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十多年前,不知深浅,贸然写了弘一法师的传记册子。此书虽只有五六万字,却留下了许多遗憾。于今读来,仍倍感汗颜。我自幼时即背无神论,又怯于冒险学习;开禁之后,迫于生计,整日在红尘里滚爬,今生都打理不清,更无暇顾及来世的去向,故对佛道之类不甚了解。弘一法师一生经历丰富奇特,内心世界博大深泓,冥顽如我者,自然难窥法师门径,更无缘领略法师精神世界的异彩灵光。再写此书,不免心中惴惴,翻检法师著述及研究资料,盘桓月余,揣摩多日,仍然不敢下笔。

法师说过,“老实念佛”“不打诳语”,我虽无慧根但老实做事,不打诳语,庶几还可一试。故此,我打定主意,老老实实地来写:不虚构,不夸饰,不耍花腔,不玩技巧,据实道来,平实说去。为此,我尽量让每一个细节,每一句对话,都有所依,有所本;尽量让原始资料说话,而不是捉笔者跳出来絮叨;尽量顺着法师行脚的足迹,一步一趋地寻觅他的人生历程。

作为世俗中人,我对法师的佛学思想,很难有透彻的了解,然而这并不影响我对他的崇仰。且不说他一生的辉煌功业,就说他的人格,是何等高贵,何等令人追慕。比如他做事的认真执著,他待人的平易谦和,他刻苦行持的韧劲,他享受苦难的旷达,他自我责难的无情,他信仰的纯正坚固,他品性的方正端良,以及他惜福与节俭的美德等等,凡此种种,都是法师高贵人格的组成部分。而他人格的核心,则可用一个“人”字来概括。对此,法师在俗时的学生丰子恺,曾有过精辟的阐述。他说:“我崇仰弘一法师,为了他是‘十分像人的一个人’。凡做人,在当初,其本心未始不想做一个十分像‘人’的人;但到后来,为环境、习惯、物欲、妄念等所阻碍,往往不能做得十分像‘人’。其中九分像‘人’,八分像‘人’的,在这世间已很伟大;七分像‘人’,六分像‘人’的,也已值得赞誉;就是五分像‘人’的,在最近的社会也已经是难得的‘上流人’了。像弘一法师那样十分像‘人’的人,古往今来,实在少有,所以使我十分崇仰。”“十分像人的人”,是丰子恺对法师的最高评价,也是他之所以崇仰法师的根本原因。

我不知道丰子恺具体的评价标准是什么,但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做一个像样的人,是多么多么的不容易。老实说,我每读及丰子恺的这段“人”论,心里都会轻轻一颤,仿佛他这话是冲着今天的社会说的,冲着自己说的。是呀,有谁不想做人呢?只是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世道,在这样一个万众一心、急切地奔赴物质世界康乐生活的时代,人们对行走乃至奔跑的姿态是不太讲究的,甚至顾不得讲究。什么规矩呀,从容呀,优雅呀,其实都没得用,关键是速度,谁先跑到谁就是胜利者,至于跑到那里之后干点什么,顾不得想,问题太超前,到了再说吧。总之,这是一个亢奋的时代,人们都轻装上阵,赤条条地狼奔豕突,把奔跑当做了目的。由于跑的人多,又不讲规矩,不重姿态,因而就有点乱,方向感不强或头脑不清爽的人,跑着跑着就找不到北了。

窃以为若要人做得有模样,须从起卧坐行开始。法师小的时候就很讲究,饭桌摆不正都不能坐。当然言谈也重要。法师小时候好指东画西说人家不对,他的老表哥就指着他教训道:“你先说说你自个”。据法师说,他小时候常行袁了凡的功过格,也曾亲见父亲扶危济困的善行义举。我这不是在说少儿教育,这个你懂得。遗憾的是,现在大家都在忙着奔跑,少有空闲来关注这样的常识,甚至连生死大事也没得空闲去认真琢磨,或者索性来一句:“自打来到这个世界,我就没打算活着回去。”是啊,咱都不打算活着回去了,还有什么好讲究的。不过呢,既然铁了心要死在这里,何不注重点姿态,行走得从容一点,甚至优雅一点。累了的时候,也歇一下,顺便想想“奔跑”之外的事情。总之,不管是活着,还是死了,都应讲究点姿态,甚至体面,至少不能活得太丑陋,死得太难看。这样的话,就差不多有几分像人了。

弘一法师的后半生,都在极其认真地做着一件事情,那就是“了生死”。应该说,他做得十分到位,用丰子恺的话说,他最终成了“十分像人的一个人”。他活着的时候,行走的姿态算得上从容而优雅;他死的时候,更是标准的释迦摩尼佛的“吉祥卧”,从容而安详,姿态堪称完美。当然,佛是讲缘的,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进得了那个世界,但他对待生死的认真态度,却值得我们这些在拼命奔跑的人思量。这,也是我亲近弘一法师的原因。

本书写作过程中,参阅了大量专家学者的文献资料。可以说,没有这些前辈今贤的研究成果,就不可能有这本小书。借此机会,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乞请众位方家不吝赐教。同时也请读者朋友,对书中的失误与不当之处批评指正。

赵光怀、许允龙先生,为本书的出版倾注了大量心血,在此,谨致谢忱。

偶感随想,拉杂记来,聊作后记。

2011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