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红楼梦》先要读懂史湘云

22
读懂《红楼梦》先要读懂史湘云

史湘云,像云一样的女子,美丽浪漫、多才多艺、豁达豪爽,可是也像云一样没有依托、漂浮不定。《红楼梦》中,她的结局同样是谜。她的父母是谁,为什么早逝?她嫁与了何人,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历程?归宿又是怎样,是与贾宝玉厮守在一起还是与卫若兰结合?

史湘云也是贾府兴衰的见证者,宝黛钗爱情的旁观者,人间世态炎凉的体验者。因此想要读懂《红楼梦》,必须要对史湘云进行探讨梳理。

《红楼梦》是一本小说,不是回忆录,不是自传体。虽然其中带有作者个人的生活经历,但是经过了创作,经过了作者的提炼升华和艺术加工,就是一件艺术品,来源于生活而不同于生活。因此,寻找史湘云的行踪轨迹,还要从小说《红楼梦》中探寻。

尽管在前八十回,曹雪芹对这个人物做了大量的铺垫描写,但受一些《红楼梦》爱好者、研究者的影响,读者对史湘云人物性格、命运走向的理解,偏离了曹雪芹塑造这个人物的初衷,变得迷雾重重。

现在笔者就要揭开这层迷雾,还原曹雪芹赋予这个人物命运走向的本来面目。

史湘云在《红楼梦》中晚于黛玉、宝钗出现,却是早于黛玉、宝钗与宝玉同吃、同睡、同玩耍的女性。书中第二十回,宝钗正在与宝玉玩耍,听见有人来说,史大姑娘来了,宝玉抬身就走。

第二天早上,宝玉早早来到黛玉房中,看见两个人的睡相:那史湘云却一把青丝拖于枕畔,被只齐胸,一弯雪白的膀子撂于被外,又带着两个金镯子。宝玉见了,叹道:“睡觉还是不老实!回来风吹了,又嚷肩窝疼了。”一面说,一面轻轻地替史湘云盖上。两人起床后,宝玉又让湘云为自己梳头,千妹妹万妹妹的央求:“好妹妹,替我梳上头罢。”湘云道:“这可不能了。”宝玉笑道:“好妹妹,你先时怎么替我梳了呢?”湘云道:“如今我忘了,怎么梳呢?”宝玉道:“横竖我不出门,又不带冠子勒子,不过打几根散辫子就完了。”

湘云只得扶过宝玉的头来,一一梳篦。湘云一面编着,一面说道:“这珠子只三颗了,这一颗不是的。我记得是一样的,怎么少了一颗?”这说明,宝玉与史湘云很熟很熟,也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贾母对史湘云也是另眼相待,黛玉没来的时候,让她与宝玉一起跟自己坐卧起居。

可是这样的青梅竹马,最终也没有被贾府选作宝玉之妻。在第二十二回,上元佳节,贾母、贾政与众姊妹一起猜灯谜,写明:“上面贾母、贾政、宝玉一席,下面王夫人、宝钗、黛玉、湘云又一席,迎、探、惜三个又一席。”当贾母让贾政猜一猜围屏上众姊妹作的灯谜时,贾政只看了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和宝钗制作的灯谜。

这一回,每个人制作的灯谜预示了自己未来的命运走向。除了自家的四个女儿,贾政独独看了薛宝钗的灯谜,预示着在座的黛玉与湘云将来与贾府没有联系瓜葛。

有人认为史湘云后来与贾宝玉有过一段婚姻是没有依据的。史湘云也是《红楼梦》开头那一僧一道所说的陪着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了却情债的风流冤家之一,必然与神瑛侍者或绛珠仙草的转世之身发生关系。可这关系未必就是婚嫁,像妙玉、晴雯等等都是贾宝玉生活中的过客,史湘云也不例外。何况,贾宝玉还是个假宝玉。

贾宝玉只是有了那块玉才是宝玉,而当那块玉回归青埂峰的时候,贾宝玉就变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公子哥,就像第三回《西江月》两首词表述的那样——“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在第二十五回,赵姨娘、马道婆施魔法加害宝玉与凤姐。一僧一道来到贾府,和尚接过那块玉擎在手上,长叹一声道:“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人世光阴,如此迅速,尘缘满日,若似弹指!”说明这块幻化来的玉在尘世已经历了十三载的光阴。在宝玉与薛宝钗成亲、贾府大限将到之时,这块玉经历了人世间的繁华后,要回到大荒山青埂峰下。没有了这块玉,就没有了因缘,也就没有了贾宝玉与史湘云等众女儿的交叉纠结的纽带。

第五回,宝玉的《终身误》写道:“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宝玉的一腔深情都付与了林黛玉,刻骨铭心,相思断肠,哪里又能容得下别人一分一毫。婚后的宝玉,家道衰落,出家当了和尚。甄士隐的经历就是贾宝玉的隐喻。

因此,史湘云与贾宝玉一个结婚后丈夫或死或离,一个看破红尘皈依佛门,两个人缘分已尽,怎么会再次结合?又有什么再次结合的基础与条件?

