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心,海底针

11
贾母心,海底针
《红楼梦》里的贾母是贾府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老太太、老祖宗。她原是金陵世勋史侯家的小姐,十四岁嫁给“官二代”“富二代”贾代善。在书中第四十七回,贾母表示:我进了这门子,作重孙子媳妇起,到如今我也有了重孙子媳妇了,连头带尾五十四年。
贾代善袭了父亲贾源的爵位,公是爵位里最高的等级,荣国公是最高的爵。贾母是个地地道道的公爵夫人,有品级有加封,有出行的仪仗与妆容。
从林黛玉初入荣国府来看,贾家确实显赫富贵,府宅是御赐建造,宗祠里留有皇上的御笔题字。老来富贵也真少见的贾母在这样的环境下,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洞察人情世故;享受生活,爱护子孙;精明豁达,受人尊重。
书中的王熙凤是荣国府的管家人,在第二回就提道: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但书中却多次通过众人之口提到贾母的聪明伶俐、周到细致赛过凤姐。
这其中有讨好贾母之嫌,但也不是空穴来风。王熙凤只顾讨贾母、王夫人喜欢,或者背着贾母、王夫人放利钱、兜揽官司,谋求利益,主要在一个“利”字上。王夫人年老色衰,拴不住贾政的心,一心在贾母面前讨好、装孝敬,像块木头一样,主要体现在“孝”上。
贾府的子孙有时做出违拗贾母意愿的事,贾母也是一眼看穿,话语一针见血。当贾赦要娶鸳鸯时,贾母借此对王夫人说:你们都是哄我呐,表面装作孝顺,有好东西也要,有好人也来要,把我的人弄了去,好再摆布我。
贾母强于王熙凤及王夫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有远见,站得高,望得远,凡事从长计较。
有远见的贾母把心思放在对隔辈孙女们的教育上,对她们的培养抓得很紧,对“造就”更能给贾府带来荣耀的女孩们丝毫不松懈。当黛玉第一次进贾府,贾母便吩咐:“请姑娘们来。今日远客才来,可以不必上学去了。”
原来,贾府的小姐们是要念书的,并不像李纨那样只是在女红上下功夫。在《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也说:“因史老夫人极爱孙女,都跟在祖母这边一处读书,听得个个不错。”可是当林黛玉问到贾母,姊妹们都读什么书时,贾母却说:“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做睁眼的瞎子罢了。”以至于后来宝玉问黛玉读的是什么书,黛玉马上回答:“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表面上,贾府的小姐们读书是为了认得几个字,可实际上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老大元春擅长抚琴,被选进宫,做了贤德妃,丫鬟叫抱琴;老二迎春擅长下棋,丫鬟叫司棋;老三探春擅长书法,丫鬟叫侍书;老四惜春绘画拿手,丫鬟叫入画。四个孙女并没有辜负老祖母的一番教导栽培。
贾母知道,光凭女红是培养不出有见识、能担重任的女子的,还要读书。读书使人进步,贾府也是如此认为。贾府的小姐们在老祖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一边学着女红、技艺,遵循着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原则;一边读书写诗,广泛涉猎,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表面看,贾母心疼孙女孙子,都抱过来一起养。殊不知,贾母对几个孙女,还有黛玉,都寄托了极大的希望。贾母不仅希望贾府的男人们为贾家添彩,也希望贾府的小姐们为贾氏增光,再出现一个贵妃、王妃之类的人物。
在贾雨村判葫芦案时,门子拿出一个当地的护官符: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他告诉贾雨村:“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已活成人精的贾母当然更懂得这个道理。
可是孙女们并不是个个如贾母所望,除了贾元春因贤孝才德被选入宫中作女史,后被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其他几个孙女真是一个不如一个。二孙女贾迎春老实懦弱,一针扎不出血来,被称为“二木头”。三孙女贾探春虽是贾府的玫瑰花,漂亮但有刺,可惜是庶出,鸡窝里飞出的凤凰终究是生于鸡窝。四孙女贾惜春年龄尚小,且身世不明,性格孤僻。史湘云本是贾母娘家的一个晚辈,有些鞭长莫及,爹妈死的早,被叔叔做了主,配与了人家,白白枉费了贾母的一片心血。
但是,贾母并没有放弃希望,仍然在大观园里寻找贾府新的中流砥柱。所以,当第七十一回,贾母八十大寿,南安太妃来看戏时说起小姐们,贾母说:“他们姊妹们病的病,弱的弱,见人腼腆,所以叫他们给我看屋子去了。”当南安太妃提出要见她们姊妹时,贾母叫来了史湘云、薛宝钗、林黛玉、薛宝琴,外加上探春。后来贾赦、邢夫人说贾母偏心,没有叫迎春出来见客。可他们不知道,在贾母心中遵循的是“强者出”的原则。
黛玉被荣国府收养后,与宝玉情投意合,从小在一个床睡觉,一个桌子吃饭。在贾府,从凤姐到下人都知道贾宝玉迟早要娶林黛玉,林黛玉早晚要嫁给贾宝玉,可当家人贾母迟迟不吐口。这是很让人疑惑的一个问题。
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林黛玉父母双亡,已没有了靠山,没有了照应,更没有了社会地位与能量。贾宝玉娶林黛玉,说起来并不是像凤姐说的那样一副嫁妆就能了事的。如果林黛玉的父母还活着,林如海依然是兰台寺大夫、钦点的巡盐御史,这桩婚事也早就定下来了。
贾母曾透露出给宝玉娶亲的标准:只要模样性格好就行,家里穷不怕,多给点银子就完事了。可那只是贾母搪塞张道士的话,书中凡是给宝玉说亲的人物,哪个不讲根基与门第?
