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沪学会

6 沪学会

1904年春天,教育家马相伯及穆藕初[34]等人创办“沪学会”,他们提倡尚武精神,宣传讲究卫生、移风易俗等文明新风,开展民众文化教育。李叔同和黄炎培等人也先后参与其中,通过举办演讲会,组织音乐会,演唱文明新剧,开办文化补习学校等形式,提高社会青年的知识觉悟。

穆藕初在《五十自述》中,记述了李叔同在“沪学会”时期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他写道:“有某君者,二十年前创办沪学会之老友也,性聪颖而耿介,书、画、琴、歌、地理、金石靡不精通;富有辩才,尤工国语;雅度高致,轶类超群,律己谨严,待人谦和。当抵制美货时,慷慨激昂,于激发国民爱国天良,非常殷切。”

此时的李叔同,已从苦闷与彷徨中挣扎出来,以极大的热忱,投入到启发民智、教育民众的工作中来。他亲手撰写了一部《文野婚姻新戏册》[35],宣传婚姻自由。在戏册写完之后,他题诗4首,以之作结。其中两首这样写道:

河南河北间桃李,点点落红已盈咫。自由花开八千春,是真自由能不死。

誓度众生成佛果,为现歌台说法身。孟旃不作吾道绝,中原滚地皆胡尘。[36]

对自由的歌赞,以及“誓度众生”的进取精神,无不闪烁着战士与圣者的光彩,这与诗酒声色的李叔同,俨然两人。

“沪学会”为帮助失学青年,还开设了文化补习班,李叔同担任音乐课的教师。对音乐一艺,李叔同很早就有浓厚的兴趣。在他天津的老宅中,就有一架外国人送的钢琴,课余闲暇,时常抚弄,因此对琴艺也有较多的了解。这次教授乐歌,复又激起了他对音乐的热情,他请沈心工来班开设乐歌课,讲授西洋乐理知识,自己也随同学生一起听讲。

穆藕初先生像

沈心工1896年考入南洋公学师范班,是该校最早的一批学生。留学日本期间,于1902年与曾志忞创立音乐讲习会,在留学生中传布西方近代音乐知识,并尝试采用西方现代谱曲方法来编写学堂乐歌。西方现代曲谱通俗易懂,简单易学,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工尺法,因而很快在留学生中传播开来。回国后,沈心工先后在南洋公学、龙门师范、上海务本女塾等校从事音乐教育,并采用简谱音乐教授“乐歌”,同时还编写出版了《学校唱歌集》初集。《学校唱歌集》共编成三集,出版于1904—1907年,是中国最早的唱歌教本。就在沈心工于“沪学会”教授音乐期间,李叔同看到了他的《学校唱歌集》和曾志忞在日本东京出版的《教育唱歌集》。这两部“唱歌集”均采用简谱来编写乐曲,曲调清新自然,形式简便易记,在当时上海的新式学堂中十分流行。李叔同便仿效这种谱写方法,采用民间流行的《老六板》的曲调,将《大国民》[37]一歌的歌词加以修改,为“沪学会”补习科编配了一首《祖国歌》。歌词是:

上下数千年,一脉延,文明莫与肩。纵横数万里,膏腴地,独享天然利。国是世界最古国,民是亚洲大国民。乌呼,大国民!乌呼,唯我大国民!幸生珍世界,琳琅十倍增声价。我将骑狮越昆仑,驾鹤飞渡太平洋。谁与我仗剑挥刀?乌呼,大国民,谁与我鼓吹庆升平![38]

李叔同手抄件《祖国歌》

《祖国歌》是用民间曲调编配而成,歌词也很贴近,唱起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那时“抵制美货”“抵制日货”的运动初起,人民爱国主义的热情日渐高涨,因此,这首歌一经面世,迅即传遍全国,各地中小学纷纷把这首令人耳目一新的乐歌用作教材,李叔同也因此成了名满天下的乐歌作家。几年之后,13岁的丰子恺在故乡小学堂读书时,他的老师金先生就教他们唱这首歌。他在《李叔同先生的〈祖国歌〉——回忆儿时的唱歌》一文中说:“那时候的有志青年,大家忧心忡忡,慷慨激昂地发挥他们的爱国热忱。李叔同先生这歌曲便是在那时候作的(《祖国歌》作于1905年)。……这歌曲在沪学会的刊物上发表之后,立刻不胫而走,全中国各地的学校都采作教材。我的故乡石门湾,是一个很偏僻的小镇,我们的金先生也教我们唱这歌曲。我还记得:我们一大群小学生排队在街上游行,举着龙旗,吹喇叭,敲铜鼓,大家挺起喉咙唱这《祖国歌》和劝用国货歌曲。”

