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城南草堂
初到上海,李叔同一家赁居于洋泾浜以南的法租界卜邻里(今金陵东路一侧)。
上海自1842年开为商埠以后,从“海浜弹丸小邑”迅速发展成为中国南方的商业、文化中心;商旅云集,市井繁华,其活力和开放性是北方的京、津等城市无法比拟的。李叔同走出了令人窒息的北方,走出了沉闷的大家庭,来到这个全新的世界,仿佛终于吐出了郁积心底的一口浊气,体味到从未有过的轻松与舒畅。
现在,李叔同终于有了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小家,虽然住在租来的房子里,但有慈母在堂,妻子理家,3个人的日子反倒有了难得的清爽。生计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李家在这里的申生裕钱庄设有柜房,收入丰厚,日常的用度李叔同可以随时支取。据李叔同次子李端回忆,他曾在天津老家的“洋书房”中,见过一本流水账,是父亲和他的祖母王氏、母亲俞氏在上海居住时,由沪上柜房的账房先生给开的。上面记着“三老爷用××”“三老爷购家具用××”“三老爷购××用××”等等。从开支情况来看,李叔同一家的上海生活,可以用“阔绰”二字来形容。从日常生活的精致与讲究,也可以印证李叔同颇带了几分文人趣味的富家公子的做派。他用的信笺和信封,都是自己亲手制作的。信笺的中间,画着两个连成环的圆圈。信封的正中,刻着双钩的“李庐”两字,左下角是“凭君传语”4字。他使用的名片,是红色的,当时名为“红丹帖”,上有“成蹊”“广平”的署名。多年以后,李叔同与他的弟子丰子恺提起在上海的时光,仍不无留恋地说:“我从二十岁到二十六岁之间的五六年,是平生最幸福的时候。”
在李叔同来沪前一年,上海文坛的一帮青年才俊,借许幻园的“城南草堂”,组织了一个城南文社。“城南草堂”的主人许幻园,是文社的中坚,家资富有,为人慷慨,是沪上文坛的领袖人物。他时常出资悬赏征文,广求文朋诗友。李叔同赁居的卜邻里,离文社所在地城南不远,便投稿应征,竟连续3次名列榜首。许幻园慕其才华,从此二人频繁交往,情感日笃。
文社每月会课一次,切磋诗文词章。1898年底,李叔同首次参加文社会课。虽然来上海时间不长,但他很快适应了十里洋场的风雅生活。丰子恺回忆说:“我曾在照片中看见过当时在上海的他: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缎袍子,后面扎挂着胖辫子,底下缎带扎脚管,双梁厚底鞋子,头抬得很高,英俊之气,流露于眉宇间。真是当时上海一等的翩翩公子。”[3]对于风流潇洒而又凡事认真的李叔同来说,第一次出席如此重要的文人雅集,想必一定会是这样一副风神俊朗的样子吧。文社会课由孝廉张蒲友出题阅卷评定等级。张孝廉精研宋儒性理之学,又是诗赋高手,因此出题的范围也不离左右。文题是“朱子之学出于延平,主静之旨与延平异又与濂溪异,试详其说”,当日交卷。另设诗赋小课,试题为“拟宋玉小言赋”,3日后交卷。李叔同在天津时就对性理之学下过工夫,对宋明理学颇为熟稔,因此,稍加思索,便挥笔立就。而小课“拟宋玉小言赋”,更是“写作俱佳,名列第一”。
李叔同的才华和其风流儒雅的风度,令许幻园为之倾倒,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于是力邀叔同迁来“城南草堂”,同他一起居住。翌年春,叔同举家移居许氏草堂。草堂北临青龙桥,岸旁遍栽杨柳,东望黄埔,来往帆樯,历历在目。堂边有浜,跨浜有苔痕苍古的金洞桥,桥畔立着两棵合抱粗的柳树。庭院多植杂花,当盛开时,幽香满室。叔同住在客厅左临的书房里,客厅正中,悬挂着一块名为“醾纨阁”的匾额。许幻园见叔同书房尚缺一匾,便仿效名流自题斋名堂号的做法,为其题写了个“李庐”匾额,从此,李叔同便有了“醾纨阁”、“李庐”的室名和“醾纨阁主”、“李庐主人”的别号。
