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月场中的林黛玉

19
风月场中的林黛玉

由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绛珠仙草转世的林黛玉,父母相继离世,被贾府收养。那贾府是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已是五代相传,可如今的儿孙却是一代不如一代,享受富贵的多,运筹谋划的无,另外还要加上一个“淫”。被人称“除了那两个石狮子干净,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的宁国府,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荣国府的贾赦也是左一个小老婆,右一个小老婆,上梁不正下梁歪,其长子贾琏玩起女人来也是香臭不分。

林黛玉虽然孤高自许、目下无尘,但也是生活在风月场中。

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书中介绍:姓林名海,表字如海,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只可惜这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林如海娶了贾府的名媛贾敏为妻。林家曾有一男孩,养到三岁一命呜呼,只留下嫡妻贾敏生下的年已五岁的林黛玉独遗于世。

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

明清时,扬州盐商之富是天下闻名的。巡盐御史是管理盐务的官员,盐商能否赚到钱都得仰仗巡盐御史。林如海被钦点出任巡盐御史,这是个既有实权也有财富的要职。

既单传又富贵,妻妾成群是必然。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在林府,林黛玉虽是大家闺秀,但也见识了妻与妾的明争暗斗,惊险处也是你死我活。不然千尊万贵的贾母之女贾敏年纪轻轻就死了,还有一个三岁的男孩也死了。怎么死的,书中没有交代,但细细想来,必也是步步惊心。

因此,父亲林如海才劝林黛玉到外祖母家依靠外祖母、舅舅生活。想必是家里早已斗得像乌眼鸡一般,不得不为林黛玉提早安排好后路,为林家留下一丝血脉。

表面看,林黛玉娇生惯养,才华横溢,楚楚动人,像是神仙一样的人物,实际上,她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倾轧、互吃活埋早有领教。在贾府,林黛玉寄人篱下,孤身一人,养成了敏感多疑又清高孤傲的性格,其实这是她对那些长着一颗富贵心、两只体面眼的人的反击与抵抗,也是对自己独遗于世的一种解嘲与无奈。

从刚进贾府,话不敢多说一句,路不敢多走一步,到每日感觉“风刀霜剑严相逼”。黛玉小心行事,宁可要宝钗的燕窝,也不愿从正常渠道获得贾府的格外关照,免得有些人说三道四。从黛玉赏给送燕窝的婆子钱吃酒,到不厌其烦教香菱作诗和很快就和丫鬟紫鹃成为好姐妹来看,黛玉富有同情心,对待身份地位不如自己的人也是礼数周到,但对赵姨娘和周姨娘的态度却很是冷漠。

凤姐对赵姨娘、周姨娘的态度取决于王夫人,她们同属于王氏利益集团。而林黛玉与赵姨娘、周姨娘无冤无仇,两位姨娘又是舅舅贾政的妾,不看僧面看佛面,打狗看主人,之所以不待见,其中必有缘故。可能与林黛玉的幼年经历有关,或是林如海的妻妾对林黛玉及其母亲造成了不堪回首的伤害。

很多《红楼梦》爱好者都不明白,曹雪芹为什么把赵姨娘写得这样不堪?原因是这样不堪的赵姨娘存在于贾府,也存在于王府,更存在于林府。贾府的赵姨娘有贾母、王夫人、凤姐压制,还要无事生非,比如让马道婆施魇魔法,企图害死宝玉和凤姐,为贾环争得一份家私。而在林府里的“赵姨娘”们无公婆管制,无亲支嫡派制约,正牌夫人贾敏又千尊万贵,管起家来肯定不如凤姐泼辣、凌厉、老道。林府的妻妾们彼此间争个高低上下,其中的明争暗斗可谓比贾府还要风云激荡,其手法比起马道婆施魇魔法恐怕有过之而无不及。作为正妻嫡出的林黛玉及不满三岁的弟弟自然就成为攻击的对象。

唯一的嫡派继承人夭折了,娇弱不堪的黛玉被逼走,那么,林家的财产是不是就可以被独吞或者瓜分了?

贾敏死后,林黛玉来到贾府,只带了一个极老的奶娘王嬷嬷和一个十岁的贴身丫鬟雪雁。林家是世家,也是官宦之家、富贵之家,怎么会只派了一个老嬷嬷和一个小丫鬟随从?

