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紫鹃的勇敢

26
紫鹃的勇敢

话说有其主必有其仆。林黛玉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特立独行、百折不挠,表现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与执着专一。其贴身丫鬟紫鹃与主子情同姐妹,在照顾林黛玉的起居生活中,也关注着林黛玉与贾宝玉的情感走向与发展,当得知林黛玉和贾宝玉为爱和不得所忧烦时,挺身而出,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为他们的爱情添火助力,甚至走在两个人的前面。

大观园里,再也没有比紫鹃更勇敢的女孩了。

书中第四回,薛姨妈在丈夫死后,带着一儿一女来到京都,一为宝钗待选才人,二为探亲,三为游览上国风光。书中第八回,宝钗落选后,薛家便为快到及笄之年的宝钗寻找第二条出路。此后,金玉良缘之说便在贾府悄悄传开。

当宝玉去探望生病的宝钗时,俩人坐在温馨的暖阁里,一个拿出通灵宝玉,一个拿出金锁,互探究竟。通灵宝玉上写的是“莫失莫忘,仙寿恒昌”,金锁上写的是“芳龄永继,不离不弃”。宝钗的贴身丫鬟莺儿不去倒茶,反而看似无意实则有心地提示宝玉:这两句话,好像是一对儿。接着又进一步解释这八个字“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最后连宝玉也承认:“姐姐这八个字倒真与我的是一对。”

通灵宝玉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宝钗的八个字是和尚给的,似乎都有些来头,也许是“天意”吧。连薛蟠在第三十四回因为宝玉挨打,与宝钗争吵时也泄露了天机:“好妹妹,你不用和我闹,我早知道你的心了。从先妈和我说,你这金要拣有玉的才可正配,你留了心,见宝玉有那劳什骨子,你自然如今行动护着他。”

宝钗嫁给宝玉,亲上加亲。不论是贾家的门第、家私,还是宝玉的模样、年龄,样样都是令商贾起家的薛家钦羡满意的。虽然宝玉不爱读书,不愿钻营仕途经济,但有贾家这棵五代钟鼎世家的大树和薛家的钱财,也是一对好姻缘。

商人出身的薛家只讲利与权衡,哪管什么情趣爱好、心心相印。况且,宫中的贵妃贾元春也是赞成这门婚事的。在第二十八回,元妃赏赐给宝玉和宝钗一样的礼物,“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连宝玉都奇怪:“这是怎么个原故?怎么林姑娘的倒不同我的一样,倒是宝姐姐的同我一样!别是传错了罢?”

第二天,宝钗便迫不及待地把红麝香珠戴在手腕上,使得宝玉看到宝钗雪白的一段酥臂惋惜地想:“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生长在他身上。”

宫里的娘娘同意,薛家求之不得,当事人宝钗迫不及待,这是等于官宣了金玉良缘的合法性,只差贾母点头和贾宝玉表态。宝黛爱情岌岌可危。

不久,宝钗的堂妹薛宝琴进京,依附在贾府。贾母特别喜欢宝琴,百般疼爱,细心呵护,有心想给宝玉婚配。宝琴的见识、才华、品貌不在黛玉之下,况且是皇商的女儿,家里有大把的银子。虽然与梅翰林的儿子定了亲,但梅翰林一家在外为官,宝琴暂在贾府寄居,每日与宝玉抬头不见低头见,整天吟诗饮酒,也构成一定的威胁。

在宝黛的爱情充满变数与凶险的前提下,紫鹃勇敢地站了出来。先用林黛玉回苏州老家来试探宝玉。

书中第五十七回,因宝玉跟紫鹃提出,如果林妹妹能天天吃燕窝,吃上二三年就好了。紫鹃抓住机会道:“在这里吃惯了,明年家去,那里有这闲钱吃这个。”宝玉听了,吃了一惊,忙问:“谁?往那个家去?”紫鹃道:“你妹妹回苏州家去。”宝玉笑道:“你又说白话。苏州虽是原籍,因没了姑父姑母,无人照看,才就了来的,明年回去找谁?可见是扯谎。”紫鹃冷笑道:“你太看小了人。你们贾家独是大族人口多的,除了你家,别人只得一父一母,房族中真个再无人了不成?我们姑娘来时,原是老太太心疼他年小,虽有叔伯,不如亲父母,故此接来住几年。大了该出阁时,自然要送还林家的。终不成林家的女儿在你贾家一世不成?林家虽贫到没饭吃,也是世代书宦之家,断不肯将他家的人丢在亲戚家,落人的耻笑。所以早则明年春天,迟则秋天。这里纵不送去,林家亦必有人来接的。前日夜里姑娘和我说了,叫我告诉你:将从前小时顽的东西,有他送你的,叫你都打点出来还他,他也将你送他的打叠了在那里呢。”

