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声色场上

5 声色场上

从南洋公学退学后,李叔同应聘圣约翰书院(1906年后更名为圣约翰大学),与尤惜阴[21]同任国文教习,但不久又离去。

两次乡试不第,保举经济特科又落了空,书院教习的位置他更是无心恋战。此时的李叔同,犹如独行荒原的疲惫旅人,四顾茫然,既找不到前行的路径,也看不到未来的希望。这情景,正如他自己所言:是“奔走天涯无一事”。他真切地感受到了人生的无趣与无奈,于是寄情声色,试图在与歌郎艺妓的浅吟低唱中排解内心的苦闷。

关于李叔同这段寄情声色的生活,他后来的同事、朋友姜丹书曾说:“先是上人(李叔同—引者注)年少翩翩,浪迹燕市,抱屈宋之才华,恨生叔季之时会。一腔牢骚忧愤,尽寄托于风情潇洒间;亦走马章台,厮磨金粉,与坤伶杨翠喜、歌郎金娃娃、名妓谢秋云辈,以艺事相往还。抑莲为君子之花,皦然泥而不滓。盖高山流水,志在赏音而已。”[22]意思是说:李叔同虽然才比屈原宋玉,可惜生逢乱世,才华不得施展,因而寄情声色,以消心中块垒;而走马章台,只不过是到“胭脂队里”寻知音,志在赏音,即使泥足偶陷,亦出淤泥而不染。这样的说辞不无道理,然而也多少有点替贤者遮掩或曲意维护之嫌。

就现有资料来看,李叔同之涉足声色,也是受旧时代风习的浸染,身上不免沾带了些传统文人骚客的风雅和浊世公子的放浪。还在少年时代,李叔同就频繁地出入秦楼楚馆,歌台舞榭,这一方面出于他对戏剧的爱好,而更多的则缘于他公子哥儿的习气。要知道,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有这个财力和雅兴,整日盘桓于歌楼戏院,大把地散钱捧角的。

从天津时期捧角逐艳始,直到1905年母丧北归,李叔同诗酒声色的生活,似乎没有中断过。迁居上海后的第二年(1899),李叔同“偶游北里,以诗赠名妓雁影女史朱慧百,朱画扇为赠,并和其原作”[23]。朱慧百在和诗的小记中写道:“漱筒(即李叔同—引者注)先生,当湖名士,过谈累日,知其抱负非常,感事愤时,溢于言表。蒙贻佳什,并索画扇,勉以原韵,率成三截,以答琼琚。”[24]其时,李叔同已与袁、许、张、蔡结为“天涯五友”,晨昏聚会,诗词唱和,书画交流。正是在这期间,李叔同还要偷闲“偶游北里”,同“设色于春申旅舍”的雁影女史“过谈累日”,赠佳什,索画扇,这也许不单单是抑郁难申而又知音无觅吧。

1901年夏,李叔同结识了以“才女”著称的上海名妓李苹香[25]。6月16日,李叔同应富春山民(曾为《天涯五友图》撰写序文)之邀,赴李苹香天韵阁宴饮。酒阑之际,几个人即席赋诗,书赠李苹香。李叔同以“惜霜仙史”之名,书赠七绝3首。其中一首云:

沧海狂澜聒地流,新声怕听四弦秋。如何十里章台路,只有花枝不解愁。[26]

李苹香自书诗扇相赠。

李叔同还有《和补园居士韵,又赠苹香》七绝4首。其中3首写道:

慢将别恨怨离居,一幅新愁和泪书。梦醒扬州狂杜牧,风尘辜负女相如。

伊谁情种说神仙,恨海茫茫本孽缘。笑我风怀半消却,年来参透断肠禅。

闲愁检点付新诗,岁月惊心鬓已丝。取次花丛懒回顾,休将薄幸怨微之。[27]

上海名妓李苹香(右)