林黛玉回归贾府的路途遥远,海陆并行,老嬷嬷也许会在途中病死。而十岁的雪雁还是懵懂天真,对于发生在林家的事当然不可能像后来的紫鹃那样心中有数,等到外人打听发生在林府的事情时,多是一问摇头三不知,这些都是知情者的精心策划。

那么,林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当然不是内讧就是外乱。不管怎样,林如海活着的时候,林家已经一步步走向衰败了。妻子死后,林如海连续弦之心都没有了,只是过一日算一天罢了,可见对世事失望到何种程度。

这在后来的第五十七回,紫鹃以黛玉回家试探宝玉可以看出。当宝玉说吃燕窝,吃上几年就好了时,紫鹃道:“在这里吃惯了,明年家去,那里有这闲钱吃这个。”当宝玉说林黛玉因没了父母,无人照看,才来贾府时,紫鹃冷笑道:“林家虽贫到没饭吃,也是世代书宦之家,断不肯将他家的人丢在亲戚家,落人的耻笑。”后来贾母在安慰宝玉时说:“林家的人都死绝了,没人来接他的,你只放心罢。”可见,当时的林家又穷又没了人口,就算有,也是极远的,或是分散在各省流寓不定。流寓,也有放逐的意思。

林黛玉来贾府既是投亲靠友也是躲灾避祸。经历多、见识广的贾母不可能不知道林府的情况,因此在林如海死后,一再要求贾琏办完林如海的丧事后把林黛玉带回来。

来到贾府的林黛玉,仍然摆脱不了风月的命运。书中第三回,初见宝玉,便觉得:“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也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从此两人经常一同起卧,同一床睡觉,同一桌吃饭,在生活成长的过程中,爱情的种子也在悄悄萌芽。

整个贾府都知道林黛玉将来必嫁与宝玉,这几乎是公开的事情。在第二十五回,贾宝玉被贾环推倒的蜡烛烫了脸,大家都来怡红院看望。凤姐就跟黛玉开了一个玩笑:“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然后又说:“你给我们家作了媳妇,少什么?”“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

在第五十五回,凤姐与平儿谈论贾府的各种开销时,平儿说:“将来还有三四位姑娘,还有两三个小爷,一位老太太,这几件大事还未完呢。”凤姐说:“我也虑到这里,倒也够了:宝玉和林妹妹他两个一娶一嫁,可以使不着官中的钱,老太太自有梯己拿出来。”一娶一嫁,当然指的是宝玉娶黛玉,黛玉嫁宝玉。

凤姐是贾母、王夫人的消息发布人,从凤姐嘴里说出的话当然也代表了贾府最高阶层的意思。

更有意思的是,薛姨妈也来打趣林黛玉,在第五十七回,薛姨妈道:“我想着,你宝兄弟老太太那样疼他,他又生的那样,若要外头说去,断不中意。不如竟把你林妹妹定与他,岂不四角俱全?”薛姨妈又说:“我一出这主意,老太太必喜欢的。”

贾府的下人们,如贾琏的奴才兴儿,黛玉的贴身丫鬟紫鹃,宝玉的丫鬟袭人、晴雯等,都这么认为。这样一段即将要成为事实的姻缘,却被宝玉和宝钗的婚事这个晴天霹雳击中。

在林黛玉看来,这是一种羞辱。自己将来无论怎样都会成为众人茶余饭后的笑柄。生无可恋,唯有死才能摆脱世人的耻笑、宝钗与薛姨妈等胜利者的嘲笑。

黛玉之死颇有争议,一说是上吊而死,地点在黛玉与史湘云联诗的凹晶馆,“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这个地方。

因为这个地方很是隐蔽,竹栏相接,房宇不多,只有两个老婆子上夜。第七十六回,贾母带家人中秋赏月那晚,丫鬟紫鹃和翠缕走遍园子都没找到黛玉和湘云。

这个地方与妙玉的栊翠庵很近。

推测起来,黛玉之死可能是这样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给宝玉提亲的人越来越多,今日张家的姑娘,明日李家的姑娘,可唯独没有提到林黛玉。当听到宝玉和宝钗的婚事后,愤懑且失望的黛玉只求速死,借口说找妙玉,支开了丫鬟,拖着病体来到联诗的卷棚底下,一条腰带结果了自己的性命。而发现黛玉之死的也是妙玉。

书中对妙玉的判词是“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妙玉与黛玉的品行身世也相似,都是来依附豪门求人生结果的。只不过黛玉近水楼台先得月,而妙玉只能见缝插针地暗示表白。

第四十一回,贾母带领众人到栊翠庵,妙玉悄悄拉了黛玉和宝钗去吃体己茶,当宝玉也跟过来时,妙玉将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拿来斟与宝玉,这不能不说是高看一眼。