贾母可不像宝玉那样。宝玉长了一副慈悲心肠,看见平儿一个人供凤姐、贾琏夫妻驱使,周全在凤姐之威、贾琏之俗中,可怜;看见香菱记不得父母是谁,家乡在哪里,被薛蟠打来骂去,又摊上一个与凤姐不相上下的大奶奶金桂,可怜;看见黛玉从小失去了父母,没有兄弟姊妹,寄养在贾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可怜。
贾母的怜悯之心往往要让步于家族能获得的更大的利益,那就是与更多的豪门官宦互相照应,互相扶持,永葆贾府的繁荣昌盛。贾母可以让宝玉不读书,在女儿堆里混,以至于让宝玉成为一个废人;可以百般疼爱黛玉,让黛玉一天一两燕窝,让俩人天天打得鸡飞狗跳。可在维护家族利益上,贾母就会露出真实的面目。
第五十四回,贾母听书,批驳说书的女先生:“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
贾母批书,实际上是警告林黛玉及贾府的女儿们:不要把自己弄得鬼不鬼、贼不贼,我们这样的家庭是断不许你们违背媒妁之言,自己做主婚姻大事的。
一生都沉湎于荣华富贵的贾母怎能容忍贾府败落下去,一定要想方设法从各个渠道集聚力量来挽留曾经的辉煌。
薛姨妈曾经说把林黛玉嫁给宝玉是四角俱全的事,得到紫鹃和老婆子们的一致称赞,并敦促薛姨妈去说合。大家都认为保准一说就成。
可薛姨妈为什么没去说合?这是因为薛姨妈也确实不知道贾母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有些人觉得薛姨妈老奸巨猾,可老奸巨猾的薛姨妈实在不是面暖心冷的贾母的对手。
当迎春要嫁与孙绍祖时,贾母认为不妥当,但觉得是其亲爹做的主,也就默许了。这是因为庶出、懦弱、被称作“二木头”的迎春是贾赦为了偿还孙家五千两银子嫁过去的,在贾母看来,迎春的利用价值也就如此了。所以,尽管贾府人人尽知迎春在孙家遭受虐待,回来时在王夫人屋里哭泣诉苦,但贾母一直装聋作哑,任凭她被孙家欺负,到底断送了一条小命。
对待贾宝玉,贾母也有狠心冷意的一面。在第五十六回,当甄家的四个女人来看宝玉,拉着宝玉说话时,甄家的女人夸奖宝玉懂礼貌,四人笑道:“如今看来,模样是一样。据老太太说,淘气也一样。我们看来,这位哥儿性情却比我们的好些。”贾母忙问:“怎见得?”四人笑道:“方才我们拉哥儿的手说话便知。我们那一个只说我们糊涂,慢说拉手,他的东西我们略动一动也不依。所使唤的人都是女孩子们。”四人未说完,李纨姊妹等禁不住都失声笑出来。
贾母也笑道:“我们这会子也打发人去见了你们宝玉,若拉他的手,他也自然勉强忍耐一时。可知你我这样人家的孩子们,凭他们有什么刁钻古怪的毛病儿,见了外人,必是要还出正经礼数来的。若他不还正经礼数,也断不容他刁钻去了。就是大人溺爱的,是他一则生的得人意,二则见人礼数竟比大人行出来的不错,使人见了可爱可怜,背地里所以才纵他一点子。若一味他只管没里没外,不与大人争光,凭他生的怎样,也是该打死的。”
贾母的一番话暴露了溺爱宝玉的原因:一是生的得人意,二是因为懂礼数。不然,不与大人争光,凭他生的怎样,也该打死。
在贾府,表面上虽然王熙凤料理着荣国府的大小事情,但实际上实权却是掌握在贾母手里。正像王熙凤说的那样:上头有三层公婆,中间有无数的姊妹妯娌,稍有差池,哪会容她到今日。王熙凤的权力来自贾母的直接授予,来自王夫人的参与,来自邢夫人的暗示,到了王熙凤这里,能够自己做决断的事情并不是很多。
王熙凤虽是王夫人的内侄女,但毕竟也是邢夫人的儿媳妇,就像平儿说的那样:在这边再尽心尽力,早晚也是要回到那边去的。
早晚一天宝玉娶了妻,王夫人有了正儿八经的宝二奶奶,就要替宝二奶奶夺回管家权。
可是王熙凤一味争强好胜,后来身体不好,虽有所领悟,然为时已晚,充当了贾母的傀儡、王夫人的挡箭牌。
所以,王熙凤再精明,也精不过老太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