亡,道不可陨,宣城之节,信义为允也。”温泫然而止。宏赋又不及陶侃,侃子胡奴尝于曲室抽刃问宏曰:“家君勋迹如此,君赋云何相忽?”宏窘急,答曰:“我已盛述尊公,何乃言无?”因曰:“精金百汰,在割能断,功以济时,职思静乱,长沙之勋,为史所赞。”胡奴乃止。(《晋书·袁宏传》卷九十二)
【原文】
11.谢灵运①好戴曲柄笠②,孔隐士③谓曰:“卿欲希心④高远,何不能遗曲盖⑤之貌?”谢答曰:“将不⑥畏影者⑦未能忘怀。”(108)
【注释】
①谢灵运:原名公义,字灵运,小名客儿,世称谢客,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省嵊州市)。著名诗人,为山水诗的开创者。东晋时世袭为康乐公,世称谢康乐。②曲柄笠:类似曲盖的斗笠。③孔隐士:孔淳之,字彦深,鲁国人。元嘉初年,征为散骑郎,不仕而隐虞山。④希心:向慕,倾心。⑤曲盖:仪仗用的曲柄伞。⑥将不:表示揣测,莫非,难道的意思。⑦畏影者:怕影子的人,意出《庄子》。原文有云:“渔父谓孔子曰:‘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逾数而迹逾多,走逾疾而影不离,自以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死。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子修心守真,还以物与人,则无异矣。不修身而求之人,不亦外事者乎?’”
【品读】
谢灵运是谢玄的孙子,家世隆盛,又有才华,人也就狂傲无比。刘裕当上皇帝后,谢灵运对这个皇帝从骨子里表现出了蔑视,因为皇帝曾是谢玄领导的北府兵中的一员,是他们“谢家奴”。而刘裕在谢灵运面前底气不足,仿佛也矮了一截,但也从心底里对这位贵族华胄子弟充满了不信任。谢灵运当过永嘉太守,为官期间,消极不理政事,四处遨游,一走就是十天半月,直到离开为止。登山临水是他生活中的主要内容,这一时期也是他山水诗创作的高峰期。不理政事的谢灵运,醉心山水,为便于出行,据说他发明了一种木制的活齿木屐,上山时,可以卸下前掌的齿钉,下山时卸下后掌的齿钉,这样便捷自如。笠是古代高士随身之物,而谢灵运喜欢头戴曲柄笠,它能更多地遮蔽阳光,也不容易被风吹落。古代帝王或高官出行,仪仗队中往往举曲柄伞,它也就成了权力的象征。都是曲柄,所以,孔隐士就有了疑问,他问谢:“你志向高远,为什么不能放弃曲柄的样子呢?”而谢以《庄子》中的故事作答:“莫非你是畏影者,总是忘不了心事?”影子随人走,不离片刻,但“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心中不存便是了无!在孔隐士眼中的曲柄笠仿佛也是曲柄伞,更是权贵的代表,也就有了世俗的影子,故有发问。而谢灵运的问答,则是充满智慧,灵性。不仅表现了自己的才华,反将孔淳之调侃一把。一个人只要心正,真,才是本色。
谢灵运才高,行为率性,不守礼俗的地方越来越多。文帝时,谢灵运虽回到京城,但仍是不请假出游,或一日一百六七十里,十几天不回。这种对执政者的藐视是不能被忍受的,于是有人暗示他辞官,四十四岁这年,他又回到了始宁老宅。政治到了末路,他啸傲风月,徜徉山水,头戴曲柄笠,脚蹬木屐,不论多险峻幽僻,他都要登临而后快。所至之处,必有诗篇。此时,谢家经济上仍富足,每次出游,有门人和奴僮跟随,有时多达几百人,以至让临海太守以为出了强盗。谢灵运这种骄横恣肆不仅使百姓侧目,也使政敌找到了借口,终以谋反之名在广州被杀。
从古代文学史上讲,谢灵运是著名的诗人,他开创了山水诗一派。因多在会稽、永嘉一带漫游,又有连山接水阔大的始宁别业,他的诗歌也就多写了所游之处的优美景色。谢诗里的自然景物艺术性很强,诗一传出来,人们就竞相抄录,流传很广。谢灵运对其才华也很自负,一次,酒后叹道:“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他只折服曹植一人,天下其他人的才华都不入他的法眼。
【扩展阅读】
导言:谢灵运是山水诗之祖,特选出一首,请慢慢品读。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谢灵运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文选》卷二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