在第六十三回,宝玉过生日的时候,妙玉以粉色的笺子“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为贺签,可见她对宝玉的关注程度。

因此,宝玉的婚事不仅是贾府的一件大事,对带发修行、芳龄二十有余的妙玉来说也是一件大事。

风月场中,林黛玉单枪匹马,赤膊上阵,为自己争取婚姻自由、人生幸福,这就决定了宝玉、黛玉的姻缘只能成、不能败。当猛烈的暴风雨突然袭来,黛玉无以抵挡,只有死路一条;而妙玉尚有一扇带发修行的槛门可以略略抵挡。

妙玉向宝玉讲述了黛玉死前死后的详详细细,宝玉这才幡然醒悟,感觉黛玉在临死的时候通过妙玉给了自己一个暗示,于是遁入空门。

林黛玉来于风月,由绛珠仙子转世;死于风月,姻缘不幸而亡。

《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最后一次暗示林黛玉命运的是宝玉祭祀晴雯一事。宝玉为晴雯之死写了一大篇富丽奢华的祭文,而正在进行祭奠时,黛玉不请自来,并且主动提出修改祭文,其中“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一句被宝玉改成“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时,黛玉“忡然变色”。薄命,预示着黛玉的归途。

黛玉的死,是“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死,是以一个女儿干干净净的身份去死,是死在宝玉、宝钗的婚前。

贾府里,上上下下三百多个女孩都想巴结宝玉,好为自己争得一个好结果。最典型的是袭人,察言观色、不声不响,以丫鬟身份争得了与赵姨娘同等的待遇。还有小红、芳官、五儿,都想赢得宝玉的高看一眼,但也没有谁明目张胆地表现出来。

宝钗也是喜欢宝玉的,在与黛玉争夺宝玉时可谓费尽心机,一步一步筹谋着走进宝玉心里。在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后,宝钗不仅第一个送去丸药,还以亲切稠密的表白让宝玉心动神畅,将疼痛忘于九霄云外。

袭人与宝钗都善于伪装自己,喜怒不露于声色,唯有黛玉,风月场中,风声鹤唳。在与宝钗的较量中,她醋意十足,强占上风。在与宝玉的试探冲突中,低三下四、赔礼道歉的总是宝玉,在多人场合,给宝玉没脸的、让宝玉下不来台的也总是黛玉。贾母尚可认为是小孩子打架,一会好了一会恼了都是常事,而王夫人却不这样想。

在第七十七回,清理大观园,王夫人撵晴雯时说:“难道我通共一个宝玉,就白放心凭你们勾引坏了不成!”在宝玉、黛玉的多次冲突中,王夫人怎能忍受唯一的儿子受人牵制、辖制,怎能容忍唯一的宝玉要看黛玉的脸色行事。

因此王夫人有一万个理由不赞成宝玉与黛玉的婚事。

先从驱逐宝玉身边有姿色的丫鬟做起,给黛玉一个警告。尤其是对伶牙俐齿、长得又有点像林妹妹的晴雯,王夫人不看则已,一看就愤怒不止,称之为“妖精”。然后是四儿,同宝玉是一日生日。之后是芳官,挑唆宝玉要柳家的丫头五儿。一个一个都被驱逐出去了。

如果黛玉连这样的警告都没看出来,那只能说她只有情商而没有智商,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太无所顾忌了。

可是黛玉就是没有察觉到即将到来的危机与杀机,晴雯死后,还在跟宝玉讨论着“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殊不知,王夫人是有耳报神的,虽然身子只有一个,但心耳神意时时都在,到处都有。

在《红楼梦》中,表面上看,贾母是一家之尊,被称为老祖宗,可实际上,在一次次的眀争与暗斗中,贾母也是多次妥协于王夫人、凤姐代表的王氏利益集团。比如在第五十四回中,正在看戏的宝玉下席往外走,贾母看见只有麝月、秋纹跟着,就说:“袭人怎么不见?他如今也有些拿大了,单支使小女孩子出来。”

王夫人连忙起身笑回道:“他妈前日没了,因有热孝,不便前头来。”贾母点了点头,又笑道:“跟主子却讲不起这孝与不孝。若是他还跟着我,难道这会子也不在这里不成?皆因我们太宽了,有人使,不查这些,竟成了例了。”最后,还是凤姐的一番话让贾母点头,忙说:“你这话很是,比我想的周到,快别叫他了。”

表面上,王夫人多灾多病,整天像木头一样在贾母跟前尽孝。因为只有笼络住了贾母,才能笼络住贾政,才能不被什么赵姨娘、周姨娘一类的占了上风。可谁说王夫人像木头呢?

