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清凉歌集

4 清凉歌集

还在1929年弘一法师首次来晚晴山房时,夏丐尊、刘质平前来探望,偶尔谈及当下的音乐教育,夏、刘二人流露出忧虑的神色,叹息当今作歌者难得,社会上流行的都是一些使人萎靡不振的俗曲,长此以往,一代青少年将何以振作精神。二人又为弘一法师出家太早而感到惋惜,如果再晚几年,法师还可以多写一些学堂乐歌。弘一法师对音乐教育的现状也颇感失望,同时亦明白他俩说这些话的意思,沉默了片刻,竟出人意料地表示愿意为青年学生作歌。夏、刘二人惊喜万分,遂请他尽早动手。

1930年初夏,弘一法师再来晚晴山房,刘质平便赶来与老师商量编创歌曲的具体事宜。当即商定,由弘一法师撰写歌词,陆续分集出版;先作10首,结为一辑,争取尽快付梓。此后,因兵士扰乱,弘一法师避居法界寺,不久又挂单宁波慈溪金仙寺。在频繁的辗转迁徙之中,法师于1931年秋天写成了“清凉歌”5首,即《清凉》《山色》《花香》《世梦》和《观心》。

“清凉歌”5首,多改编自前代高僧的著述。有学者考证,《山色》《花香》的歌词,改编自晚明高僧莲池大师《竹窗随笔》中的同体散文;《世梦》摘编自《竹窗三笔》;《观心》则摘编自蕅益大师的《灵峰宗论》;惟《清凉》一首,未知出处。因此,歌词多涉佛语,文义略显艰深,非一般青年学生所能尽解。于是,弘一法师特意请闽南佛学院教师、《海潮音》月刊编辑芝峰法师代为撰写歌词注释。他在写给芝峰法师的信中说:“音因刘质平居士谆谆劝请,为撰《清凉歌集》第一辑。歌词五首,附录奉上,乞教正。歌词文义深奥,非常人所能了解,须撰浅显之注释,详解其意。音多病,精神衰颓,万难执笔构思,且白话文字亦非音之所长,拟奉恳座下慈愍,为音代撰歌词注释,至用感祷……”信中还对歌词创作的初衷及注释要求,作了详细的说明:“此歌为初中二以上乃至专科学生所用。彼等罕有素信佛法者,乞准此程度,用白话文撰极浅显之注释,并令此等学生阅之,可以一目了然。注释中有不得已而用佛学专门名词者,亦乞再以小注解之。注释之法,以拙意悬拟,每首拟先释题目,后释歌词。释题目中,先述题目之大意,后释题目之字义。释歌词中,先述全首歌词之大意,次略为分科,后乃解歌词之字义也。”[30]其交代可谓详尽,其态度可谓认真至极。

当时,刘质平已辞去宁波教职,改任上海新华艺专艺术教育系主任,收到清凉歌词后,立即与他的学生唐学咏、徐希一、潘伯英及再传弟子俞绂棠分头谱曲。他们的谱曲工作分外认真,每一曲都要反复推敲,不断修改。其创作的曲子在得到弘一法师的认可之后,还要经上海新华艺专与宁波中学等地分别试奏试唱,始为定稿。这5首歌曲结为一集,由夏丐尊作序,弘一法师亲自定名为《清凉歌集》,马一浮题写书名,开明书店于1936年正式出版。《清凉歌集》从策划到最终出版,竟花费了师生4代6人前后7年的时间,诚如夏丐尊在歌集序言中所说:“亦中国音乐史上之佳话矣。”