没想到宝玉听了这话,眼也直了,手脚也冷了,话也不说了,让李妈妈掐着也不疼了,已死了大半个了。紫鹃的话让宝玉大病一场,从初春时节到清明,刚刚能拄着拐杖出门。

这让紫鹃很是惬意,像个经验老到的红娘一样告诉黛玉:“一动不如一静。我们这里就算好人家,别的都容易,最难得的是从小儿一处长大,脾气情性都彼此知道的了。”

紫鹃提醒着黛玉:“趁早儿老太太还明白硬朗的时节,作定了大事要紧……公子王孙虽多,那一个不是三房五妾,今儿朝东,明儿朝西?要一个天仙来,也不过三夜五夕,也丢在脖子后头了,甚至于为妾为丫头反目成仇的。若娘家有人有势的还好些,若是姑娘这样的人,有老太太一日还好一日,若没了老太太,也只是凭人去欺负了。所以说,拿主意要紧。姑娘是个明白人,岂不闻俗语说:‘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这些话说到了黛玉的心坎上,哭了整整一夜。

在探得了宝玉的真心后,紫鹃有些迫不及待了,让老奸巨猾的薛姨妈去向太太说媒,更加殷勤地充当起宝玉和黛玉之间的“和事佬”“传声筒”,希望两个人的爱情一帆风顺、修成正果。

紫鹃的深情厚谊是黛玉追求真挚爱情的动力与支撑之一,是除去贾母、宝玉以外再次收获的真诚温暖之爱,是风刀霜剑严相逼生存环境中的一点点温存。

紫鹃与黛玉情同姐妹,没有谁贵谁贱之分。用紫鹃的话说:两个人一时一刻也离不开,比从苏州带来的雪雁还要好上十倍。

紫鹃对黛玉的好是没有条件的好,无私而纯洁,这种好包含着怜悯、理解与珍惜:怜悯黛玉无依无靠孤苦的境地,理解宝黛爱情的真挚,珍惜在污浊的贾府还有这样一份纯洁无私的爱情。

为了黛玉更加美好的未来,紫鹃不仅尽心尽力照顾着黛玉的身体,也尽心尽力劝导、鼓舞黛玉对未来充满信心。

书中第七十回,众人在大观园里放风筝。李纨告诉黛玉:“放风筝图的是这一乐,所以又说放晦气,你更该多放些,把你这病根都带了去就好了。”紫鹃便向雪雁手中接过剪子来,铰断风筝线,笑道:“这一去把病根可都带了去了。”

第六十七回,当宝钗送给黛玉薛蟠从江南带来的家乡之物时,黛玉触物伤情。紫鹃深知黛玉心肠,在一旁劝道:“今儿宝姑娘送来的这些东西,可见宝姑娘素日看得姑娘很重,姑娘看着该喜欢才是,为什么反倒伤起心来。这不是宝姑娘送东西来倒叫姑娘烦恼了不成?就是宝姑娘听见,反觉脸上不好看。再者这里老太太们为姑娘的病体,千方百计请好大夫配药诊治,也为是姑娘的病好。这如今才好些,又这样哭哭啼啼,岂不是自己糟蹋了自己身子,叫老太太看着添了愁烦了么?况且姑娘这病,原是素日忧虑过度,伤了血气。姑娘的千金贵体,也别自己看轻了。”

有这样的贴心姐妹,说出这样的肺腑之言,开导黛玉不仅要保重自己的身体,也要处理好与周围人的关系,顾忌老太太、太太、宝钗等众人的感受。有紫鹃的勇敢相助和贴心开导,实是黛玉一幸。