在贾赦要娶鸳鸯时,贾母不对邢夫人说,而是直接对王夫人说:“你们原来都是哄我的!外头孝敬,暗地里盘算我。有好东西也来要,有好人也要,剩了这么个毛丫头,见我待他好了,你们自然气不过,弄开了他,好摆弄我!”可谓一针见血。后来探春说了一句:“这事与太太什么相干?老太太想一想,也有大伯子要收屋里的人,小婶子如何知道?便知道,也推不知道。”其实,王夫人未必不知道,王夫人与凤姐是一个鼻孔出气,只要凤姐知道了,王夫人就知道,只是不说而已。

所以,贾母也看出了王夫人和凤姐是在唱双簧,是在哄自己,只不过年龄大了,睁一眼闭一眼而已。

在晴雯之死上,贾母再一次妥协于王氏集团。

既然老太太安插的人,以王氏集团为代表的王夫人有理由驳回,有权驱逐。那么不论老太太死没死,黛玉都不可能嫁给宝玉,这是铁定的事。王夫人对晴雯有多狠心,对林黛玉就有多憎恶。

黛玉至死也没明白,光有宝哥哥的爱、光有老太太的疼是不行的。最重要的是,在贾府大厦将倾之时,她没有薛家的财富和宝钗的嫁妆,不能给贾氏集团注入血液、带来利益。自己争强好胜,不懂得迂回退让、做小伏低、笼络人心,也是行不通的。王氏集团也不可能分一杯羹与她,所以只有宝姑娘最妥。

在迎春的婚事上,贾母妥协于贾赦,而在宝玉的婚事上,贾母再一次顺水推舟妥协于王夫人。

辖制住了老太太,还有贾宝玉本人这一关。书中多次描写宝玉见了父亲像老鼠见了猫一样,那么老谋深算的王夫人只有通过元春或者贾政指婚,才能让宝玉死了娶林妹妹的心。

《红楼梦》整部书明线、伏笔交错,此起彼伏,有一个贾宝玉就有一个甄宝玉,有一个贾府就有一个甄家。

《红楼梦》书中有几次提到甄家,这是曹雪芹一贯的写作手法,先打下伏笔,埋下草蛇灰线。在前八十回,曹雪芹只是敲敲打打,几笔带过。书中第二回,借贾雨村之口提到甄宝玉,甄宝玉在品行、性格、身世、家世上与贾宝玉“遥相呼应”。

在前八十回中,或者写甄家收藏着贾家五万两银子,或者写甄家的女人来了,或者写甄家被贬了,或者写甄家的几个女人正鬼鬼祟祟在上房说话,等等。只有到了八十回后,甄家的作用才显现出来。那就是给黛玉一个真正的家,帮她完成前世姻缘的还泪之承诺。

王夫人之流只有先把黛玉嫁出去,才能操办宝玉的婚事。

推测起来,妥协于王氏集团的贾母会这样跟林黛玉说:给你说了亲,江南甄府的宝玉,你们都是南面的人,况且你的父亲、母亲都葬在苏州,嫁到那边离你的父母也近一些,想念你父母时,可时时去祭拜。那个甄宝玉跟咱家的宝玉一样的模样一样的性格,嫁过去必定错不了的。接着贾母又指着置办的嫁妆给黛玉看,并告诉黛玉:前些年,甄家还收着咱们家五万两银子,娘娘回来省亲时花了三万,还有一些留在甄家,也当作你的嫁妆。虽然现在甄家不如以前了,但吃喝用度是不用愁的。

贾母、贾政、王夫人自以为做得四角俱全,可稍减自己的愧疚。可是林黛玉曾经沧海难为水,眼中只有贾宝玉,哪里还有甄宝玉。

贾宝玉是个假,而黛玉却把他当真;而甄宝玉是真,黛玉却把他当假,拒绝了婚事上吊而死。

绛珠仙子的化身——林黛玉,以自己的方式想象着爱情的模样,把一生的眼泪都还给了自己所爱的对象——贾宝玉,以为爱得刻骨铭心,不料却还错了眼泪,爱错了对象。

世上最深最重的爱情也抵挡不住命运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当所有的肝肠寸断、所有的牵挂思念都随风而去的时候,留下的唯有作者所说的那“满纸荒唐言”和“一把辛酸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