杜牧是娼楼常客,故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的诗句。“梦醒扬州狂杜牧”正是由这两句诗点化而来。“取次花丛懒回顾”,则是元稹(字微之)著名七绝《离思》中的诗句,李叔同信手拿来,直接嵌入自己的诗中,其对元稹诗的熟稔程度,自不待多言。而杜牧、元稹二位,都是唐代艳诗高手,说他们是风流诗人,亦不为过。如果说李叔同从这些极富才情的诗人那里,获得了赋诗填词的灵感,同时也从他们的轻艳诗句中,领略到绮靡生活的兴味,从而或多或少地沾带了一些文人风流的习性,想必不应该算作无稽之谈吧。

自夏及秋,李叔同与这些名妓酬答不断,过从甚密。在此后的两三年时间里,他与歌郎艺妓的交往似乎越发频密起来。当然,对这种诗酒声色的公子哥生活,他并非没有一点警觉。1902年秋,在他写给许幻园的信里,有这样一段话:“……小楼兄在南京甚得意,应三江师范学堂日文教习之选,束金颇丰;今秋亦应南闱乡试。闻二场甚佳,当可高攀巍科也。××兄已不在方言馆,终日花丛征逐,致迷不返,将来结局,正自可虑。”[28]信中,他为小楼兄(“天涯五友”之一的张小楼)谋到教习一职与“高攀巍科”而高兴,同时也为××兄(“天涯五友”之一的袁希濂)“终日花丛征逐,致迷不返”而担忧,清醒地意识到这样继续下去,“将来结局,正自可虑”。这段话也表明,他对自己“花丛征逐”的生活还是不失理智的,也似乎有了要放弃的打算。

多年之后,李叔同到底还是戒绝了诗酒声色的习惯。《太平洋报》同人孤芳在《忆弘一法师》一文中回忆说,当时《太平洋报》编辑多为南社同人,他们在编辑之余,经常出入于歌廊酒肆之间,“或使酒骂座,或题诗品伎,不脱东林复社公子哥儿的习气”[29]。唯李叔同孤傲自恃,绝不参与。这段回忆文字,除了显在的意思之外,还从侧面证明:当年出入欢场者大有人在,盖风习使然,非独李叔同不能把持,自坠风流。

说到底,李叔同终究不是整日腻在脂粉队里的纨绔子弟,他始终是别有怀抱的。只是,眼下的李叔同面临着一个坎儿,似乎什么事都不能顺心如意。就拿科举求功名来说,屡试不中,甚至连保举经济特科这样变通的路径,竟然也走不通,这对才华横溢的李叔同来讲,确实够郁闷的。当然,并不是所有才华出众的人都能金榜题名,尤其是到了科举形式僵化的明清时代。李叔同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在现存的资料中,迄今未见他对科举失利发表过什么言论。但那时的李叔同,年轻气盛,才华自恃,对科场上的屡屡失意、功名不就,恐怕未必没有一点难以化解的“结”。既然仕进路上无人慧眼识珠,人生“正途”又渺如春梦,到“胭脂队”里寻找能诗擅画的才女,在诗酒声色中惺惺相惜,抒发心中的落寞和失意;在浅吟低唱中慨叹家国离乱,宣泄胸中的苦闷与悲愤,自然就成了风流倜傥的李叔同颇有几分无奈地选择了。这大概是他寄情声色的另一原因。

在1904年填写的《金缕曲·赠歌郎金娃娃》一词中,就充分反映出李叔同这种纠结的情绪。词曰:

秋老江南矣。忒匆匆、春余梦影,樽前眉底。陶写中年丝竹耳,走马胭脂队里。怎到眼、都成余子。片玉昆山神朗朗,紫樱桃、慢把红情系。愁万斛,来收起。泥他粉墨登场地。领略那、英雄气宇,秋娘情味。雏凤声清清几许,销尽填胸荡气。笑我亦、布衣而已。奔走天涯无一事,问何如声色将情寄?休怒骂,且游戏。[30]

