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栖逸

十八、栖逸

【解题】

栖逸,就是隐居赋闲,优游林下,在山水中寻求乐趣。自古就有隐士,他们远离尘嚣,与自然亲近。隐士归隐的原因各有不同,但他们大多认同“天下有道则显,无道则隐”的原则,以逃离世俗的方式表达着对现实的不满,从而努力保全、坚守着自己独特的节操。17则故事中,我们撷取1则。

【原文】

阮步兵,闻数百步。苏门山中,忽有真人,樵伐者咸共传说。阮籍往观,见其人拥膝岩侧。籍登岭就之,箕踞相对。籍商略终古,上陈黄、农玄寂之道,下考三代盛徳之美,以问之,仡然不应。复叙有为之教,栖神导气之术以观之,彼犹如前,凝瞩不转。籍因对之长啸。良久,乃笑曰:“可更作。”籍复啸。意尽,退,还半岭许,闻上然有声,如数部鼓吹,林谷传响。顾看,乃向人啸也。(1)

【注释】

①阮步兵:阮籍,见《德行》第二则注释2。②啸:撮口吹出声音。③苏门山:指太行山脉的百门山或苏岭,在河南省辉县。④真人: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炼得道的高人。⑤咸:都,皆。⑥就:接近。⑦箕踞:一种轻慢、不拘礼节的坐姿,即随意张开两腿坐着,形似簸箕。⑧商略:商讨,品评。⑨黄、农:传说中的黄帝和神农氏。⑩玄寂之说:玄寂,玄虚寂静,形容守道无为。此处指道家清心无为之说。⑪三代:指夏、商、周三代。⑫仡然:昂首不动的样子。⑬有为之教:指儒家积极入世的主张。⑭栖神导气之术:道家养生方法。⑮凝瞩:注视。⑯半岭许:半山腰的样子。许,处所。⑰然:悠长的样子。,读qiú。⑱顾看:回头看。

【品读】

阮籍名士派头十足,能青眼眷顾的人是寥寥无几,但和苏门山中高人的交手却充满了戏剧色彩。二人交手主要是通过“啸”。啸是魏晋名士表达自己心境的方式,也是养生之法。啸没有固定的标准,或仰天长啸,或俯首吟啸,或引颈歌啸。而每一声啸中都有发声者的情感深蕴其中,悲愤,闲适,激越,悠远,深沉……啸者有怀,闻者能感,若能起伏共鸣也是名士心中一大快意之事了。啸声腔有高低,调有长短,底气足自然抑扬顿挫,传播久远,能鸣出这样的啸声定会令人羡慕不已。

阮籍应该属于善鸣者,他的长啸在数百步外可以听到。可是在苏门山里还有位真人,他活在樵夫们的传说中。阮籍不辞辛苦,翻山越岭去会他。二人相见果然不同一般:只见真人山岩下抱膝坐着,阮籍大大咧咧地以箕踞方式坐在对面。箕踞坐法相当随意也相当不恭。在阮籍眼里,名士不讲虚礼,而讲求的是随意洒脱,一个箕踞坐姿并无不敬,反倒显出真性情来。高人若是真名士,他自然懂得,怎会计较?阮籍坐定便开始与之商讨古今,上自黄帝、神农的自然之道,下至夏、商、周三代的伟业功绩。阮籍每有发问,对方是昂首不语,正眼都不瞧一下。阮籍再说儒家积极入世之道,又讲道家清心养生之法,真人仍然凝望天空一语不发。细想想,这是一个非常戏剧化的场景。滔滔不绝以沉默相对,真人已高出了一筹。接着,阮籍发挥出自己的特长,仰天长啸一声,声调高亢嘹亮。良久,高人一笑,说:“可以再来一声。”阮籍又长啸一声。似乎已经意尽,阮籍只好下山。待他走到半山腰时,忽然听到悠然声响,仿佛箫鼓凤鸣,繁复而浩大的声响在林间飞扬回旋……回头看,是刚才的真人在长啸。

长啸中的对决,阮籍是不得不叹服的。

【扩展阅读】

导言:此故事刘孝标注所引书中亦有记载,但比较一下,远没有刘义庆的小说生动。

《魏氏春秋》曰:“阮籍常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輙恸哭而反”。尝游苏门山,有隐者莫知姓名,有竹实数斛,杵臼而已。籍闻而从之,谈太古无为之道,论五帝三王之义,苏门先生翛然曾不眄之。籍乃嘐然长啸,韵响寥亮。苏门先生乃逌尔而笑。籍既降,先生喟然高啸,有如凤音。籍素知音,乃假苏门先生之论以寄所怀。其歌曰:“日没不周西,月出丹渊中。阳精晦不见,阴光代为雄。亭亭在须臾,厌厌将复隆。富贵俛仰间,贫贱何必终。”(《世说新语·栖逸》1刘孝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