自1904年开春以来,李叔同都在忙“沪学会”的事情,日子似乎也充实了许多。年底,次子李端出生。可惜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春节过后,母亲的肺病又加重了。李叔同四处延医诊治。3月5日,其母终因病重不治,撒手而去,年仅46岁。母亲临终时,李叔同正在街上买棺木,回来的时候,母亲已经不在了。多年之后,李叔同讲到母亲去世的情形,还是禁不住悲从中来。

1905年初夏,李叔同带着妻儿,扶柩北上,乘海轮返归天津。

这些年在上海,李叔同接受了许多新思想、新观念,诸如婚丧之类,他也是倡言革新的。于是,对母亲的丧礼,李叔同决定参照中外丧仪的惯例,略作变通,别定新的文明丧仪。先是于7月23日天津《大公报》发布题为“文明丧礼”的公告:“河东李叔同广平,新世界之杰士也。其母王太夫人月前病故,李君特定于本月二十九日开追悼会,尽除一切繁文缛节,别定仪式。”

7月29日举行葬礼。追悼会上,来宾多达四百余人,共收挽联哀辞二百余首。仪式简朴而庄重,亲属一律着黑色衣服参加葬礼,并用致悼词的方式替代孝子跪地读祭文;李叔同亲自弹奏钢琴,请一班儿童合唱两首哀歌。

追悼会在亲朋中和社会上引起轰动,说是“李三爷办了一件奇事”。8月2日,《大公报》以《记追悼会》为题,详细记述了李家追悼会的实况;3日、4日,又连续作了纵深报导。从舆论关注的程度可以看出,本次“文明丧礼”对社会的影响之大、对丧葬礼俗的冲击之强烈,是前所未有的。

送走母亲之后,李叔同的心里顿时空落落的。自从5岁失去父亲后,母亲就成了李叔同唯一的依靠。这几年,他羁旅上海,本想凭借自己的才智,打拼出一个新天地,好让母亲放心、舒心,安安生生地过几年舒坦的日子,孰料想“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如今,母亲已去,他这颗没有兑现的孝心,将如何安置呢!很久以后,他对自己的弟子丰子恺表露心迹说,母亲死后,他“就是不断的悲哀与忧愁,直到出家”[39]。为了表达对母亲的痛悼,他还给自己改名李哀,字哀公。

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而今,双亲都已长眠于新开河边的李氏祖茔,身为人子的李叔同,任凭怎样的悲伤愁苦,都不能起死者于地下。遗憾也好,无奈也罢,他这颗牵肠挂肚的心是到了该放下的时候了。1905年8月,李叔同决定东渡日本留学。他把家眷留在天津老家,独自一人转道上海,搭上洋轮,浮海东行,开始了另一次更为遥远的天涯之旅。临行填《金缕曲》一阕,“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

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枝衰柳。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便惹得、离人消瘦。行矣临流重叹息,说相思、刻骨双红豆。愁黯黯,浓于酒。漾情不断淞波溜。恨年来、絮飘萍泊,遮难回首。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听画底、苍龙狂吼。长夜凄风眠不得,度群生、哪惜心肝剖。是祖国,忍孤负![40]

注释:

[1]林子青:《弘一法师年谱》,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器识为先,文艺为后”,始见《旧唐书·王勃传》。明末大儒刘宗周所著《人谱》(一本集录古代名言懿行的书)中亦收入此语。据说,李叔同在《人谱》封面上恭书“身体力行”四字,置诸案头,以为常备读物。