很显然,在这些看似洒脱的词句背后,其实带了许多复杂而强烈的情绪。

李叔同深感世事蜩螗,而个人的前途亦茫然无绪。可悲的是,面对这种境况,作为一介书生的自己却又回天乏力,这就不能不使他的内心充满了牢骚、苦闷,甚或无奈、彷徨。在他此一时期与艺妓歌郎的酬答之作中,这类相互纠缠的情绪尽显无遗。1904年春天,在与歌郎艺妓的聚宴上,李叔同作《二月望日歌筵赋此叠韵》。诗曰:

莽莽风尘窣地遮,乱头粗服走天涯。樽前丝竹销魂曲,眼底欢娱薄命花。浊世半生人渐老,中原一发日西斜。只今多少兴亡事,不独隋堤有暮鸦。[31]几乎在同一时期,他还写过《赠语心楼主人》二绝句:

天末斜阳淡不红,蛤蟆陵下几秋风。将军已死圆圆老,都在书生倦眼中。

道左朱门谁痛哭,庭前柯木已成围。只今蕉萃江南日,不似当年金缕衣。[32]

从这些诗篇中,可以读出他复杂的心境和无以言表的人生况味。

在客居上海期间,李叔同交往的风尘女子为数不少。从现存资料来看,除以上所提到的几位,至少还应有谢秋云、高翠娥等人。李叔同之所以如此频繁地出入欢场,自然与上面提到的沾染了那个时代文人、公子的习气,和寄情声色、宣泄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有关,但也与他自身的观念和对“乐籍”现象的认识有关。

1904年早春,李叔同曾应邀为“铄镂十一郎”的传记《李苹香》作序。据说这“铄镂十一郎”就是当年上海滩大名鼎鼎的《苏报》主笔章士钊。在这篇序言中,李叔同认为“乐籍”是近代文明发达的表现。“乐籍之进步与文明之发达,关系綦切。故考其文明之程度,观于乐籍可知也。”还说中国的“乐籍”之所以不景气,正是因为吾国“文化惨淡”,民智未启。而反观“文明发达之国,乐籍棋布,殆遍都邑”。不仅如此,“乐籍”还是文明发达的动因之一。“杂裙垂髾,目眺心与,游其间者,精神豁爽,体力活泼,开思想之灵窍,辟脑丝之智府。”若不相信,请看一看“乐籍之盛为全球冠”的法国巴黎,如果说“乐籍”使“其民族沉溺于兹,无复高旷之思想”,“乃何以欧洲犹有‘欲铸活脑力,当做巴黎游’之谚?兹说兹理,较然甚明”。[33]如此言说,在今天看来,仍属惊世骇俗之论。

在出入欢场之余,李叔同还时常粉墨登场,参与公子哥之间的“票演”。晚清时代的大都市,京剧票友多为纨绔子弟。早在天津时期,李叔同就与杨小楼、刘永奎等名角大腕时相往还。迁居上海以后,他曾一度将精力用在求学交友上,很少涉足剧院戏场,但在失意之时,这种亦真亦幻的笙歌管弦,也就再一次成了他排解郁闷的方便途径。李叔同票演的剧目,多为《叭蜡庙》《白水滩》《溪黄庄》之类的武生戏,扮演的人物也多是黄霸天、穆玉玑、褚彪一类的英雄形象。

声色与情感,戏剧与人生,在虚拟与现实之间,构筑起一个不大不小的空间,李叔同踯躅其间,忽而沉痛,忽而欢悦;忽而沉溺,忽而清醒。然而,声色不过是稍纵即逝的欢宴,戏剧也只是声歌悦耳的自慰,这一切都无法平复李叔同内心的波澜。没必要对李叔同声色场上的行迹作什么道德评判,也许正是这些痛并快乐着的人生经历,才使他在阅尽人间、历经繁华之后,品咂出世俗人生的千般况味,从而决然遁入空门,在沿门托钵的艰辛中,踏勘人类精神生活的终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