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45:王永庆

企业家45:王永庆

王永庆(1917-2008):祖籍福建泉州安溪,生于台湾台北近郊。中国台湾著名的企业家、台塑集团创办人,被誉为台湾“经营之神”。

致富能力:★★★★★★★

学习系数:9.0

国籍:中国

第一桶金:1932年,王永庆的父亲王长庚将15岁的王永庆送到嘉义的一家米店当学徒,一年后,他向父亲借了200元创业。1942年,王永庆结束米店生意,用10年的积蓄在新店老家买下50亩土地。之后,王永庆转向发展木材生意,适逢合适的发展机遇,通过木材生意赚了5000万台币。

创富锦囊1:“少年永庆不服输,营销有术开局面。”王永庆在米店当了一年杂工后,就自己开起了米店。那时,王永庆的米店只是一家小店,隔壁就是占尽优势的日本米店,城里大的米店都有各自的客源。但是年少的王永庆毫不惧怕,先是挨家挨户上门推销大米,免费给客户掏陈米、擦洗米缸,还在卖米之前把米中的杂物拣干净。慢慢地,王永庆凭着自己的干练、真诚和勤奋,迅速打开了新局面。随着米店生意越来越好,王永庆又筹办了一家碾米厂,把米的生意越做越大。在经营米店时,年纪轻轻的王永庆展现出来的一些细节堪称营销的经典案例,其中包括在送米上门的同时,留意这户人家有几口人、每天用米多少,由此判断需要多长时间送一次米、每次送多少米,以备下次按时按量送米上门;在擦洗米缸后记下米缸容量,还把新米放在下面、陈米放在上面;了解顾客家发薪金的日子,在他们有钱的日子去讨米钱。这些细节的处理实际上是营销经营的精髓所在。

创富锦囊2:“逻辑思维、逆向经营,塑胶生意响彻世界。”20世纪50年代初,台湾塑胶产业化还不具备成熟条件,但王永庆想别人之不敢想,准备投资塑胶业。他并非打无准备之仗,王永庆事先进行了周密的调查分析,并向专家、学者讨教,拜访实业家,甚至私下到日本取经。经过详细的调研分析,王永庆发现台湾遍布烧碱生产地,每年有70%的氯气可以回收用来制造PVC(聚氯乙烯)塑胶粉。他认为,如今虽不是发展塑胶工业的最好时机,但已有了很好的条件。1954年,想干就干的王永庆和商人赵廷箴合作筹集了50万美元,创办了台湾岛上第一家塑胶公司,3年后建成投产,但首批100吨的产品只售出了20吨。王永庆的经营思路的确不同寻常,他得知销售额后,却下令扩大生产,这一举动使合伙人也萌生退意。在这样的情况下,王永庆背水一战,变卖了全部财产,买下了公司的全部产权。原来,王永庆深入研究过日本的塑胶生产与销售情况,当时日本的PVC塑胶粉的年产量是3000吨,而日本的人口不过是台湾的10倍,所以,他相信产品卖不出去,并不是供过于求,而是因为价格高。想要降低价格,就只有提高产量来降低成本。结果,市场的反应证明王永庆是对的。第二年,王永庆又投资创办了塑胶产品加工厂——南亚塑胶工厂,作为下游承接上游产品的直接单位。在王永庆的经营下,台塑公司和南亚公司双赢、双获利。从此,王永庆的PVC塑胶粉产量持续上升,从最初的年产1200吨发展到现在的100万吨,使台塑公司成了世界上最大的PVC塑胶粉生产企业。

王永庆说:

(1)如果我们透视财富的本质,它终究只是上天托付作妥善管理和支配之用,没有人可以真正拥有。

(2)天下的事情,没有轻轻松松、舒舒服服就能获得的,凡事一定要苦心追求,才能真正明了其中的奥妙而有所收获。

(3)追求舒适与快乐的代价,就是刻苦耐劳。

(4)一根火柴不过一毛钱,一栋房子价值数百万元,但一根火柴可以烧毁一栋房子。

(5)我个人认为,我们输给别人的地方是生活以及工作的观念和态度

第14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