《清凉歌集》的第一首即《清凉》,这首歌为“三部合唱曲”,作曲者为刘质平再传弟子俞绂棠。歌曲曲调舒缓幽美,唱出了“无上清凉”的心境,深得佛法三昧。弘一法师以“清凉”命名这部歌集,也颇有深意。佛经云:“有三昧,名曰清凉,能断离憎爱故。”1930年,刘质平往白马湖商谈“清凉歌”创作时,弘一法师曾集华严偈句赠之:“荻根本智,灭除众苦;证无上法,究竟清凉。庚午六月,质平居士重来白马湖晚晴山房,商榷《清凉歌》,因为撰辑第一集,都凡十首,并集《大方广佛华严经》偈句,书联贻之,以为著述之纪念。”[31]

有人说,弘一法师出家后,“诸艺皆废,惟书法不辍”。其实法师除“以墨接人”之外,可以说是诸艺随缘,只要是与弘法利生有益,可以不拘任何艺术形式。他曾为夏丐尊刻过章,也曾刻过许多佛号、佛像。他于1927年重拾画笔,为老友夏丐尊作山水长卷;在游方浙东这段时间里,也曾创作过相当数量的佛教题材的绘画作品。其诗文创作亦时常可见,如《护生画集》的配画诗文,以及《净峰种菊临别口占》《为红菊花说偈》等。《护生画集》中的诗皆白话,这是弘一法师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写白话诗。为此,他还特意叮嘱丰子恺,不可为外人言说。在歌曲创作方面,除以上5首“清凉”歌词外,还于1929年为太虚法师的《三宝歌》作曲,1937年为厦门市第一届全市运动大会创作《厦门第一届运动会会歌》。另写有3首护生歌歌词,并为其中两首配曲。在这些歌曲中,除“运动会歌”,其余皆为弘法歌曲。

注释:

[1][5][6][7][8][11][24][261[28][31]林子青:《弘一法师年谱》,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

[2][3]丰子恺:《法味》,载《丰子恺品佛》,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

[4]题许幻园夫人宋梦仙遗画:梦仙大姊,幼学于王弢园先辈,能文章诗词。又就灵鹣京卿学,画宗七芗家法,而能得其神韵,时人以出蓝誉之。是画作于庚子(1900)九月,时余方奉母居城南草堂。花晨月夕,母辄招大姊说诗评画,引以为乐。大姊多病,母为治药饵,视之如己出。壬寅(1902)荷花生日大姊逝。越三年乙巳,母亦弃养。余乃亡命海外,放浪无赖。回忆曩日,家庭之乐,唱和之雅,恍惚殆若隔世矣。今岁幻园姻兄示此幅,索为题辞。余恫逝者之不作,悲人生之多艰。聊赋短什,以志哀思。

人生如梦耳,哀乐到心头。洒剩两行泪,吟成一夕秋。慈云渺天末,明月下南楼。寿世无长物,丹青片羽留。甲寅秋七月 李息时客钱塘

[9]丰子恺:《缘》,载《丰子恺品佛》。

[10]丰子恺:《为青年说弘一法师》,载《丰子恺品佛》。

[12]诛茆宴坐,即在山中僻静处,斩草架茅屋,结一绳床,结跏正坐,不动不摇,以坐自誓,九十日为一期。

[13]夏丐尊:《续护生画集序》,海天出版社1993年版。

[14]以上几处所引有关《护生画集》的书信,均见林子青《弘一法师书信》一书。

[15][16][19]《护生画集》,海天出版社1993年版。

[17]参见夏丐尊:《怀晚晴老人》,载金梅编著《遁入空门:李叔同为何出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8]见《护生画集》丰子恺序言。

[20][25][30]见林子青《弘一法师书信》。

[21]陈星:《说不尽的李叔同》,中华书局2005年版。

[22]丰子恺:《一饭之恩》,载《丰子恺品佛》。

[23]丰子恺:《〈护生画集〉(第三集)自序》,载《丰子恺品佛》。

[27][29]见李叔同:《禅里禅外悟人生》,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8]南山律宗,律宗,因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实际创始人为唐代道宣律师。因依据五部律中的《四分律》建宗,也称四分律宗。复因道宣住终南山,又有南山律宗或南山宗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