在第二十九回,贾母领人去庙里打醮,在一群和尚道士送给宝玉的法器中,发现有个金麒麟。宝玉看到后想起史湘云也有这样一个麒麟,就想留下,说是给黛玉,当黛玉表示不稀罕时,宝玉揣了起来。第三十一回,端阳节的次日午间,湘云再次来到贾府。王夫人透露:“只怕如今好了。前日有人家来相看,眼见有婆婆家了,还是那们着。”表明湘云已经定了亲。

随后,湘云在去怡红院的路上捡到了“文彩辉煌的一个金麒麟,比自己佩的又大又有文彩”。这就是张道士给的金麒麟,被将其天天带在身上的宝玉掉在了草丛里。因为大,明显是雄性的标志,按照曹雪芹的暗示——因麒麟伏白首双星,表明与湘云的姻缘有关系。可是,王夫人说的“前日有人家来相看”在前,湘云捡到金麒麟在后。这就表明,这个姻缘不是王夫人所说的那个姻缘,而是另一段姻缘,也表明史湘云应该有第二段姻缘。那么,史湘云到底和谁能够白首?

第四十九回,因为史湘云的叔叔保龄侯史鼐迁任外省大员,带领家眷赴任,贾母舍不得湘云,就留了下来,本想要给湘云另设一处,可湘云要跟宝钗住在一起,所以史湘云就留在了蘅芜苑。这一留就到第七十六回书,她参加了芦雪庵联句、桃花社咏柳絮、宝玉生日宴、怡红夜宴、元宵节夜宴、中秋节联句等多项重大活动。尤其是在第七十六回,湘云与林黛玉“凹晶馆联诗悲寂寞”,联出了“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在妙玉看来“过于颓败凄楚”亦关“人之气数”的诗。这些线索向我们表明:原来那个坦诚直率、心胸开阔、天天有说有笑,生于富贵丛中的侯门小姐,未来的命运就像那中秋之夜寒塘里孤独的仙鹤一样,高贵而寂寞,富贵而孤独。

八十回之后,我们不知史湘云的命运走向,但曹雪芹一向喜欢草蛇灰线、伏线千里,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前八十回的提示来推断史湘云后来的命运。

史湘云是金陵省“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中史家的千金,是贾母的侄孙女,贾母是史湘云的姑奶奶。太虚幻境的册子上,湘云的画及判词是几缕飞云,一湾逝水:“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意思是,很小的时候,史湘云就父母双亡,纵然生在“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的史家,又能怎样呢?人生短暂,倏忽之间,只落得一人独自面对落日感伤了。“湘江水逝楚云飞”点出了“湘云”二字,用的是楚怀王梦见巫山神女与之欢会的典故,隐喻湘云夫妻生活的短暂。

《红楼梦》十二支曲子中的第六支曲《乐中悲》,所唱的正是史湘云。曲中揭示了荣华富贵中潜伏着危机,欢乐中潜藏着悲哀:“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曲子指出史湘云虽然生于富贵之家,但因自幼父母双亡,失去了父爱与母爱,没有人护持她、娇惯她。不幸中的幸事是史湘云性格宽宏大度、活泼乐观、潇洒豪放,从未把儿女私情放在心上,她的性格就像雨后的月亮辉映着华丽的宫殿那样亮丽可爱。这样的性格,堪配上一个如意郎君,恩爱终生,以弥补她幼年的不幸。然而事情总是不尽人意,终究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高唐神女朝云暮雨历来指男女情爱,“云散高唐”当是指夫妻情事的消失,与“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的凄惨意境照应,是指虽然史湘云嫁了个如意郎君,但最终还是孤独一人。

而在第三十一回,由“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的回目来推测湘云与其喜欢、挚爱的一个人最终分居两地,直到白首不得团聚。双星是牛郎织女星的别称,牛郎、织女永隔天上人间,一年才能会一次面。这就与史湘云的判词出现矛盾,夫妻很快别离怎又会出现白首双星?好在有了脂砚斋的评语,说宝玉所得的金麒麟最后被在《红楼梦》中仅出现过一次的卫若兰戴在身上。因此可以这样理解,与史湘云白首而又不得团聚的那个人就是卫若兰。

卫若兰也是公子王孙,只在秦可卿的葬礼上出现过一次,如何与史湘云进行交结,还要借宝玉之手进行传递。

在第七十五回写道:“原来贾珍近因居丧,每不得游顽旷荡,又不得观优闻乐作遣。无聊之极,便生了个破闷之法。日间以习射为由,请了各世家弟兄及诸富贵亲友来较射。”

各世家弟兄及诸富贵亲友在习射过程中混熟了,哪家的小姐漂亮,哪家的丫鬟俊俏也在交流传递中。也许就在这个过程中,就像宝玉与蒋玉菡互赠表物一样,为了讨得卫若兰的馈赠,贾宝玉手里的金麒麟落在了卫若兰的手里。卫若兰听说贾府里有个爱笑爱说、有才有情的小姐也有这样一个麒麟,春心萌动,便将得的麒麟像宝贝一样小心翼翼戴在身上。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阴差阳错,一个是婚后很快守寡,一个是公子王孙妻妾满室。

尽管史湘云孤独一生,但依据她那“英豪阔大宽宏量”的性格,她是勇于和敢于冲破牢笼的,就像她口吃烧烤的鹿肉,心中却有锦绣;喜欢另类,爱穿男子的服装那样。因此,笔者认为史湘云一定会坦诚、大方地与卫若兰互诉爱慕,互表相思,两人到老都过着牛郎织女般的生活,用诗词来抒发两地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