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引
1880年10月23日(清光绪六年,农历九月二十日),李叔同降生于天津城一户富商家里。
天津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东临渤海,北枕燕山,位于海河流域下游,南运河、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五大河在天津市区及其附近汇合而成海河,东流七十多公里至大沽口入海,故天津素有“九河下梢”“河海要冲”之称。
明朝时,燕王朱棣起兵争夺帝位,在此渡河南下。后来朱棣做了皇帝,为纪念这次起兵,将此地赐名为天津,意为“天子渡河之地”,并在此屯兵筑城,始称天津卫,“卫”即驻兵之所。
天津内有海河外临渤海,河海相连,是船舶往来必经之地。另据史载,早自唐朝就在此开辟盐场,设置盐仓。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渔盐资源,自然吸引着各地商贾汇集津门。清朝初年,有人就对天津做过如下描述:“海去城百里,从无人寇之患,商出百万之课,民获兴贩之利,乃鱼盐之薮也。”[1]尤其是1684年清政府全面解除海禁之后,天津更是万商云集,商贸繁盛。
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天津被迫开放,列强先后在此设置租界,发展洋行,染指海关,传播“洋教”。自此开始,反抗侵略的斗争在这里上演,中西文化的冲撞和融汇在这里激荡。几乎同时,洋务运动也鸣锣开场。1862年,驻守天津的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就在这里雇用英国军官训练天津洋枪队。1867年,崇厚又在这里设立军火机器局。而后,身兼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常驻天津,在此开办煤矿,兴办洋务教育。就在李叔同出生的这年九月,李鸿章还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在津沪之间架起了电报线。此时的天津,已成为北方繁华的商业中心、贸易港口和洋务运动的重镇,近代中国的历史风云,在这座城市的上空翻腾变幻。
李叔同生逢这样一个“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生长在这样一个繁华与贫困同生共存,传统与现代冲突抵牾,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城市里,他的人生将怎样开始,他的心路将趋向何方呢?
注释:
[1]庞玉洁:《开埠通商与近代天津商人》,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