[2]对南迁的原因,李叔同的儿子李端在《家事琐记》中作过这样的解释:“据说,因当时先父曾刻过‘南海康君是吾师’的闲章,此行有躲嫌避祸的意图。而实际上,据我家的老保姆王妈妈说,我父亲当时的南下,是想从此脱离开天津这个大家庭,去南方扎根立业。因当时我们家资富有,上海也有我家钱铺的柜房,可照顾我们一家的生活。”李端先生的话颇为实在,但也可能还有其他不便说明的缘由,比如由于身份的缘故,叔同的母亲有远离大家庭的意愿,而一向孝敬的叔同自然也愿意顺从母亲的心意,加上他两次落榜,事业无着,再说时局有变,况且他家在上海又有资财,生活上也无后顾之忧,如此这般,南迁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3]丰子恺:《为青年说弘一法师》,引自金重编《丰子恺品佛》,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

[4][5][26][27][30][31][32][36][38][40]余涉编:《李叔同诗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6]方爱龙:《殷红绚彩:李叔同传》,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版。

[7]李叔同与俞氏夫人共生三子,第一个儿子乳名葫芦,早夭。文中所指为第二个孩子,名准;第三子,名端。

[8][9]李莉娟:《李叔同诗文遗墨精选》,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10][11][12][13][14][15][16]李叔同:《辛丑北征泪墨》,载余涉编《李叔同诗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17]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号乙盦,晚号寐叟,浙江嘉兴人。著有《海日楼文集》《海日楼诗集》等。

[18]“特科”是旧时非常规的选拔人才的科举考试。1897年10月,贵州学政严修奏请设立“经济特科”,因戊戌变法失败而未能推行。直到1901年,才由慈禧太后下诏,令保荐“洞达中外时务”人员,并于1903年举行考试,考试科目为“策”、“论”各一,共录取一等9人,二等18人。

[19]冯自由:《革命逸史·初集》,转引自林子青《弘一法师年谱》。

[20]原载《蔡元培先生纪念集》,转引自林子青《弘一法师年谱》。

[21]尤惜阴,名秉彝,字雪行,别号惜阴,江苏无锡人。学者,精通周易。1903年与李叔同同任上海圣约翰书院国文教授。离开学校后,在上海开办平民学校。后皈依佛门,法名演本。

[22]姜丹书:《弘一律师小传》,转引自林子青《弘一法师年谱》。

[23][24][28]林子青:《弘一法师年谱》。

[25]李苹香,上海名妓。本名黄碧漪,原籍安徽徽州。1880年生于嘉兴,天资聪颖,有志向学,擅作诗赋词,有“才女”之称。父母珍之,以为奇货可居。后为不良商人所骗,失足欢场。1901年移居上海,改名李苹香,名居所为“天韵阁”,以诗妓之名,高树艳帜。沪上文人骚客因其能诗会画而纷纷捧场,遂声名大噪。著有《天韵阁诗选》、《天韵阁尺牍选》。

[29]孤芳:《忆弘一法师》,载陈海量居士编《弘一大师永怀录》,大雄书局1943年版。

[33]李叔同:《李苹香·序》,转引自金梅《李叔同影事》。

[34]穆藕初(1876—1943),名湘玥,上海浦东人。1904年与马相伯等组织“沪学会”,后赴美留学,1914年回国,先后在上海、郑州等地创办大型棉纺厂、华商纱布交易所等现代企业,为中国实业界巨擘之一。

[35]《文野婚姻新戏册》属当时刚刚兴起的文明新戏。1900年前后,圣约翰书院、徐汇公学、南洋公学、民立中学等学校,纷纷排演“穿时装”“既无唱功又无做功”的与传统戏剧迥然有别的文明新戏,并很快在上海南城形成一种新风尚。李叔同置身其间,对这种艺术上尚显稚嫩的文明新戏十分熟悉,因而能在沪学会期间很快写出《文野婚姻新戏册》。这次新戏创作,也为他日后的戏剧活动积累了经验。

[37]原作者不详。1904年7月17日,“亚雅音乐会”(曾志忞等创办于东京,前身为“音乐讲习会”)为欢送留日毕业生回国,举行大会,会上演唱了《大国民》一歌。由于此歌曲调采用民乐,易学易唱,且歌词充满昂扬的爱国热情,故在留学生中影响很大,1904年9月1日出版的上海《时报》和9月26日出版于日本的《新民丛报》均有刊载,后被收入《怡情歌集》。

[39]丰子恺:《法味》,载金重编《丰子恺品佛》,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