二位才子,同居一舍,朝夕相聚,开始了他们诗酒唱和的快意人生。李叔同在《清平乐·赠许幻园》词里,对此一时期的生活有过这样的描述:
城南小住,情适《闲居赋》。文采风流合倾慕,闭户著书自足。
阳春常驻山家,金樽酒进胡麻。篱畔菊花未老,岭头又放梅花。[4]
许幻园的应和之词今已不得而知,只看李叔同的词里,触目皆是画一般的景致,诗一般的生活。
许幻园的夫人宋贞(号梦仙),能作诗赋词,并善书画,工篆刻,是一位有修养的才女。这等把酒吟诗的风雅之事,她自然也不能置身其外。她看着两位好友在诗酒文章中醺然入醉,忘情于青山绿水,免不了在温婉的唱和里,夹带上一言半语的提醒与叮咛:
花落花开春复春,城南小筑寄闲身。
研(砚)前写画身犹壮,莫为繁华失本真。[5]
李叔同何尝不知“莫为繁华失本真”呢,然而,得结志趣契合的挚友,面对灵犀相通的知音,让人怎能不神清气旺、逸兴遄飞?至于人生的真与幻,就休去管它了。于是,李叔同应和这位才女道:
门外风花各自春,空中楼阁画中身。
而今得结烟霞侣,休管人生幻与真。
风雅闲适的文人意趣,才华自恃的才子秉性,还有得遇知己、置身良朋的欣悦之情,在李叔同的这些诗词里,尽显无遗。
这期间,李叔同还结识了袁希濂、蔡小香、张小楼。这几位,都是上海诗文界的活跃人物。李、许、袁、蔡、张5人,年岁相当,意气相投,遂结金兰之谊,号称“天涯五友”,并合影留念。李叔同以成蹊之名,书题合影为“天涯五友图”;许幻园夫人宋贞,在合影上为5位友人一一赋诗题咏。她为李叔同的题咏是:
李也文名大如斗,等身著作脍人口。
酒酣诗思涌如泉,直把杜陵呼小友。
短短四句,便写出了李叔同的卓异才情和洒脱不羁的文士风采。
有时是三两人的你唱我和,有时又是多声部的此呼彼应。5位青年才俊,以文会友,往返酬唱,成就了沪上文坛的一段佳话。
天涯五友图
在“天涯五友”聚首唱和的前后,李叔同还热衷于沪上的各种活动,以求广结艺缘文友,并为自己多种艺术才能的发挥拓展空间。
1899年9月25日,李叔同在《中外日报》上发表篆刻作品,同时刊出自己的艺术简介和润例。润例中一一说明自己在书法、篆刻上的师承关系:篆书师法清人邓石如,隶书取法晚清杨岘,行书学习宋人苏东坡、黄庭坚,楷书临习隋、魏碑版;篆刻则独宗浙派。5天之后,李叔同对艺术简介和润例略作修改润饰,再次刊载于《中外日报》。全文如下:
当湖李叔同,少年博学,兼工篆、隶。成童游燕,荣仲华中堂(荣禄,引者注)、王夔石(王文韶,引者注)农部亟赏其才,于书法尤为称羡,故名誉远播,诸巨公求书于门者,且络绎不绝。今岁年才弱冠,来游沪渎,诗酒余暇,雅欲与海内广结翰墨缘。爰缀润例如下:
书扇,五角;楹帖,一元。堂幅诸例,均详仿单。三日取件。
篆刻石章,每字二角半。
件交“便览报馆”、“游戏报馆”、“理文轩书庄”、“九华堂”、“锦云堂”代收。居法马路卜邻里第三弄。[6]
当时上海市场的米价,约为2元一担(100斤),相比较而言,李叔同的润例应该是不低的。这对于初抵上海,刚刚出道的李叔同来说,是需要自信和勇气的。当然,李叔同也并不以此维生,只不过是借此“与海内广结翰墨缘”而已。
1900年3月,“天涯五友”和其他同道,在上海福州路杨柳楼台旧址,发起成立“海上书画公会”。一时间,上海社会名流和书画名家,俱来入会。其中有反清志士乌目山僧,书画家汤伯迟、朱梦庐、高邕之等等。资料显示,“海上书画公会”是目前所知上海最早的同人画会之一。为活跃书画创作,广结翰墨因缘,公会还出版了自己的会刊《书画公会报》,由李叔同主持编辑,每周两期。最初1、2期交《中外日报》附送,第3期开始自行发售,每份售价大钱十文。在第3期第6页上,就刊有李叔同书法篆刻润例。
李叔同在诗文书画、金石篆刻领域里全面出击,挥洒自如,初步展示出他过人的艺术才华,用他后来《金缕曲·留别祖国》中的词句来说,可谓是“二十文章惊海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